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教师博客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师博客

0156论文写在大地(9):技术创新如何发生-科技创新生态?

点击次数:


引  言:我于1993年挂职担任中外合资湖北咸宁席业咸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4年4月-2007年8月挂职担任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分管科技、质监,协管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以及2017年以来受扬州市国资委之邀担任扬子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的经历,使我对地方政府、企业(资本)及其行为,掌握了更多一手资料,并有更深切的感受,现进行整理。今天开始讨论现代技术创新是如何发生的,分别从科技创新生态、国际创新生态、国家创新生态、区域创新生态和单位创新生态等五个部分(总体+四个层面)谈技术创新的发生机制

 

技术创新如何发生-科技创新生态?

秦兴方

20230210

1993年我在到企业挂职时,企业正在分享着人口红利,企业的行为准则是“面向市场,背靠市长,手拉银行”,技术要素工作用并不明显,而学术层面流行的是借用技术理论Yujiro Hayami1970)。十年后的2004年,我到地方政府挂职时,企业正在宽松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分享着全球化的红利,企业在地方政府“两头在外”发展方式牵引下从产品和服务出口中寻找机会,但部分企业觉醒较早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进口替代、技术替代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而学术界流行着中间技术理论(E.F.舒马赫1973年)。又过了十年,随着美国提出“重返亚洲”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特别是特朗普上任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合谋打压中国高科技日盛,终于惊醒“梦中人”——不只是中国政府丶业界和学者,而且随着芯片与人民生活密切程度的不断提升和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包括普通百姓,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越来越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自主或控的重要性,认识到虽然科学技术本身无国界,但组毕竟是由人发明并为特定利益服务的,既可以作为合作丶建设和发展的手段,也是竞争丶斗争和战争的武器,而在当今世界变局中,关键核心技术作为斗争手段的性质日益凸现!

面对西方的打压、封锁,有些人感到焦虑甚至恐慌。都在关注我们到底能不能、何时能突破“卡脖子”?更多人从忧患中思考,近期如何突破“卡点”,中长期发展中如何牢牢掌握国家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事实上,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面对西方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不只是今天才发生,而是多次发生。从我国历次应对外部封锁的经验看,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久的将来突破这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点本身不是什么大问题。需要我们从长计议的是,如何从历次被动局面中吸取教训,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基于发展中大国的现实,着眼于牢牢掌握民族复兴中的历史主动,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完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为技术自主创新和全面技术进步提供不竭的动能!其中,科技创新生态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

科技创新生态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提出。1994 年美国政府在《科学与国家利益》报告中明确提出 “今天的科学和技术事业更像一个生态系统,而非一条生产线。”2004 年美国政府又在《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实现繁荣》报告中强调 “最好不要把创新视作一个线性和机械的过程,而是把创新视作一个生态系统。”美国人非常自豪地将硅谷能够成为全球创新中心的经验归结为创设了适宜创新的“热带雨林”式的生态环境,美国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还将美国能够在全球经济中处于领导地位归功于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无论是广义的创新生态系统,还是科学技术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应该承认,美国是“老师”,我们一定要从中汲取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用的营养!什么是科技创新生态?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定义。在我看来,根据主体——国际、国家、区域或单位(高校、科研所或企业)的不同,可能进行不同的定义,但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点,即适宜科技创新主体生长及其创新思想迸发的软环境(主要是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制度等上层建筑)、将创新思想转化为创新成果的硬环境(创新资源、创新条件等),以及软环境与硬环境有机联系、交互作用的创新网络。正如我国农作物种植存在南稻北粟”、人口存在“东密西疏”一样,主要由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一样,技术创新和社会技术进步的程度、水平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个国家(区域、单位)的科技创新生态,更具体地说就是就是科技创新资源和环境状况!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生态本身是由影响科技创新的多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在我国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影响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进程和水平的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包括国际创新生态、国家创新生态、区域创新生态和单位创新生态。其中,国际创新生态激励或倒逼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创新道路的选择——借用技术道路或者自主创新之路,国家创新生态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的模式——“政府化运作”、“市场化运作”及其实现机制,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国际科技竞争力乃至国际综合竞争力,区域创新生态决定区域技术创新的层次、水平及其区际竞争力,而单位创新生态则决定了本单位技术创新的能力、效率和发展水平。站在国家的角度,以上四个科技创新子生态系统是共生演化的关系,除了不同国家对国际科技生态的影响力不一外,对其它三个子生态系统,国家(政府)都具有“有为”的空间。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首先要着眼于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现代科技创新经过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早期的线性“技术推动”和“需要拉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早期的“交互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的“一体化创新”,目前已经进入了第五代也即最新的“战略集成与网络模型”阶段,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赋能!所以,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深刻指出:要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2020年)如果我们仍然只是在科技创新的某个环节上发力,难以产出大的科技创新,更无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都会被西方世界“惦记”的大国,面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不只是集中力量“止痛”,关键的要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强身”,不断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