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教师博客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师博客

00247我的科研(10):如何做好“优化组合 转型化合”这篇大文章?

点击次数:



如何做好“优化组合、转型化合”这篇大文章?

秦兴方

20230823


2009年,时任囯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听取扬州大学有关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情况——“加快办学转型,建设质量名校”的汇报发言后提出:“如何优化组合、转型化合,这是一篇大文章”!这篇大文章的内核是什么?当下如何进一步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众说纷纭。鉴于正确理解这一寄语,对于合并高校乃至所有进行体制改革的高校,都具有普遍意义,故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从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实践看,“分”需要的更多是勇气、胆量,而“合”则更需要智慧、能力。正确理解寄语的关键是解释清楚“合”,贯彻落实寄语的难点也在于“合”,即在“组合”(即发展要素或资源的“物理组合”)中通过何种途径产生“化合”(即“化学反应”,主要是在质量和效率方面“乘数效应”)

对于领导的寄语,不能单纯从八个字或从“优化”、“组合”、“转型”、“化合”四个词上说文解字,而要在“目标-体制(机制)-人”框架下去认识、把握!在我看来,这一寄语的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而“目标”在当时是指大学如何从过去的“扩招、合并”转向“着力做强”,或者建设“质量名校”,在当下语境下则是“大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大学”或“双一流建设”

在目标导向下,一方面,“优化组合”中的“组合”,一般意义上是指发展要素的配置或者结合的方式,包括合作、联合、合并等具体形式。众所周知,无论是何种“组合”方式,都涉及到学校内部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涉及到学校、学院、学科、学人之间责任、权利和利益的调整。因此,考虑到领导人是在听取学校“加快办学转型,建设质量名校”的汇报后提出寄语的,这里强调的更多的是合并办学体制及其内部管理体制。另一方面,作为“组合”中最彻底的形式,“合并”是不是、能不能“优化”,并不由其本身决定,或者说合并本身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高效率、高质量,关键取决于能否找到“合并”体制的有效实现机制——创新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和规范机制,从而产生“转型化合”、融合发展的效果。根据十八大后习总书记对于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的论述,“转型”也好,“化合”也罢,强调的都是“变”,包括动力结构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和发展方式转型。这种“变”,肯定不是在“合并”中产生“减法”或内耗,至少做“加法”,努力做“乘法”或发挥体制机制的乘数效应!基于这一认识,所以,“优化组合 转型化合”,实质上是合并高校在新的办学体制下,有效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及其实现机制,在“组合”中“化合”,促进融合、协同发展,有效赋能大学质量名校建设的目标。单就寄语本身,就是体制机制创新问题

重温寄语并学习、贯彻和落实,决不能望文生义,既需要将“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同“目标”——高质量发展、创一流学科、办高水平大学紧密结合起来,更需要同学校目前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发展水平、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发展中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因此,发展资源总是存在着稀缺性,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因此,高校内部资源竞争是常态,而要在“组合”中产生“化合”——融合、协同效应,存在诸多矛盾、困难,需要进行科学设计。以一个“双非”型的合并高校为例,要进入“双一流”行列,必须以“化合”为核心,在非均衡、差异化发展中找到共同发展之路:在科学论证尤其是对标找差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目标及其分解清单,尤其是针对突出问题清单,对于创一流的高峰学科,有超常规的管理体制和攀登机制;对于高原建设学科,有特别的攀升机制;对于参与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建设的相关学科,有全面且配套的激励政策体系;对于有社会需求的一般学科,有鼓励其自我发展的激励机制。由此可见,“化合”的难点不仅在于体制机制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而且还在于体制机制创新的针对性、系统性和配套性。

 谁来推动一个单位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在从上而下的改革中,主要取决于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力,包括超前眼光、战略思维、宽大胸襟和一定的人格魅力;在从下而上的改革中,则主要取决于力量对比,尤其是基层的改革动力足够强大。后一种改革,通常比较艰难。在管理体制一定的条件下,谁来推动机制创新?通常是一个单位的中层,特别是有一批改革创新力、组织力和执行力强的中层干部群体。对于高校,尤其是创建高水平的高校,以上两类创新主体服务于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大牛”们,发挥他们在治学中的主体作用和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是最根本的!

综上所述,做好“优化组合 转型化合”这篇大文章,必须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人本导向。离开“目标”谈“体制机制创新”,就会出现为改革而改革的现象,陷入劳民伤财的困境;离开“问题(差距)”谈“体制机制创新”,就会陷入浮夸成风、“皇帝的新装”窘境离开“人”谈“目标”、“体制机制创新”,就会陷入虚无主义、认认真真走过场的尴尬!


注:有兴趣者可参阅我的博文0099、0100——“我为高校中层上一课:引言”和““我为高校中层上一课: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