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教师博客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师博客

0425 我的科研(14):国社科基金结项成果即将出版

点击次数: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项成果




城乡一体化嵌入县域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制度创新



个人签名.png


20240709


39a0707dffbfe19ed27ffdb59977143.png





        主要观点


      城乡一体化,不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还是一种动力机制——中心城市带动县域、乡村发展的手段。

     ★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利用中心城市各类资本强大的黏合力、扩张力剥夺农民和掠夺乡村,再对农业、农村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路子,不适合中国。

     ★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态是,中心城市是现代部门,而县域、乡村属于传统部门,典型“症状”是“造血”功能不足。外在原因是建国以来长期以来实施的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以来竞争性地方政府的城市发展偏好,内在原因是“劳动+土地”的要素结构固化,而内生资本要素不足(外部资本“犹豫”),技术、人才、数据等先进要素匮乏。

     ★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必须走引入中心城市发展要素这一外源性动力并将其内源化的发展道路。也就是,在城乡空间布局尤其是空间聚落一体化前提下,推动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先进生产要素、产业、公共服务和绿色发展理念及其手段等嵌入县域、乡村发展动力结构,补齐县域尤其是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块“短板”,变革县域、乡村要素结构,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城乡生态共治共生格局。

     ★ 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起作用、外源性动力内源化,既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基于县域、乡村“造血”功能不足的实际,更需要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和省级政府的强力推进。在这方面,西方发展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及其方案具有不完全适用性,需要创新中国式城乡一体化理论,指导“中心城市——县域”和“县域内部城乡一体化”两个层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内容概览(40万字)





 

………………………………………………………………………………………1

绪论…………………………………………………………………………………7

一、问题的由来……………………………………………………………………7

二、学术史梳理……………………………………………………………………10

三、研究框架………………………………………………………………………16

1.研究对象…………………………………………………………………16

  2.思路框架…………………………………………………………………18

  3.研究内容…………………………………………………………………19

四、有可能的创新…………………………………………………………22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26

第一节  城乡对立统一规律…………………………………………………26

一、城市与乡村分离………………………………………………………26

二、城市与乡村对立…………………………………………………………27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29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31

一、人的发展的全面性”…………………………………………………32

二、理想的静态实现模型……………………………………………………36

三、理想的动态实现模型……………………………………………………37

四、现实的静态实现模型……………………………………………………38

五、现实的动态实现模型……………………………………………………40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动力结构………………………………………………42

一、县制、县域及其县域经济………………………………………………42

二、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及其结构…………………………………………44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中国实践………………………………49

一、新中国城乡关系实践探索历程…………………………………………49

二、人的全面发展之中国样式………………………………………………52

三、中心城市-县域-乡村路径…………………………………………55

第二章  城乡聚落优化……………………………………………………………60

第一节  城乡聚落规模与结构…………………………………………………60

一、人类聚落形式是历史范畴………………………………………………60

二、聚落规模、结构及其影响因素…………………………………………62

第二节  西方城乡聚落变迁……………………………………………………64

一、资本原始积累动摇乡村聚落根基………………………………………65

二、农业工业化加速城乡聚落极化…………………………………………66

三、城乡聚落对立矛盾及其纾解……………………………………………69

四、西方城乡关系实践的经验教训…………………………………………71

第三节  新中国城乡聚落嬗变…………………………………………………72

一、低水平均衡结构的根基改造……………………………………………72

二、城乡聚落结构的固化……………………………………………………74

三、城乡聚落结构的分化……………………………………………………77

四、城乡聚落结构的融合……………………………………………………81

第四节  中西方比较及其启示…………………………………………………84

第三章  基础设施嵌入……………………………………………………………88

第一节 基础设施嵌入一般………………………………………………………88

一、基础设施概述…………………………………………………………88

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90

三、嵌入方式及其效应……………………………………………………92

第二节 乘数效应…………………………………………………………………94

一、乘数效应及红利分享…………………………………………………95

二、地方政府的行动逻辑…………………………………………………97

三、社会资本等量法则”………………………………………………101

第三节 嵌入的变革效应………………………………………………………104

一、嵌入的质量变革机理…………………………………………………104

二、技术关系的变革………………………………………………………107

三、城乡关系的变革………………………………………………………111

第四节 制度创新的方向………………………………………………………114

第四章 生产要素嵌入……………………………………………………………118

第一节 生产要素及其结构……………………………………………………118

一、基本生产要素与派生生产要素………………………………………118

二、生产要素组合及其内在结构…………………………………………121

三、中心城市与县域要素组合比较………………………………………124

第二节  资本嵌入………………………………………………………………128

一、资本生产力……………………………………………………………128

二、资本功能差异…………………………………………………………129

三、社会资本嵌入区间……………………………………………………131

四、资本有效赋能的制度…………………………………………………136

第三节  技术嵌入………………………………………………………………139

一、创新链空间衔接………………………………………………………139

二、技术嵌入效应…………………………………………………………141

三、技术有效赋能的制度…………………………………………………146

第四节 数据嵌入………………………………………………………………149

一、大数据时代的特殊劳动产品…………………………………………149

二、技术性借助社会性实现倍增效应……………………………………151

三、社会性以技术性为介质催生正负外部性……………………………154

四、数据有效赋能的制度…………………………………………………159

第五节 人才嵌入………………………………………………………………162

一、人力资本专用性-流动性……………………………………………162

二、中西方人才嵌入比较…………………………………………………167

三、人才有效赋能的制度…………………………………………………169

第五章  产业嵌入………………………………………………………………172

第一节  产业嵌入场景…………………………………………………………172

一、新发展格局……………………………………………………………172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180

三、新场景下产业嵌入需求………………………………………………183

第二节  农业产业韧性…………………………………………………………186

一、农户体制下的农业脆弱性……………………………………………186

二、农户生产组织形式升级………………………………………………188

三、生产服务业嵌入………………………………………………………192

第三节  产业融合发展…………………………………………………………196

一、县域产业融合及其收益共享…………………………………………196

二、产业嵌入赋能农业产业融合…………………………………………198

三、产业嵌入赋能非农产业升级…………………………………………202

第四节  经济节点塑造…………………………………………………………204

一、并联式发展中的经济节点………………………………………204

二、经济节点的融合发展功能……………………………………………207

三、产业嵌入塑造经济节点………………………………………………210

第五节  富民制度取向…………………………………………………………213

一、产业嵌入赋能共同富裕的瓶颈………………………………………214

二、基于共同富裕的制度取向……………………………………………216

第六章 公共服务嵌入……………………………………………………………219

第一节 城乡公共服务平衡性…………………………………………………219

一、公共服务赋能人的全面发展…………………………………………219

二、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平衡性……………………………………220

第二节  财政性公共资源嵌入…………………………………………………227

一、嵌入的共同致富倍加效应……………………………………………227

二、共同富裕短板的生成机理……………………………………………230

三、补齐短板的制度……………………………………………………233

第三节  人力性公共资源嵌入…………………………………………………236

一、嵌入的代际效应………………………………………………………236

二、人力性公共资源供需匹配……………………………………………239

三、人力性公共资源的错配………………………………………………241

四、资源适配的制度………………………………………………………247

第七章  城乡生态融合…………………………………………………………250

第一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50

一、和谐共生的前提条件…………………………………………………250

二、和谐共生的实现条件…………………………………………………253

三、和谐共生的中国探索…………………………………………………256

第二节  城乡生态系统的冲突…………………………………………………259

一、城乡生态系统及其结构………………………………………………259

二、城乡自然生态系统交互矛盾…………………………………………263

三、城乡经济生态系统交互矛盾…………………………………………265

四、城乡社会生态系统交互矛盾…………………………………………268

第三节 城乡生态融合制度创新………………………………………………271

第八章  县域内部城乡一体化…………………………………………………278

第一节 城乡一体化的层次及其属性…………………………………………278

一、县域内部城乡一体化………………………………………………278

二、作为动力机制的一体化…………………………………………280

三、作为发展目的的一体化………………………………………………282

第二节 外源性动力内源化……………………………………………………284

一、外源性动力嵌入的条件………………………………………………284

二、外源性动力内源化平台………………………………………………286

三、外源性动力内源化机制………………………………………………289

第三节 内源性动力高级化……………………………………………………293

一、内源性动力高级化内核………………………………………………293

二、高级化中县城的载体功能……………………………………………296

三、县城载体现代化建设…………………………………………………299

第九章  中国特色城乡关系理论创新…………………………………………302

第一节 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理论………………………………………………302

第二节 中国特色人的全面发展理论…………………………………………313

第三节 中国特色县域发展动力结构理论……………………………………323

第十章  城乡一体化嵌入制度创新……………………………………………333

第一节 制度创新的边界………………………………………………………333

第二节 嵌入体制创新…………………………………………………………336

第三节 嵌入政策体系创新……………………………………………………342

参考文献……………………………………………………………………………349

后记………………………………………………………………………………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