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441我的教学(156):《数据经济学》本科教材正式出版
点击次数:
扬州大学《数据经济学》课程建设团队: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即“数字技术+生产力+生产关系”三位一体解读数据要素变革效应及其规律的全新本科教材:
2019年9月启动建设…………
2021年11月开始编撰…………
2023年9月起第一轮教学实践…………
《数据经济学》本科教材正式出版
20240820
20世纪中叶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标志,人类正式进入信息时代。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及其广泛应用,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为了更好地把握信息技术革命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美国商务部于1998年和1999年连续发布了同名研究报告——《正在出现的数字经济》。2000年发布了《数字经济2000》,在该报告发布会上,美国副总统戈尔宣布: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经济的时代,一个由信息、研究、知识和技术驱动的新经济时代!
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已悄然发轫兴起。随着数字技术快速进步,数字经济正推动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与前三次科技革命不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我国赢得了与西方发达经济体大致相同的起跑线。特别是,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数字经济的具体路线图,即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从2015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纲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和《“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重大规划及其行动计划,从国家层面部署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根据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的数据,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
在新科技革命新经济推动下,数据、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加速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主要是从数字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层面展开的,而社会科学则主要在数字技术应用所产生的影响层面发力。其中,经济学科走在社会科学前列,近年来不仅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而且多所高校正在组织力量,协同编著数字经济教材。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以借鉴或参考,所以,相关教材的编著难度相当大,都具有探索性质。据我们初步调查,目前数字经济的教材大多是从生产力角度展开的,主要研究数字经济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及其规律,尤其是研究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形态、业态、结构和质量产生的影响,这当然非常重要。但是,数据要素及其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引起生产力变革,具有倍加效应、乘数效应,而且由生产力变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既有可能产生积极的促进效应,也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对此,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深入探索。
本教材将数据要素和数字经济发展对于生产力变革及其由此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系统阐释了数据生产要素的生产或供给、交换、应用和分配过程,其中数据要素应用又包括数据要素引起的生产方式变革、流通方式变革和消费方式变革,揭示了数据要素在生产力领域发挥倍加效应、乘数效应的机理,以及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主要内容包括九章:
第一章 数据与数字经济概论。主要研究新科技革命新经济下数据要素的产生及其影响,重点分析数字、数据、大数据、数据要素和数字经济等主要范畴及其相互关系,阐释数据要素作为一种特殊劳动产品,嵌入经济活动过程在生产力领域所产生的倍增效应,以及由此决定的对其生产关系的变革效应及其规律性。
第二章 数据要素供给。主要从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探讨数据要素供给问题,分析数据在不同时期的形式演变,揭示数据是如何从碎片转变为生产要素的,梳理具体生成流程,阐述数据要素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
第三章 数据要素交换。主要揭示数据资本化的机理和特点,分析数据要素市场构成,考察数据市场定价机制和数据定价体系,分析数据要素交易机制、市场运营体系和数据交易效率,研究分析不完全市场化的数据通过数据开放、特许开发、授权应用等方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第四章 数据变革生产方式。阐释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变革的一般原理和科技革命演进过程中生产方式的变化规律,分析数据要素的生成和应用对生产劳动和生产工人范畴、劳动过程生产要素组合的技术关系和社会关系、劳动组织方式的变革效应,揭示数字经济下我国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途径。
第五章 数据变革流通方式。在分析现代流通方式的特征和类型的基础上,阐述了数据要素对流通经营方式、流通组织形式、产业融合的变革效应和对流通生产力水平的倍增效应,揭示了数据要素嵌入对于现代流通关系,重点是对不同流通业态下不同流通主体利益关系的实现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第六章 数据变革消费方式。在分析消费和消费方式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主要探讨数字经济变革消费方式的作用机制,阐述数字经济变革消费方式的主要表现,揭示数字经济或数字技术对消费关系的影响和居民面临的消费矛盾。
第七章 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在分析数据要素确权和数据要素的收入分配效应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阐释数据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现实路径,揭示数据垄断及其利益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数据贫困及其两极分化,以及数字经济下相关主体的利益调整与矛盾,强调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与抑制其负效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客观必要性及其路径。
第八章 数字化公共服务建设。在分析数字化公共服务的起源、概念、特征及其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的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数字化公共服务的驱动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揭示数字化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阐述数字化公共服务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九章 数据治理与国际合作。在分析数字治理双重含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数字经济多元共治基本框架,从国家、行业与企业、个人三个层面分析了多元共治格局中相关主体的功能,揭示了数据跨境流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在借鉴国外数字治理模式有关经验的基础上,阐释了我国数据跨境流动治理模式和政策选择。
本教材的主要特色,一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数据要素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领域所产生的交互影响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避免了单纯进行技术分析有可能产生的片面性。二是本教材既遵循数字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同时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科学借鉴国外经验,着力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及其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本教材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国家有关数字经济的最新政策,也是教学团队在数字经济教学和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同时,本教材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开放性,对于学术性尚未形成共识的一些问题,通过注释等形式进行了特别说明,也为本课程研究型教学留下空间。
本教材由扬州大学商学院《数据经济学》课程建设团队负责人秦兴方教授组织策划、起草大纲、分工编写和统稿。朱高林教授对教材大纲、主要章节内容的定稿发挥了重要作用,汤学良、于嘉欣、魏艳骄、顾丽娟、罗立群、徐静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或相关组织、协调工作。各章编著者为:前言、第一章,秦兴方;第二章,吴万宗、赵丽丽;第三章,魏艳娇、路玮孝;第四章,汤学良、胡凤霞;第五章 ,徐静、戴盼倩;第六章,朱高林、陈昊;第七章,顾丽娟、顾建强; 第八章,罗立群、田梦;第九章,于嘉欣、管晶、张璇玥。
本教材的出版得到扬州大学商学院出版基金、扬州大学精品本科教材建设工程(YZUJC2024-C3)的资助,教材编写中参考了相关专著、教材、论文、案例和网络资源,并尽可能地按照引用规范注明来源,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如有遗漏,深表歉意。
本教材可作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教材、工商管理硕士(MBA)和公共管理硕士(MPA)等专业学位教育的研究生教材,可供企业管理、政府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人类正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数据要素和数字经济的内容和形式日新月异。人们对其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领域所产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思考、总结和提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编著的《数据经济学》带有试探性质,肯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只能在边教学、边研究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本教材。欢迎同行提出宝贵的批评和修改建议。
《数据经济学》目录
教材征订
经济科学出版社 营销中心电话:010-88191537
书号:ISBN 978-7-5218-6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