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本科生《数据经济学》自主学习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本科生《数据经济学》自主学习平台

0046关于2023-2024第一学期《数据i经济学》的课程安排

点击次数:

关于商学院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数据经济学》的课程安排(讨论稿)


《数据经济学》团队各位老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数据经济学》将正式开课。现将有关课程教材编写及课程安排通知如下:

      1.开课情况:经济2101、02班(33人、29人),金融2101、02、03(34人、32人、35人),国贸2101班(42人)共六个班级开设,拟分成三个班开课(具体见学院下学期课程安排)。

     2.授课形式:由于是首轮开课,故采取专题讲座形式(分工见附件),由课程团队教师共同授课。实行课题总负责人负总责,每章责任人具体负责(两人合作的第一位老师为本章或本讲负责人)的方式。开课前将联合授课教师的联系方式交给各班班长,由班长提前一周与主讲教师联系。原则上按照各章次序授课,不随意调课。

     3.考核方式:由课程组主讲教师出题,课程总负责人组卷,实行闭卷考试。

   4.教案与自主学习平台:课程团队统一教案、教学课件和自主学习平台;鼓励主讲教师开发个性教学平台。

   5.课程质量保证措施:(1)6月底20日前,请各位教师按照附件“分工”完成教材或教案编写,已经提交的老师请参考学界最新成果和国家的最新要求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同时,按照“课时分配”完成教学课件,统一提交至秘书处。(2)署期按排2天左右时间(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进行课程研讨,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介绍国内有关《数字经济学》教材或专著,分析可借鉴性;按照每章的次序,讨论、修改教材编写内容和授课内容,完善教学课件;研讨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统一本课程教学与考核基本规范。(3)合作编写教材、教案和授课的教师,需进一步明确分工,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

    如有问题或建议,敬请与汤学良或我联系。

2023年5月12日



附件:《数据经济学》教材编写分工情况

 

总负责:秦兴方教授,每章第一作者为本章责任人。

课程建设秘书:汤学良

 

第一章 数据与数字经济概论(秦兴方,6课时)

主要内容:分析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大数据产生及其影响;分析从统计数据、大数据与数据要素之间的关系;数据要素的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性质;数据要素与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的关系;发展数字经济的意义(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数据是最具时代特征的生产要素。数字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规范健康可持续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揭示《数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学科的研究)及其理论体系。

第二章 数据要素供给(吴万宗、赵丽丽,6课时)

主要内容:分析从数据碎片到生产要素一般机理;分析数据碎片成为生产要素的供给主体——平台企业、政府或其他社会主体组织,以及相联系的数据要素的类型与性质;分析数据碎片成为生产要素依赖的物质或技术条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以及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以及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和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的重要性) 、数字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突出强调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软件企业,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分析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重点介绍市场主体依法合规采集数据,从数据标注、清洗、脱敏、脱密、聚合、分析等环节研究影响数据高质量供给的因素,介绍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建设、业务应用的共享、交换、协作和开放、各领域通信协议兼容统一、政务数据有序共享、健全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等,对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的重要性。

第三章 数据要素交换(魏艳娇、路玮孝,6课时)

主要内容:分析数据商品化、资本化的机理;分析数据要素市场主体、交易平台及其培育和规范途径,鼓励市场力量挖掘商业数据价值,推动数据价值产品化、服务化,大力发展专业化、个性化数据服务,促进数据、技术、场景深度融合,满足各领域数据需求;分析数据市场定价机制,鼓励市场主体探索数据资产定价机制,推动形成数据资产目录,逐步完善数据定价体系;分析数据要素交易机制,建立健全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提升数据交易效率;分析不完全市场化的数据(如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通过数据开放、特许开发、授权应用等方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 

第四章 数据变革生产方式(汤学良、胡凤霞,6课时)

主要内容:介绍数据要素利用在生产领域产生的巨大变革效应,包括倍增效应和分化效应。重点包括:分析产业数字化转型,包括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以及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服务体系(建立市场化服务与公共服务双轮驱动,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多要素支撑的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分析数字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数字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核心产业竞争力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数字产业化下的新业态新模式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以及多样化社交、短视频、知识分享等新型就业创业平台),以及数字产业化的产业创新生态;分析新的生产方式下生产关系的新变革(劳动与劳动、资本、社会之间关系的正负效应)。

第五章 数据变革流通方式(徐静、戴盼倩,3课时)

  主要内容:介绍数据要素利用在流通领域产生的巨大变革效应。重点包括:分析数据要素嵌入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重塑效应;分析数据要素嵌入下流通环节自身在业态、方式等方面的革命及其对生产力的影响;分别分析数据要素嵌入下农业、制造业生产与流通的融合及其对生产力(有效对接市场)的影响;分析数据要素对生产者、流通主体、消费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的正负效应。

第六章 数据变革消费方式(朱高林、陈昊,3课时)

主要内容:介绍数据要素利用在消费领域产生的巨大变革效应,包括倍增效应和分化效应。重点是:分析数据要素嵌入对生产性服务消费的影响,特别是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分析数据要素嵌入对生活性服务消费多元化拓展的影响,从而引致的消费方式、消费形态、支付方式、空间选择等方面的革命;综合分析数据要素对激活消费力的作用及其消费关系的正负效应。

第七章 数据要素收益分配(顾建强、顾丽娟,3课时)

主要内容:介绍数据要素确权、贡献主体和按贡献分配原则;分析数据垄断及其利益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分析数据隐私与权益保护;分析数据贫困及其两极分化;分析数据时代行业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利益调整;分析数据安全、产业安全与国家利益维护。

第八章  数字化公共服务建设(罗立群、田梦,3课时)

主要内容:介绍数字化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重点是:分析建设统一政务服务数据平台的效能政务服务数字化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分析提升社会服务数字化普惠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健康、会展旅游、体育健身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对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复用的意义;分析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协同优化城乡公共服务),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分析智慧共享的新型数字生活(智能楼宇、智能停车场、智能充电桩、智能垃圾箱等公共设施,以及数字家庭生活应用,如超高清电视普及应用、“云生活”服务,以及智慧社区和智慧服务生活圈等,培养全民数字消费意识和习惯)。

第九章 数据治理与国际合作(于嘉欣、管晶,6课时)

主要内容:介绍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法治保障的数字经济治理格局的必要性。重点是:分析数据要素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领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双重效应,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社会稳定问题,揭示数据治理的必要性;分析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包括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监管渠道(社会监督、媒体监督、公众监督)体系、技术和手段、政策制度,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建立政府、平台、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多元参与、有效协同的多元共治;分析数字经济安全体系,为加强数字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网络安全技术措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跨领域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提升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支持网络安全保护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加快发展网络安全产业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提升数据安全保障水平(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数据使用者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加强政务数据安全保护,依法依规做好网络安全审查、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等,健全完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提升重要设施设备的安全可靠水平;纠正和规范发展过程中损害大众利益、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防止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依法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平台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个人隐私);分析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包括参与国际组织数字经济议题谈判、开展双多边数字治理合作,维护和完善多边数字经济治理机制等;分析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提升,防止出现数字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