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本科生《数据经济学》自主学习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本科生《数据经济学》自主学习平台

0324数字经济(40)&我的教学(109):《中国城市数字竞争力指数报告(2023)》发布

点击次数:


引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在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数字化转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数字产业化平台和产业数字化引领者),是人民生活数字化的示范区,是社会治理数字化的样板,是辐射并带动乡村数字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各城市都在数字建设基础、数字赋能社会、数字关键能力、数字发展环境等方面加速城市数字转型,不断提升城市数字竞争力。



《中国城市数字竞争力指数报告(2023)》发布



    11月11日,由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新华社上海分社、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主办的数字赋能城市提质研讨会在沪举行,《中国城市数字竞争力指数报告(2023)》同步发布,该报告从数字建设基础、数字赋能社会、数字关键能力、数字发展环境四个数字中国核心维度,全面评估中国城市的数字竞争力,剖析城市数字转型路径和方法,为深化中国城市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本次评估中,32个样本城市数字建设基础平均得分为71.72,超三分之一的城市高于平均得分。排名前六位分别为上海、北京、重庆、杭州、广州、天津。上海、北京凭借前瞻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布局,丰富的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融合基础设施,先进的数据资源体制机制,领先的公共数据资源汇聚能力和专项制度,积极的商业数据价值探索应用位列前二。




“中国城市数字竞争力指数”首次发布,上海总得分排名第一


来源:界面新闻  2023年11月12日 15:38    记者 方卓然

2023年11月11日,数字赋能城市提质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正式对外发布《中国城市数字竞争力指数报告(2023)》。该报告量化分析了全国32个重点城市的数字化竞争力水平,上海89.17的总得分排名第一,与北京、深圳、广州、重庆、杭州共同组成数字化转型的“引领梯队”

“中国城市数字竞争力指数”从数字建设基础、数字赋能社会、数字关键能力、数字发展环境四个维度评估城市的数字竞争力水平,剖析城市数字化转型路径。

研究结果显示,32个样本城市可划分为三大梯队,分别是上海、北京等6个“引领型”城市;苏州、天津等15个“提升型”城市;沈阳、东莞等11个“追赶型”城市。城市数字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但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人口体量的城市也体现出差异化特征。

面对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上海提出“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的发展路径,统筹推进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国际数字之都建设。

近年来,上海打造40个市级重点“一件事”集成服务,累计办件量突破1200万件,减环节70%、减材料75%、减跑动80%;推行助企便民“帮办代办”,实现线上帮办“一分钟”响应,人工帮办解决率超过90%;推动惠民政策“免申即享”,受益企业群众超过310万人次……一连串数字背后是上海不断夯实的城市“数字底座”。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政务服务平台运营部主任杨光指出,中国城市数字化发展呈现出数字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数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新技术群落得到广泛运用、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建设稳步推进的特点,城市经济发展正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经济、科技、治理、文化诸领域和全过程,加快数字化转型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总体看,上海和北京在指数四大分项维度中都位列前三,是名副其实的“四边形战士”。重庆、广州、深圳、杭州、成都、苏州在部分单项中表现突出,较多城市在数字基础设施部署、技术创新、数字安全屏障、数据资源汇聚利用等方面有待提高。

“在面对众多挑战的当下,要突破城市发展的固化路径,城市管理者应基于六个维度提升数字竞争力。”《报告》建议,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政府、企业、民众和相关合作方要形成合力,在战略、数据、创新、开放、治理、安全六方面深度融合协作

面对数字治理带来的挑战,技术创新之外,体制机制和治理理念的创新同样重要。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认为,“一件事一次办”改革逐渐成为地方政务服务的标准配置,但标准规范不统一、数据共享不充分、跨区域办理困难等阻力依然存在,需要建设全国统一的目录清单和规范标准,完善平台支撑和数据资源体系,抓住跨部门数据共享的“牛鼻子”精准施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指出,在前三次工业革命的积累基础上,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然到来

他认为,在智能时代,信息传感分析和数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覆盖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金融、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教育等诸多应用场景,进而全方位赋能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

当天,《中国城市数字化治理报告(2023)》也同步发布,该报告指出,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各城市应注重差异化发展,强化业务流程创新变革,提升人文关怀,实现数字化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

当天活动上,首届上海数字治理创新应用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发掘、梳理“数字化赋能城市智慧治理”领域的新成果,展示数字化智慧城市的“上海样本”,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数字政府建设高质量发展。



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打造国际数字之都


2023年05月12日08:49 | 来源:解放网

开栏的话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近日,本报记者到基层一线开展调研采访,将围绕数字转型、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市治理等主题,向读者介绍城市发展参与者的先进经验与典型做法,探究高质量发展的上海路径。

■本报记者 吴丹璐 束涵 俱鹤飞

 

 

35家三甲医院,每年承接来自全国各地9400万人次的就诊量,上海是怎么做到的?数字化转型是底气来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服务正发生在上海的交通、医疗、养老、商贸等领域,探寻其原因,离不开上海的城市数字化转型。

当前,上海已将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统筹推进“经济、生活、治理”各领域全面数字化转型,面向全球城市竞争,上海正在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经济数字化:机器人密度是国际平均水平两倍多

4月7日,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馆在杨浦区景星路465号正式开馆,整个展馆最大的展出面积给了经济数字化展区。经济数字化可以从数字经济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两个层面来理解。

上海数字产业发达的一些明显表征是,上海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占全国60%的市场份额,本地生活服务企业占全国70%的市场份额,网络文学企业占全国90%的市场份额,网络游戏企业占全国30%的市场份额,一批明星企业如哔哩哔哩、拼多多、阅文集团、米哈游均在上海诞生。

2021年上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实现5367.27亿元,占GDP比重达12.4%,在长三角处于龙头地位。2021年上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5.5%。根据今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规划,今后五年,上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提高到18%。

上海工业产业基础雄厚,在数字化赋能下,上海的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更多聚焦产业数字化的园区应运而生。

自主研发康复机器人的傅利叶智能就是其中典型案例。2015年,傅利叶智能诞生于张江,2020年张江机器人谷成立后顺利入驻。产业集聚带来非常好的产业链优势,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通过上游供应链优化,实现降本增效,又在下游的各级医院找到应用场景,推动产品商业化应用。“在张江机器人谷,我们获得了非常好的品牌效应、国际化资源、上下游产业链资源乃至高质量人才队伍,让初创公司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傅利叶智能产品经理高崇力说道。

市经信委副主任汤文侃介绍,近年上海重点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转型协同发展,累计建成100家智能工厂,打造8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上海机器人密度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两倍多;形成26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全国120多万家企业、822万台设备,推动一批“5G+AI+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

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上海的目标是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数字化转型比例不低于80%。

生活数字化:服务指数全国第一

经济数字化更多发生在产业的后方,而数字生活则与每个市民息息相关。

就医、出行、上学、旅游、体育、养老等是市民的高频急难问题集中的场景。针对这些场景,上海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汇聚100余家单位和企业合力,推动重点场景数字化转型建设。

例如,为方便市民就医,上海市基于健康网工程和医联工程,在全国率先实现市级医院号源池统一,全市就诊检查记录跨院“一张网”。通过对病史大数据深度学习,建立255个临床专科预问诊知识模板,向全市所有医院开放共享。目前,所有市级医院预约时段均已缩短至30分钟内,20余家医院精准到15分钟,缓解了“挂号难、缴费慢、排队长”现象。

出行方面,在上海市交通委的指导下,MaaS(出行即服务)建设主体随申行公司组建完成。MaaS平台将逐步汇聚各类交通出行信息,目前已实现全市公共交通“三码整合”全覆盖,建成上海停车预约一入口,全市收费道路停车场100%可线上缴费,三甲医院、重点商圈、交通枢纽100%可预约停车。

在数字教育发展上,上海市成功申报全国唯一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初步搭建教育数字基座,以“标准化平台+个性化插件”方式支持85所学校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变革;完善教育资源平台和学科知识图谱,平台集聚545类3.7万教育资源,推动全市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文旅数字化方面,以治理数据支撑生活便捷服务,全市3000余家酒店实现30秒扫码入住。

能解决市民急难愁盼问题的转型,才是好转型。研究显示,数字行政服务、公共服务和数字生活服务等多个指标,上海皆进入全国十强,其中数字生活服务指数全国第一。

治理数字化:“没想到还能这样办事”

如果说经济和生活的数字化是目标,那么治理数字化转型就是以上两者的根本保障。

近些年,企业对于上海治理数字化带来的变化感受最深。市级、区级、街道政务服务点通过技术驱动,运用大数据和AI等智能化手段,努力为办事人员和办事企业打造“网购式”的服务,推动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提高办事速度和质量。

以浦东新区的窗口智能办改革为例,过去,内资企业变更经营范围事项需要填报3份材料51个要素,许多企业对于政府的审查规则不清楚,容易因填写错误或材料不规范而反复修改,来回跑。而使用了窗口“智能帮办”后,企业只需告知变更后的“经营范围”1个要素,其他全部由窗口工作人员完成。很多企业办事人员表示“没有想到还能这样办事”,以前繁琐的手续一次就办理完成了。

对于上海市民来说,“一网通办”已经融入日常生活里、出门办事里、就医就业里。

截至目前,上海市已开放220个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提供11个市级部门超190项高频事项办理,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2022年办件量超1200万,其中,打破户籍地限制就近办理的超240万人次。此外,为解决上班族休息日办事的需求,上海还拓展自助终端服务渠道,各类自助终端已上线427项事项和654类证照打印服务,累计提供服务超737万次,做到了个人事项的“全市通办、一窗受理、全年无休”。

在昨天举行的上海高质量发展情况发布会上,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主任邵军介绍,下一步,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将打造“一网通办”智慧好办2.0版,推行智能申报、智能审批、“免申即享”、智能客服、远程虚拟窗口等创新服务内容,为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提供多元化、个性化、贴心暖心的高质量服务。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