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科研辅导讲座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辅导讲座

0228项目辅导(103)科研备忘录:2020-2022年抗疫实践是社科研究的富矿

点击次数:


科研备忘录:2020-2022年抗疫实践是社科研究的富矿

秦兴方

20230709

 

   

今天与团队青年教师再次讨论抗疫问题能否及如何研究,备忘录如下:

 

问:疫情问题或抗疫问题到底还能不能研究?

我:疫情本身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而疫情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抗疫实践,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对于抗疫,不是能不能、可以不可以研究,关键是如何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

 

 问: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作为热点昙花一现的现象?

 我:用昙花一现这个词不准确。事实上,很多科学家,包括社会科学家仍在默默地攻关或探究中。如果有些研究真的只是“昙花一现”,则证明这些研究根本不是科学的。


 问:如何看待抗疫中的失误并进行科学的研究?

 我:在人类真正了解新冠病毒或掌握其传染规律前,抗疫中出现一些偏差、问题、失误或失策,具有必然性,完全可以理解并应该给予包容。普通百姓可以“骂街”,但科学研究工作者需要理性地看待问题,要包容探索中的“试错”,主观努力下的“犯错”。“容错”是发现真谛、规律所必须创造的环境。否则,搭便车、偷懒、躺平等机会主义倾向将会盛行,就无法实施一种有效的集体行动。当然,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抗疫实践,千万不能把问题当作成绩说,教训当作经验谈,丧事当作喜事办!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研究,一定要在揭示规律上下真功夫,而不是做表面文章!三年的抗疫有许多经验可以提炼,但也有很多教训值得总结,对于有效应对今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非常有益的。

 

问:自然科学还没有真正搞清楚疫情的溯源问题,社会科学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吗?

我:溯源确实是科学问题,需要科学界潜心探索,需要国际科技合作。但之所以尚未揭示真相,也许是技术原因,然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溯源上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异常激烈,政治因素对于科学研究的影响极大。“没有揭示真相”本身就值得社会科学研究,目前至少可以证明的是:所谓的科技无国界完全是一个伪命题!

 

问:还有哪些选题可以研究?

我:疫情是人类的灾难,但又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人类不得不与之抗争了三年。对于社会科学来说,不能轻易地把三年的抗疫实践当作历史记忆,而要将人类抗疫看作是特殊的“实验”,从中也许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或者没有抗疫实践就得不到的科学结论。

 

问:是实验经济学意义上的“实验”吗?

我:包含这个层面的意思,但又不完全是。实验经济学大多是微观层面展开的,而抗疫“实验”既可以是微观的,更是宏观层面的。关键是,抗疫“实验”的场景是完全真实的。

 

 问:从“实验”角度可以研究些什么问题?

 我:2020-2022年,与疫情相关的宏观叙事,包括但不限于三件:一是疫情本身,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不和谐或自然对人类惩罚的经典案例,由此引致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大调整。二是“疫情+人工智能”,即疫情倒逼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促成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速变革。三是“疫情+世界变局”,即疫情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在矛盾的外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相对衰落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由此进一步加剧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的抬头,等等。这三件大事叠加,无论是对全球格局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带来了深刻的、长远的影响。从“叠加”的角度有很多选题值得研究。

 

问:只能进行宏观层面的研究吗?

我:不一定,不同学科可以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例如,经济学科可以从宏观叙事中研究微观基础,即研究微观主体的行为变化,如居民的择业、消费行为变化,企业投资行为等。这些行为中既有积极的方面,但也有可能是负面的。这些微观主体的行为变化又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用“预期转弱”这个词来描述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之一,是对微观经济主体心理及其行为作出的综合判断。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这重压力尚未得到根本性的释放,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问: 可以进行抗疫的中西方比较研究吗?

我:当然可以!例如,正是通过这次疫情,有理性的国人才真正理解中西方制度、价值观差异引致的抗疫方式不同,理解“生命”与“自由”两者并不总是可兼得性,理解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和制造大国优势,理解了政治与技术、从而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关键要站稳立场,选准角度!


问:如何开展抗疫的交叉研究?

我:抗疫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医科的诊、疗、护等技术问题,还涉及政府管理、社会管理、经济管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从科研角度看,需要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既包括自然科学内部、社会科学内部的“小交叉”,也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大交叉”。当然,能否取得有创新性的交叉研究成果,不仅取决于研究选题的科学性、前沿性,而且还取决于科研组织。特别是,首席专家能否有效组织和调动有各种知识背景和研究积累的课题组成员,协同开展研究。建议青年教师起步阶段先做好本学科的研究,有一定研究积累后进行“小交叉”研究,或参与到“大交叉”研究中去。



问:看来可研究的选题真不少!

我:是的,三年抗疫实践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