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547项目辅导(286) 2025选题范围59:AI伦理研究
点击次数:
AI伦理研究(系列)
舆是乎| 当AI沦为侵权帮凶,如何守护隐私?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025-03-24
作者:评论员魏敏
“您好,最近有购房需求吗”“您还续贷吗”……类似的骚扰电话接不完,真的接不完!据央视3・15晚会揭露,多家外呼公司利用AI机器人,每天拨打上万甚至数十万通营销电话。新技术,本应是增进人类福祉的得力助手,如今却成为吞噬用户隐私的“黑手”。
通过大数据获客软件窃取用户信息,虚拟运营商提供“小号”,AI外呼机器人拨打电话……3・15晚会撕开了这条黑色产业链,也裸露出信息时代下的隐私伤疤。
一旦身份信息被窃取,用户稍有不慎,便会被黑色产业链精准“收割”。
先有AI换脸诈骗,现在轮到AI机器人打骚扰电话。当监管失位、伦理缺位,新技术极易脱缰,商业营销就异化为数字暴力。
在见利忘义的企业眼里,用户隐私就是刀板上的鱼肉。而新技术被滥用,沦为侵权的帮凶。如AI机器人通过真人录音制作语音,结合关键词触发机制,模拟真人对话,让接听者难辨真伪。
普通用户无疑是隐私泄露的最直接受害者。有的企业凭借其技术能力,能够轻易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即便事后察觉,面对各类平台、运营商等多方推诿,普通用户往往力不从心,维权困难。
遏止此类违法行为的法律“缰绳”亟待收紧。尽管我国已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但技术迭代速度飞快,如在“隐私边界”的界定上,仍缺乏更为细致、精准的条款,致使部分企业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游走。
技术是双刃剑,有人善用,有人滥用。数字化时代,需要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行业内部推动形成“技术向善”的高度自觉,如建立数据收集的“最小必要”原则,将隐私保护纳入技术研发的伦理评估框架。监管部门则要紧跟技术发展的快节奏,建立动态的智慧化监管体系,及时果断斩断“黑手”,形成强有力的法律威慑。而普通用户,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隐私保护意识。
过去,我们担忧电脑取代人脑;如今,我们忧虑人性贪婪利用技术作恶。防范隐私泄露的关键,不能单靠研发更精密的防护技术,更需要全社会遵守“向善”的技术伦理,构建多维度治理体系。
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始终应是每个企业心中的戒尺,也是社会治理的标尺。
(作者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记者)
责任编辑:李思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