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传道解惑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传道解惑

0003我:成功的阶梯

点击次数:

成功的阶梯

秦兴方

(20220131)

所谓成功,就是人所追求目标的实现。不言而喻,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而且事实上多少都会取得一些成功。但是,很多人实现不了自己所期望的全部成功,或者实现不了与自己条件相仿的人一样的成功。这就是很多离开职场的人经常发出的感叹或遗憾!

记得从识字开始,父亲就一遍又一遍地讲着“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老师也一遍又一遍地要求背诵诸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类的励志诗句。可惜,小时候能落到行动上的几乎没有,从小学开始几乎一路我行我素地玩耍到高一,要不是堂兄“老二死不用功,肯定上不了大学”(在家排行第二)的刺激,自己的命运必然会改写!在随后的两年里,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努力的“苦”,也第一次品尝到了成功的“甜”。现在想来,人都是有惰性的,有时,当正面教育或激励不能起作用时,负面激励也是很有效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推“醒”你的人!也正是在第一次成功后,我开始真心接受父亲有关勤奋、刻苦的教诲,并且学会倾听父亲有关守底线的全部“唠叨”,成为自己大学生涯和驰骋职场的宝贵精神财富。

1989年第一次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时,因为“概述《资本论》第一卷第十章的主要内容”一题答不出来而名落孙山的我才开始意识到:勤奋是必要的,但方法同样重要,而且有时更加重要!于是开始调整攻读《资本论》的方法,不是从概念、原理出发,而是从体系、规律出发首先把握其内在逻辑,结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第二年考研时不再有类似的题型,但从第一次考研失败中所汲取的教训不仅使我如愿以偿跨进研究生大门,而且从我的硕士生导师胡均教授的教诲——“人民大学培养的学生就是要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决不能只见树林而不见森林”中,使自己开始领悟到系统思维、整体思维的重要性。1992年遇到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并获其赠书——《体制.目标.人》,又使我领略了分析框架或者结构思维的魅力。假如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自己在事业上有所成功的话,那么首先应该归功于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而非自己有多么勤奋。因为,实事求是地说,我“玩”的时间并不一定比同龄人少。

在大学工作,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需要将勤劳所获得的知识、方法进行累积、组合和交融,以便传授给学生新知识、新方法,或者帮助解决国家或地方政府、百姓关注的重大问题。这里所说的知识,不仅包括书本知识,而且包括社会知识尤其是实践知识。其中,科学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尤其要将这些知识、方法转化为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仅需要寒窗苦读,更需要到丰富的实践中去,学会干中学!非常庆幸的是,在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之际,分别有一年、三年半时间到中外合资企业、县(区)政府挂职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经济学教学研究工作者有了对中国企业(农户)、市场和政府近距离观察的机会,使我真正意识到在经济学教学科研中,“问题意识”到底有多么重要!也正是因为如此,我认为,中国经济学研究不能局限在“理论—理论”的“空对空”范式,也不能照搬“理论—实践”的“空对地”范式,需要基于丰富的中国实践创新“实践——理论”的“地对空”范式!由此,在博士毕业后,我走了一条与多数同行不太一样的教学科研之路,在些基础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二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非常值得的,是自己事业上取得比以往更大进步的主要奥秘。

我没有时时成功,也没有事事成功,更不敢以成功者自居,但实践告诉了我成功的阶梯:勤奋是基础,方法是手段,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知识和方法的累积、组合与交互作用是突破口。有人说,在成功的道路上机遇很重要,但我要说:机遇从来只会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