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传道解惑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传道解惑

0010我:学《资本论》何用?

点击次数:

学《资本论》何用?

秦兴方

(20220316)

去年以来,学院共引进了31位优秀博士,与其中多数经管类博士们交流或审阅其国家基金标书后发现,这一代博士们鲜明的特征是:每个人实证研究能力较强,发表SCI、SSCI论文的能力很强,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进行项目选题、抽象思维和系统思维,以及提出有一定创新性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的能力相对偏弱!进一步深究,研究生阶段主要时间用于高级计量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等课程了,钻研过中国经济学的不多,苦读《资本论》的极少!

我无意对目前的博士生培养评头品足,只想从正面分享一下我学习和讲授《资本论》的体会。1990年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攻读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先后学习了三门与《资本论》相关的课程——《<资本论>精读》(成保良老师主讲)、《<资本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孟氧老师主讲)和《<资本论>与社会主义》(胡钧老师主讲),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又读了《<资本论>与中国经济》(洪银兴老师主讲),从而对《资本论》的框架、理论体系、马克思经济思想精髓和方法及其应用有了较深入的理解。1993年至今的30年中,我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们开设过《<资本论>选读》、《<资本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在教学实践中对《资本论》课程的人才培养功能的认识与日俱增。通过自己的学与教的实践,将“《资本论》有用性”的讨论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本科、硕士阶段主要是确立“制度自信”和掌握“基本原理”,而博士阶段则主要是厚实“理论功底”!这一“功能”由低及高有三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认识问题的厚度。在日常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或看法很正常,但要在社会科学问题上,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或见解并不容易,难的是真正找到支撑你的认识的依据。通常情况下,肤浅者偏好张嘴就是“我认为”,而厚积者则常说“再思考”。尽管马克思后来成为经济学大师,但起初不会轻易发表有关经济利益问题的看法。他说:我是学法律出身的,所以,在1842-1843年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就“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因为,当时,我“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我以往的研究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忘加评论”。由此,也开启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大门。25年后的1867年,其关于社会经济利益问题的代表作——《资本论》第一卷一经问世,使得历史上所有关于经济利益问题的学说都黯然失色,或显得薄,或庸俗,或不堪一击!成为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斗争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也成为影响人类20世纪进程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博士并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博”,不是指知识的广度,而是在某个或某些问题上“专”、“深”,具有独到的高度和厚度。了解马克思,学习《资本论》,不一定立即使你变成有厚度的人,但至少可以使你从肤浅者的行列中脱离出来!

第二层次,分析问题的角度。与认识问题相比较,科学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大,这既包括找到真问题,又包括找到解剖这个问题的角度。《资本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找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一“表”(资本主义劳资对立矛盾)一“里”或“本”(资本主义生产资料么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矛盾)的“真问题”,而且还在于其分析这一问题的视角、路线和方法。这里的“表”与“里”或“本”的问题,都属于宏大叙事,如何深刻揭示其产生、演进、激化和最终解决矛盾,确实是个难题。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观察中发现了问题,但却是从微观入手,即通过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元素细胞——商品,构建了以商品——货币(特殊商品)——资本(特殊货币或者能增值的货币)——剩余价值(资本增值)——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这五个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范畴为支柱的分析框架,透视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表”与“里”或“本”问题的生成逻辑和发展规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武器,但马克思并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资本或资本家,在揭露其生产关系领域残酷性、嗜血性所产生的矛盾、冲突的同时,也肯定了其在生产力领域的伟大文明作用。反观现在的不少博士论文,相当一部分缺少思想甚至观点。一个重要原因是,即使找到了真问题,但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并构建分析框架。其中的一些所谓的优秀博士论文,充其量只能是好瓦匠之作,但绝对不是出自优秀建筑师之手

第三层次,创新理论的力度。当下最热的词是创新,学术界也大谈理论创新或学术观点创新,但这并不容易的,既需要理论和方法的积淀,又需要对实践的长期观察、科学思考和精准提炼。2018年来到马克思的家乡特里尔,我起初无法将作为伟大思想家的马克思与小时候经常在特里尔街头打架而且经常以少胜多的马克思联系起来。细细想来,有一条可能是相通的,即马克思善于观察与思考!大家都说《资本论》博大精深,实际上,马克思所创新的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学说等,既有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借鉴,更是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在7篇25章55节中,其中至少有15节属于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历史、法律、政策、现实例证的考察或案例分析,其中在相对剩余生产和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分析中显得尤为突出。基于理论借鉴和丰富的现实例证,马克思由表及里,在对实践、经验的抽象中上升到理论,构建了全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再看看现在的博士论文范式,大多严重脱离丰富的中国实际,要么沉迷于计量模型,要么陶醉于理论的阐释相当一部分属于在书房里的畅想书稿越来越厚,但思想越来越少

经济学博士们要真正做一些有用的研究,学点《资本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