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0259项目辅导(120)2023-2024年度国社科项目选题21:新质生产力
点击次数:
引 言: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及的“新质生产力”范畴,目前有的是新闻界的解读,更需要学术界的全面回答。既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正确阐释,更需要经济学科(含统计学科)的科学界定。在经济学中,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经提出过两个生产力的概念,一是由协作产生的“集体力”、“结合生产力”(P378)。二是由资本粘合劳动、土地等产生的“合并”的资本生产力(P589),粘合科学和技术所产生的“扩张力”(P699)。如果说“集体力”、“结合力”、“合并力”是一种算术级数增长的生产力,而“扩张力”则有可能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生产力?与马克思所说的几种生产力是何种关系?还需要深入研究!但是,目前可以肯定的有两条:一是“新质生产力”不是一般生产力,也不是一般的先进生产力,即不是一般的由量变引起质变的生产力,而是有革命性、颠覆性巨变的生产力。二是对这一概念全面、准确的解释,不能单一凭借“过去”的经验总结、提炼进行推理,还要根据新科技革命新经济有可能引起的“未来”生产力革命进行思考。“新质生产力”值得青年教师深入研究,包括内涵、表现形式、生成机理、统计分析和实现路径等,可以作为2023-2024年度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选题,故特别推荐。
2023年11月21日,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39次会议在南京大学举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质生产力”重要论断,围绕“江苏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探讨交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信长星,省长许昆林,省政协主席张义珍,省委副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沈莹到会听取意见。专家们对新质生产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路径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值得一读。
第一观察|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
“新质生产力”
来源:新华社,2023年9月10日 19:51:06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
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此期间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相互关联,信号鲜明、意涵丰富——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
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总书记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无论是当前提振信心、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还是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同样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7月,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依托科技,依托创新。
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的新生产力。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面向前沿领域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是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
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培育形成新产业。
经济发展从来不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持续迭代优化。光伏、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这些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都是从曾经的“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来。
当前,我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发展未来产业奠定良好基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推进布局前沿技术、培育未来产业的动作不断加快。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培育一批新产业集群,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所强调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策划:霍小光
监制:张旭东、张晓松
主笔:张辛欣、严赋憬
统筹:邹伟、林晖、陈菲
编辑:张爱芳、张惠慧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还提出“新质战斗力”范畴——新华社哈尔滨9月10日电:习近平于9月8日视察78集团军时强调,“要提高军事斗争准备质量和水平,加强重难点课目专攻精练,加强新质战斗力建设,加强所属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融合集成,有机融入联合作战体系”【2023年9月11日《人民日报》】。
《总书记提到的“新质生产力”,究竟是什么?》
来源:光明网2023-09-12 文 | 青的蜂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
在黑龙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9月7日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一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字面意思上,即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阶段,但随着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所谓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二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
回顾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其实就是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进入新时期,人类迎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这是在信息革命基础上孕育兴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质生产力,会带来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质发展。
以时下流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等为例,它们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面对百舸争流,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
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从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来看,经济增长、生产力跃升的背后,都是因为实现了蒸汽机、电力使用等某项重大创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要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
必须深刻认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
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多重挑战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深度调整。
我国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产业体系虽然规模庞大、门类众多,但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必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补齐短板弱项,加长长板强项,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四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与时代同行。
近年来,通过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我国正在从互联网时代的“后来者”努力成为新一轮信息革命的“引领者”。
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进一步为我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指明了方向。
只有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才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举行第39次会议
深化理论研究 加强实践探索 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
信长星许昆林张义珍沈莹到会听取意见
来源:“学习强国”地方平台发布内容 江苏学习平台 2023-11-21
作者:黄伟
11月21日,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39次会议在南京大学举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重要论断,围绕“江苏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探讨交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信长星,省长许昆林,省政协主席张义珍,省委副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沈莹到会听取意见。
论坛由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洪银兴主持,来自经济界、科技界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主题发言与现场点评相结合,气氛十分热烈。在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高培勇指出,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要聚焦经营主体、强化科技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结合最新课题研究分析了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联系,建议着力提升产业技术自主可控、数实融合创新发展、应用场景引领示范、卓越工程师协同培养和国际开放合作等能力。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后指出,在人工智能领域,算法创新实现“0到1”突破,算力提升带来“1到100”应用,建议高度重视高水平算法人才培养。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提出,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以“算力”为代表的新质态生产力,建议以产业链、产业集群方式推进“智改数转网联”,促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点评环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蒋伏心建议构建以先进制造水平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评价标准、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陈松灿建议围绕算法创新、算力建设、数据汇集,引导鼓励更多行业企业拥抱人工智能技术。东南大学教授徐康宁建议围绕重点产业链和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企业。洪银兴在总结点评时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是新科技、新产业、新能源,要把握生产力迭代升级趋势,大力推进开放创新、高水平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围绕发挥南大学科和人才优势、助力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介绍了有关情况。
信长星、许昆林认真倾听记录,同专家学者探讨交流,对大家的前瞻思考、真知灼见予以称赞,希望大家继续深化研究,形成更多高质量成果。信长星说,新质生产力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重要论断,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信长星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以新科技革命为先导、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新产业形态为支撑的生产力形态,江苏有责任、有基础、有动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有责任,是因为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都蕴含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我们正在致力建设的“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都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有基础,是因为江苏是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创新基础、市场和环境基础;有动力,是因为江苏对新质生产力既有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有创新的内在动力。江苏将更大力度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省领导张爱军、韩立明、储永宏、赵岩出席。
记者 黄伟/文 吴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