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00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2)教学大纲

点击次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2)教学大纲

(2022版)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52221

课程类别学位必修课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

   2

36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必修课程,分上、下两个学期开设。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2)》主要讲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和《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的相关内容,概要分析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背景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阐释,重点讲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尤其是资本主义劳资对立关系产生、演进、激化的过程和发展趋势,包括劳动价值价值规律)理论、劳动力商品理论、剩余价值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制度变迁及其更替的规律。

2)掌握马克思主义有关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

3)培养学生宏观思维、系统思维的能力。

4)掌握马克思有关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主要介绍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背景,以及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论述,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与整体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及其精神生活之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革命在新旧社会制度更替中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2.《资本论》第一卷概主要介绍《资本论》第一卷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理论体系、分析框架和当代价值。重点包括:理论上分析研读《资本论》的多重视角——社会制度更替、市场经济体制、方法论等,以及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的内在逻辑;方法论上重点讲解以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五大范畴为支柱的分析框架,以及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从“四个自信”的角度,以及博士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角度分析研读资本论的理论价值应用价值。

3.劳动价值论:主要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1-3章)的内容和方法。理论上,从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和市场经济理论一般两个角度,分析马克思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继承、创新和发展,研究商品二因素、劳动重性、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价格价值之间的矛盾与统一,揭示价值规律等市场经济一般理论;方法论上,重点剖析从抽象到具体、一般到特殊、定性与定量结合、逻辑推理与历史分析结合等方法的科学运用。

4.劳动力商品理论:主要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4章)的内容和方法。理论上,介绍从商品到货币是一次飞跃,而从货币到资本则是质变,重点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介质、条件和过程,揭示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意义,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基础;方法论上,考察马克思转型研究范式、比较研究法、排他法、具体到抽象分析法的灵活用;结合本学科点思政研究方向,分析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指导价值。

5.剩余价值理论:主要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四、五篇(第5-16章)的内容和方法。理论上,分析剩余价值理论一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一般规律尤其是劳资对立关系的产生和演进,同时从经济一般角度考察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技术进步一般规律、分工和协作、机器体系等重要理论或论述的当代价值;方法论上,考察马克思综合-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的科学应用;结合本学科点思政研究方向,分析分工、协作理论的指导价值。

6.工资理论:主要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第17-20章)的内容和方法。理论上,结合第二篇的内容,从劳动隶属于资本、工资服从剩余价值的角度分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和工资的国民差异理论,从市场经济一般的角度分析工资形式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看待国与国之间的工资水平差异;方法上,掌握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分析,以及由微观到宏观的层次分析方法。

7.资本积累理论:主要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第21-23章的内容和方法。理论上,通过对再生产形式、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聚、资本集中和资本积累等理论的分析,考察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尤其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内在规律,揭示劳资对立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或冲突的发展趋势同时,从市场经济一般角度考察考察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现实指导价值;方法论上,分析简单到复杂、静态与动态、历史分析与趋势分析等方法的科学应用。

8.原始积累理论:主要介绍《资本论》第一卷七篇第24-25章的内容。理论上,主要分析地主和工业资本家的原始积累及其城乡、工农业关系、资本主义积累历史趋势,以及现代殖民理论,考察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及其历史影响,同时,分析原始积累理论对我国复兴之路进程中正确处理好国际关系、城乡关系、城乡关系的现实指导价值。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单元名称

讲课

自学讨论

1

第一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3


2

第二讲 资本卷第一卷概论、劳动价值论1

3


3

第三讲  劳动价值论(2)

3


4

第四讲  劳动力商品理论

2

1(A第4章)

5

第五讲  剩余价值理论(1

2

1(B第5-9章)

6

第六讲  剩余价值理论(2)

2

1(C第10/D第11章)

7

第七讲  剩余价值理论(3)

2

1(E第12/F第13章)

8

第八讲  剩余价值理论(4)

2

1(G第14-16章)

9

第九讲  工资理论

2

1(H第17-20章)

10

第十讲  资本积累理论(1

2

1(I第21/J第22章)

11

第十一讲 资本积累理论(2)

2

1(K第23章)

12

第十二讲 原始积累理论

2

1(L第24-25章)

       

27

9

注:A、B、……L为学生自学汇报的分组情况,原则上每组由一个学生主讲;思政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主要参与A、D、E三个部分的汇报,可以两个学生合作选择一个专题,一个主汇报,另一个作补充汇报。

 

五、教学组织与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专题研究型教学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等方式,在互动探究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研究方法。除第一-三讲由教师集中讲授外,从第四讲开始,学生开始参与讲解和讨论。课堂的具体组织和方法是:(1)一名学生用PPT形式汇报自学内容。(2)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从理论、方法及其价值角度进行专题讲解。(3)师生互动,答疑解惑。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成绩

组成

考核/评价环节

分值

(或百分比)

考核/评价细则

备注

100

平时

40%

自学汇报30%

讨论和考勤10%

缺课三次重修

期末

60%

参见具体要求

课程论文

1.“自汇报”具体要求:(1)制作PPT,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部分的分析框架或结构、主要内容介绍、当代价值或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谈启示、难问题。(2每人汇报时间不少于20分钟。(3)由一位同学主汇报,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期末考试”具体要求:(1)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和各自的研究方向或领域,撰写 1 篇不少于 6000 字的课程论文。2按照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写作(参见我的“教师博客”第 0019 篇文章 “我的新作:发展性消费及其“稳态结构”突破方向”。(3)每篇论文至少必须提出一个有创新性的学术思想并有三个学术观点作为支撑。(4)每篇论文必须有五个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相关的脚注。5凡是存在剽窃、类同等学术不端行为,直接判定为 0 分。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选用教材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主要参考书目 

必读书目:洪银兴:《资本论》的现代解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版;洪银兴,张宇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精读.当代价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必读期刊:《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教学与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当代经济研究》、《红旗文稿》

选读书目:讲课教师“教师个人主页”中“教学研究”相关栏目动态更新的相关文献。

 

执笔人:秦兴方

审定人: 

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