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硕士生《中国经济学专题》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硕士生《中国经济学专题》教学平台0238项目辅导(108)科研备忘录:何为好的经济制度?
点击次数:
何为好的经济制度?
秦兴方
20230728
今天与刚入职的几位青年教师讨论有关制度问题,就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问题产生了一些思想火花。将对话核心内容实录如下:
问:经济学者在经济社会变迁中如何定位?
我:从学理层面看,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从百姓角度看,经济学就是一门如何更好地生产和生活的学问。对于经济学者尤其是应用经济学者来说,犹如医生,就是要给政府、企业或其他经济行为主体“对症下药”,提出可借鉴的合理化政策或建议,供决策参考。用学术语言表述,即制度设计或制度创新。
问:这里的制度是新制度经济意义上的制度吗?
我:不完全是。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含义,一般是指经济社会活动中人或人的集合——组织或机构及其所遵循的规则。我所说的制度既包括了这个层面的含义,但更加广泛。更贴切地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范畴。
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制度概念是不是过于复杂、宽泛了?
我:确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制度概念是复杂了点,然而又是有内在逻辑、有层次、有规律的。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的制度:第一层次是决定社会性质及其人们地位的经济制度,如公有制度、私有制度及其由此决定的分配制度等,是最深层的制度;第二是作为最深层次制度本质要求实现机制的制度,一般称为经济体制,如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第三层次是作为经济体制具体运行的机制,如企业制度、生产经营制度、交易制度、仲裁制度等,是由前两个层次决定的、最表层的制度形式。机制是从生物学中引入经济学中,是指手段、方式,也是广义的制度中的一种制度。经济体制是根本制度是实现机制;经济运行机制(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实现机制。
问: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的制度有何联系?
我:大致说来,新制度经济中所讲的制度相当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的第三层次的制度。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制度经济学是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最有效率的制度为既定前提,然后谈制度或制度创新的。
问: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中的“制度”在政治经济学上属于何种制度?
我: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总体上属于第三层次的制度,部分涉及到第二层次的制度,即经济体制。他所推崇的竞争性县政府,更多属于经济体制问题。但由于他没有对我国最深层次的制度进行分析,所以,他的一些结论并不完全可靠。
问:“并不完全可靠”是什么意思?
我:“不完全可靠”是指:缺少对深层次制度的分析,仅仅进行表层次分析并进行制度设计,存在明显的逻辑缺陷,即没有考虑深层次制度对表层次制度的影响。在我国,这种深层次制度与表层次制度有了官方的说法。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以“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保证。在这里,“根本制度”是最深层的制度,其次是“基本制度”,而表层的则是“重要制度”。“深层次”、“表层次”是就三类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言的,即前一种制度决定后一种制度,后一种制度都是前一种制度的具体实现或表现形式。
问:能否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我:以张五常理论中涉及较多的农地制度为例。在我国现行条件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者是“根本制度”,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基本制度”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而土地流转制度则是“重要制度”。研究并设计土地流转制度,必须以前两个制度为前提。否则,所得出的结论就值得推敲!所以,无论是张五常的佃农理论(这一理论也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是有效制度为分析前提),还是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中借用这一理论来阐释我国竞争性县制度的优点——激励地方官员拼经济、争资本,并将其归纳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功奥秘,都是表面的、值得推敲的理论或结论。
问:何为好的经济制度?
我:在我看来,经济制度的“好”主要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主观标准,即对“谁”而言“好”,这带有鲜明的价值判断,是由一个社会的根本制度决定的。二是客观标准,即无论是何种层次的制度,都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凡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一般称之为“好”的制度。如果根本制度不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其变革的途径通常是“社会(制度)革命”;如果一种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其变革的途径通常称为“体制改革”;如果经济运行制度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其变革的方式通常称为“制度完善”或“制度创新”。由于经济学是有阶级性的,所以,最终真正能称之为“好”的制度,必须将这两个标准有机统一起来。对于经济学者来说,立场非常重要。
问:生产力发展是多层次的,管理体制是否也应该多样化?
我:是的。从宏观层面看,例如,在我国现行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区域、行业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相关领域、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所以,管理体制上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从微观层面说,一个单位采取何种内部管理体制,也需要结合自身生产力发展实际。例如,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更多选择水平管理体制,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则更主要采用垂直管理体制。
问:在管理体制一定的条件下,经济运行制度设计有无规律可循?
我:西方的机制设计理论通常是用“成本-收益”框架来解释的,即在政策成本一定的条件下选择收益最大的机制或制度组合;在收益一定的条件下,选择成本最小的机制或制度组合。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框架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论仍然是适用的,即当一个经济组织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时,在科学设计规范性制度的基础上,强化激励非常重要;而在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强化约束机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弹性机制尤其重要。
问:人在制度设计中处于何种地位?
我;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人是生产力的一部分,是生产力中的活要素、第一要素。素质高、能力强或者全面发展程度高,是生产力先进的主要体现。所以,在宏观层面,当社会上多数人还停留在追求温饱的阶段,最大化激励个人积极性就是一种好的制度;当社会步及追求生活品质的阶段,制度设计需要更加突出公平正义。从微观层面看,在人才集聚的企业,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管理制度的设计,更需要水平管理,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经济学者无论是进行宏观还是微观层面的制度设计,都只是供决策者选择的。好的制度要真正产生好的效果,选择制度的决策者的意识、能力和水平非常关键!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不在我们的书中交待。
问:看来,制度设计是个大学问?
我:是的。需要综合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科学借鉴西方理论中的合理成分,紧密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才有可能当一名合格的学者。要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专家,不仅要有理论功底,还要到丰富的中国实践中去学习、历练和发现。正如习近平2023年6月30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所说:“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
问:对于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有何提醒?
我:经济学本来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问。不仅需要科学解释问题,还需要致力于解决问题,提出有用的对策建议或方案,这是研究的主要目的。但是,现在经济学界出现了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即论证过程越来越复杂、花俏,甚至简单问题复杂化,而解决问题的方案则越来越简单化,甚至非常粗糙、草率!说轻一点是科研态度不严谨,言重一点则类似于庸医是“谋财害命”。当你踏上科研路,一开始就要力戒此风!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到中国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总结发展经验或模式,探寻经济规律,创新学术观点、思想或理论,提出有真知灼见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