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士生《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0102项目辅导(47):2023年国社科项目选题(2).赋能乡村振兴
点击次数:
引言:昨天,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对2022年拟立项项目进行了公示。拟立项者非常开心,而榜上无名者则极其失落。特别是那些屡报屡败者,可谓难熬!申报科研项目,贵在坚持,根本点在于好的选题!对于“失利者”,建议尽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做足做好以下功课:反复研读拟立项项目,从“成功”的选题中找到自己“失利”的原因,为2023年“再战”做好选题准备!
赋能乡村振兴
秦兴方
20220914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在实践中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大行动,也一直是国家社科基金选题的热点。以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指南为例,理论经济、应用经济共210个选题中有19个与乡村振兴相关(排名第3位)、管理学104个选题中有22个与乡村振兴相联系(排名第1)。从立项公示情况看,拟立项557个项目,与2021的561项基本持平(参见附件),占拟立项总数的1/9。展望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选题指南,乡村振兴仍然将会是热点选题。但是,需要更加注重选题角度。其中,“赋能乡村振兴”将是最重要的研究视角!
选题角度变化的依据,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来目标任务的调整。从“补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短板”(“十九大报告”),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十九届五中全会),国家社科项目选题指南和立项项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围绕“20字总要求”而展开,因此,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学者大显伸手。展望即将召开的二十大,根据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7·26”讲话精神,将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乡村振兴仍将是国家重大战略,而且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补短板”、“强弱项”的重大举措。站在这一角度研究乡村振兴,继续从农村、农业和农民内部或自身挖潜是必要的,但更需要从“三个全面”的目标出发,研究国家、中心城市和县域城镇、社会如何有效赋能乡村振兴!需要突破学科壁垒,开展综合性研究、跨学科研究!
发展动能有些是内生的,有些则是外生的。从长远看,乡村发展必须依靠内生性动力。但是,在乡村现代化缺乏足够强大的内生性动力,从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短板”、“弱项”的背景下,必须嵌入外源性动力并内源化,也即加强外部赋能。因此,目前及其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学术界除了在“三农”内部继续深挖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外,需要高度关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样式(未来乡村空间聚落优化)、新科技革命新经济下乡村新基建模式、城乡居民公共服务(重点是医疗、养老保障)共享或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基于农民分享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县城在县域内部城乡融合和赋能乡村振兴关键支撑作用、乡村生态价值转化中成本分摊和收益共享机制、赋能农民全面发展及其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相关发展需求-制度供给适配性,等等。
研究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研究1·0版”,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正式进入“乡村振兴研究2·0版”.前者主要研究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而目前则要更加关注外部赋能!
注:“20字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三个全面”,即“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