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博士生《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

0148项目辅导(79)现代化强国标志:农民真正成为体面的职业

点击次数:


引  言:昨天线上参加了青年教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论证,中国式现代化是选题热点,但多数选题的角度值得推敲。老师们习惯于正向思维,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生态友好、国际地位等“高、大、上”目标上选题,但有创新的思想和观点并不多。我认为,不妨逆向思维——从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存在的重大难题、短板、弱项及其如何解决角度选题,如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国际话语权有效掌控、农村成为城里人常想去的地方、农民真正成为体面的职业等。国社科项目一定要围绕科学问题向深度拓展而非铺摊子,一定要努力选择独到而非大众化的视角!以现代化强国标志之一——“农民真正成为体面的职业”为例,谈一些个人想法,供青年老师选题及其论证参考!


 

现代化强国标志:农民真正成为体面的职业

秦兴方

20230131

 

  在现代中国语境下,“农民”一词的含义是极其复杂的。务农者在公开场合不太愿意听到他人称自己为农民,即使三代之内曾经也是农民的城里人也都刻意回避自己的农民出身,而那些成功的城里人则把农民出身作为自己发奋并“发达”的起点!

  为什么?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一样,已经成为社会的主人,其政治地位发生了质变。但是,农民的经济地位、文化地位与城市居民、非农劳动者还有较大的差距或差异,存在着事实上的社会地位不平等。所以,本来“农民”只是与从事非农劳动者相对应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但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又是一种与城市居民户籍人口相对应的,而且享受较低水平公共服务的特殊身份(这里的“农民”不等于“农村居民”。因为,“农村居民”中包括了那些享受城市居民户籍人口待遇但居住在农村的公务员和教师、医生等事业单位人员)。特别是,在社会舆论场景中,“农民”还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其中,说自己是农民时,“农民”是忠厚、朴实、勤劳的代名词,而说某人是农民时,则“农民”具有贬义色彩,是封闭、保守、落后的别称。建成现代化强国有何标志?我认为,其中之一是,农民真正成为体面的职业!

  到目前为止,在国人的观念和现实生活中,农民还不是一种很体面的职业或身份!这里既有农业生产依赖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引致农业收入水平不高、不稳定的因素,也有农民受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和受教育水平、社会交往有限引致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市场化能力不足等因素,更有城乡二元体制下公共服务分享不均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农民职业、身份及其社会角色确实有点尴尬!所以,早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时间中,农民职业的体面度有了较大提高,但还不完全、不均衡、不全面,农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对于老百姓来说,建成现代化的标准就是:农村真正成为城里人常想去的地方,农民真正成为多数人都愿意选择并从事的职业!我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充分倾听百姓的呼声!

 “促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洪银兴,2023),而农民现代化则是人的现代化乃至中国式现代化的难点和重点!什么是农民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要在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农民自身的全面发展,不仅使农民真正成为体面的职业,而且成为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人!如何实现农民现代化?可以选择从政府-社会-农民自身等不同角度、生产-生活-生态不同维度、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乡村基层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农民等不同层次展开现代化实现方式的研究。单纯从农民职业“体面性”角度看,又可以基于“大国小农”的国情,从农民自身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知识技能等)-生产方式革新(适应现代技术和市场化发展要求)-生活品质提升(基于收入水平增长的消费水平提高及其层次升级、公共服务水平及其质量提高、人居环境绿色化及其美化等)-精神文明程度提高(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展开具体研究,并提炼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需要围绕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的总体要求和农民现代化的具体要求进行科学设计

 当下的中国农民,既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阶段的农民,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民(参见我的博文0129“中国农民画像”)。新时代中国农民的现代化,没有任何现成的理论直接可用,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复制,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实践基础上努力创新中国式农民现代化理论,这正是国社科项目资助的重要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