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士生《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点击次数:
《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D25X00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农业管理现代化
学 分:2
总 学 时:32
先修课程:《管理学前沿》
二、教学目标
《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课程是一门适用于农业管理现代化博士研究生的专业课。该课程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对立统一规律理论,适当介绍现代西方农业现代化、乡村现代化理论,同时紧密结合中国乡村发展实际,以乡村产业振兴为重点,以现代要素赋能产业尤其是农业现代化为核心,分析我国乡村振兴中的重大前沿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主要介绍马克思城乡对立统一运动规律和西方有关三农问题的相关理论,以振兴乡村产业尤其是农业为重点,以现代要素赋能产业尤其是农业现代化为核心,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乡村发展实际,分析将技术、资本、人力资本、数据等现代要素嵌入乡村传统要素结构——“劳动+土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层面产生的效应,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或矛盾开展专题研究,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理论和相关管理理论,探索我国乡村振兴尤其是产业振兴,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乡村尤其是农业发展实际,具有问题意识,特别是具有发现实践急需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坚持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市场经济下三农发展中离不开资本但不能依靠资本和市场导向但小农难以有效对接市场,新科技革命下必须依靠技术但大国小农本身排斥技术,粮食增产或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共同富裕的矛盾等。二是具备运用前沿理论和方法开展中国乡村尤其是农业振兴研究的能力,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探寻有效解决乡村振兴尤其是农业振兴的中国方案。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八个专题讲座。各专题讲座的主要内容为:
第一讲 乡村振兴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主要讲授马克思城乡对立统一运动规律和西方有关三农问题的相关理论,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城乡二元结构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研究中西方国情特别是乡村发展差异,考察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我国乡村振兴的难点和出路。
第二讲 我国乡村传统要素结构研究:主要介绍我国乡村传统要素结构——“劳动+土地”的构成、特征、动态演进,以及在新科技革命新经济下面临的挑战,重点考察这一要素结构在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领域形成、固化、破解、创新的内在机理和实现条件。
第三讲 资本赋能乡村生产要素结构现代化研究:主要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乡村经济特征,分析我国长期坚持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乡村发展中资本在生产力领域的巨大功能和生产关系领域的极化效应,以及小农生产条件下难以有效对接市场、难以与资本抗衡等矛盾,从宏观层面探讨粮食增产或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及其共同富裕的矛盾,探索合理利用资本的边界(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制度及其适用领域)、有效组织农民和有效利用土地的方式与途径。
第四讲 人力资本赋能乡村生产要素结构现代化研究:主要介绍人力资本赋能传统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途径,解决“谁种地”、“未来乡村靠谁来发展”等问题。重点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正负效应,分析城乡人力资本双向互动的必然性和途径,研究人力资本界入传统农业改造的形式和有效途径,考察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联的农村聚落规划与建设、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等问题。
第五讲 技术赋能乡村生产要素结构现代化研究:分析新科技革命新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中的功能,重点考察大国小农排斥技术的难题,探讨通过农民教育与培训、劳动组织形式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创新、土地经营制度创新和政府社会联动支持等途径解决技术要素嵌入的可行性及其途径,分析技术嵌入条件下乡村生产要素结构由传统向现代化演进的条件。
第六讲 数据赋能乡村生产要素结构现代化研究:考察数据要素赋能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障碍、效应和实现条件,从新基础设施建设向乡村延伸、城市人才和技术支持、政策引导、新型农民培育和农民教育培训等方式,探索大国小农背景下发展数字农业、数字乡村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
第七讲 乡村产业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关系研究:从乡村发展系统的角度,探讨乡村五大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分析乡村产业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之间的协同、融合的必要性和方式,研究乡村产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第八讲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研究:基于前七讲的内容讲解,总结归纳,分析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必要性和西方相关理论在中国的不完全适用性,探索创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理论的基本方向,以及根本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理论创新乡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相关制度安排的基本逻辑,为农业管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
序号 |
教学单元名称 |
讲课 |
实践 |
1 |
第一讲乡村振兴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
4 |
|
2 |
第二讲我国乡村传统要素结构研究 |
4 |
|
3 |
第三讲资本赋能乡村生产要素结构现代化研究 |
4 |
2(研讨) |
4 |
第四讲人力资本赋能乡村生产要素结构现代化研究 |
4 |
|
5 |
第五讲技术赋能乡村生产要素结构现代化研究 |
4 |
|
6 |
第六讲 数据赋能乡村生产要素结构现代化研究 |
2 |
2(研讨) |
7 |
第七讲乡村产业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关系研究 |
2 |
|
8 |
第八讲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研究 |
2 |
2(研讨) |
合 计 |
26 |
6 |
五、教学组织与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专题讲座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等方式。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成绩 组成 |
考核/评价环节 |
分值 (或百分比) |
考核/评价细则 |
备注 |
100 |
平时 |
40% |
每位学生选择一个专题课前准备并参与课堂讨论 |
PPT材料 |
期末 |
60% |
按论文发表要求完成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论文 |
课程论文 |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选用教材:
自编讲义。
主要参考书目:
1.必读书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城乡关系重要论述;西方学者有关三农业问题的经典文献;国内三农领域权威学者重要著作。
2.必读期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观察》、《经济学动态》
3.选读书目:参见讲课教师“教师个人主页”中“教学研究”相关栏目动态更新的相关文献。
执笔人:秦兴方
审定人:姚冠新
2022年 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