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题讲座《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专题讲座《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教学平台0241项目辅导(110) 2023-2024年度国社科选题14:如何扩大消费?
点击次数:
如何扩大消费?
秦兴方
20230803
昨天转引一个文件(博文0240,即国家发展改革委恢复和扩大消费“二十条”,或者《措施》),引来了几位青年教师的一串问题。为便于进一步讨论和研究,将相关作答记录如下:
问:听说您曾经从事过消费经济的研究?
我:是的,在1995-2003年期间,我主要研究可持续消费问题。后来由于自己到地方挂职锻炼,主要是学科建设的需要,我将主要精力转向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
问;您如何评价目前消费经济的研究?
我:长期不专门研究消费经济了,不便妄加评论!但由于还经常与该领域的专家保持联系,关注主要研究进展。所以,可以谈些看法。在我看来,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尹世杰等老一辈消费经济学家的推动下,本领域的研究力量在不断地扩充、壮大,但整体研究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问:“提升空间”的含义是什么?
我:主要是结合我国居民消费层次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开展消费问题的研究。
问:我订阅《消费经济》杂志有十年时间了,而且几乎每期、每篇必读,感觉目前的研究与主流经济学越来越接轨了,还是很与时俱进的。
我:确实,现在消费经济研究范式跟上“潮流”了,计量模型越来越普遍化。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即研究方法的变革。消费经济研究理应吸收一切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新方法。另一方面,关键是消费经济问题研究的转型,特别是更加关注真问题——百姓关注的急难愁盼和国家战略需求问题的研究少了些。有些研究讲究形式但没有“问题”(内容),或者有“问题”但还停留在短缺经济时代!
问:能否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我:例如,对于消费地位的认识,在短缺经济时代,为推进“高积累、低消费”政策的实施,我们对消费的认识通常是与“浪费”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后,尹世杰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贡献在于突破了这一观念束缚,让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或者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成为政府选择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然而,直到目前,对消费地位的认识仍然没有大的突破。
问:您认为应该向哪个方面突破呢?
我:马克思对于消费与生产之间关系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即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消费,生产无法继续。这一层面的关系已经被人们充分认识了。另一方面,消费本身也是生产,即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消费的水平、结构、质量将会影响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水平和质量,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在这个层面上,消费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消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重要体现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高。而这正是我们需要突破的方向!如果这一观念及其理论取得了突破,即消费不再只是作为手段,而且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那么,与此相关的诸多理论将会面临重构!可惜,我们的观念及其理论还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或者说,我们的消费观整体上还停留在经济增长手段或引擎的阶段。因此,学术界需要致力于进一步突破。
问:消费观的突破有何政策意义?
我:最大的政策意义是破除“为生产而生产”,甚至“唯GDP”的导向,将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改革的思路和具体的政策举措上,结合我国目前已经跨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阶段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实,在合理平衡消费作为目的和作为手段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就会更多地去考虑将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与GDP、财政收入的增长有机结合起来,保持同步增长,使更多百姓“能消费”问题;就会更多地考虑将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支出与财政总支出挂起钩来,解决多数百姓的“敢消费”问题;就会真正将提高百姓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政绩考核,解决广大百姓“放心消费”问题。
问:为什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专门研究消费,但中国经济学却越来越重视消费?
我:因为资本主义下以资本利益为中心,消费只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手段,而劳动力只是生产的一种活要素,与生产资料这一死要素没有质的差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消费及其劳动力发展不只是发展的手段,而且更是发展的目的。不同社会形态下,消费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大不相同,所以,经济学关注度也就不一样。
问:您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刚刚出台的恢复和扩大消费“二十条”是如何看的?
我:这一政策的主要着眼点是“恢复”。所以,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通过价格补贴、减税、“家电下乡”、发放消费券等直接刺激政策有所不同。不是直接从需求端给予强刺激,而是结合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为消费“恢复”创造良好的消费条件、场景和市场生态,让消费者放心地消费。
问: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扩大消费?
我:在我看来,扩大消费具有系统性,涉及生产、就业、收入分配等很多领域。想通过一项政策就能达到持续的扩大消费的目标,是不现实的。正如前面所说的,《措施》的主要目的还是在“恢复”!能够恢复到疫情前消费增长的正常水平是基本目标,若能更高则更理想。至于“扩大”,事实上,“恢复”的含义就包括了比三年疫情期有较快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如果要使消费对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比疫情前更高、更快,则需要从长计议!正如《措施》所说,关键是要“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增强消费能力”。在这个意义上,需要正确看待《措施》的扩大消费效应。
问:我国扩大消费难在何处?
我: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回答。例如,从不同收入阶层的角度看,需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让高收入阶层特别是5%的最高收入阶层在国内市场消费“有去处”,而不是到国外购房置业或投资移民;如何通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让中等收入阶层真正“敢消费”;如何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各类扶持政策,让低收入阶层“能消费”。
问:对消费经济领域科研项目选题及其研究有何建议吗?
我:消费经济理论研究,一定要结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探寻消费、生产及其人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摸索消费地位和作用的嬗变规律,努力提出新观点、新思想和新理论。消费经济应用研究,一定要从我国百姓急难愁盼和国家战略需求中寻找真问题、难题,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消费条件,特别是消费环境(生态)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其经济增长、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之间的交互关系,提出有真知灼见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