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教师博客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师博客

0159论文写在大地(10):技术创新如何发生-国际科技创新生态?

点击次数:

 

引言:我于1993年挂职担任中外合资湖北咸宁席业咸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4年4月-2007年8月挂职担任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分管科技、质监,协管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以及2017年以来受扬州市国资委之邀担任扬子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的经历,使我对地方政府、企业(资本)及其行为,掌握了更多一手资料,并有更深切的感受,现进行整理。今天讨论技术创新发生机制中的国际科技创新生态问题。

 

技术创新如何发生-国际科技创新生态?

秦兴方

20230216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人们讨论科技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其言论或论文观点还停留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阶段,沉浸在“科技无国界”的自我陶醉之中!在我有切身体会前,无法对此反驳甚至参与发言。但是,当我2005年带领地方科技部门管理人员和企业家们考察韩国造船企业时常遇“禁区”,2006年随省科技厅考察法国、荷兰、德国企业时只能“走马观花”,2012年考察美国可口可乐总部时也只能参观所谓的“文化区”等一系列“受限”的现实告诉我:当今的国际科技生态,一方面因科技交流、合作通道、手段的先进性,以及科技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文明作用而倍受各国政府重视,变得相对优化了,但另一方面,又因国际竞争、斗争中科技“武器化”的趋势日益加剧而不断恶化中!

在资本主义的幽灵来到人类以前,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是作为“友好使者”发挥纽带作用的,技术创新是自发的、偶然的、漫长的,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技生态。众所周知,这个时代的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造纸、指南针(也称罗盘、司南)、火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处于世界上绝对领先地位。在那个时代,这些发明都属于劳动技术发明,还不是现代意义的科技发明,同时,国际上也没有所谓的知识产权保护,没有多大的交易墙壁。所以,这些技术随着其所依附的商品而四处扩散,是国际友好交往的手段。在12-15世纪,这些技术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正处于黑恶中世纪的欧洲,加快了其迈入近代社会的速度。尤其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大发明,被认为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罗姆·卡丹,1550年),“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弗兰西斯·培根,1621),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即“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摘录),“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麦都思,1838年)。当然,善良的中国人当时并不知道,这些作为“友好使者”的技术,既助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世界领导地位的确立,后来又成为西方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欺压中国百姓的工具!但无论如何,站在历史角度看,我们不能否认那个时代国际间技术交往的“善心”,以及这些技术对于激发技术输入国思想解放、技术创新潜能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自从资本来到人间,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首先被资本粘合,成为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手段。“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马克思恩格斯论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699页)。同时,也正因为科技并资本粘后具有这种强大的扩张能力,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逐步形成了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为导向的科技生态,形成了一系列影响发展进程的重大科技成果:从起初的棉纺纱机的发明与改进,包括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畜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到抽水机、碎石机、风车等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再到蒸汽机的改良推动机器普及和大工厂制建立,以及推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到19世纪30、40年代,以机器制造业机械化为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825年,随着英国解除关于机器输出的禁令,大批机器和先进技术被引进法、德、美、俄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工业革命的全面开展,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进一步加快了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到19世纪中叶,英国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交通运输和占有广大的殖民地,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从封建主义和宗教禁锢中脱胎出来的资本主义立足未稳,为了证明自己的先进性、文明性,资本主义需要借助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不断形成和扩大世界市场,不断提高资本生产力,不断壮大资产阶级的力量,技术创新是作为战胜落后生产力和旧势力的武器而存在的,所以,形成了良好的国际科技创新生态。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末期,先后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任皇帝,这一时期的中国还处于沉睡中,沉浸在对外唯我独尊,对内重农抑商的阶段。所以,非常可惜地错过了发展机遇,随后便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际科技生态质的变化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产生的。19世纪中期,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相继完成,同时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19世纪60年代后期,人类真正进入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从技术创新特点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创新则是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及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从这一轮工业革命后开始,人们更多地将“工业革命”称之为“科技革命”。从科技生态的角度看,既有积极的方面,主要体现表现在: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在英国发明不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速度更快,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受到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重视,极大地推动着生产力发展和政治、社会、文化、军事变革。但是,也出现了消极面。主要是:在科技革命和生产高度社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推动下,到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不仅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经济丶政治生活,使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其代表者,而且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快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步伐,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进而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格局逐步确立,既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又因为帝国主义内部发展不平衡而使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趋于激烈,产生了科技武器化的萌芽。这一时期,与邻国日本正在推进明治维新,交叉推进两次工业革命并使自己迈进资本主义强国不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就进入了历史上的至暗时期。

20世纪40、50年代以来,以原子能、空间技术、生物工程和电子计算机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工业)革命逐步兴起。这次革命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英国退出世界舞台中央而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领袖和全球霸主,同时形成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阵型并迅速进入“冷战”。在这一大背景下,这次科技革命不仅使人们感受到科技在生产力领域所展示的强大功能,而且更加体味到科技在国际竞争、两大阵型对抗中所具有的“武器化”作用:1945年美国成功试制原子弹,1949年苏联也成功试爆;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美国也发射成功;1959年苏联发射“月球”2号卫星把物体最先送上月球, 并于1961年由加加林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美国也不甘落后,在60年代后开始了庞大的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获得成功。因此,从国际创新生态角度看,日益呈现两极分化趋向:科技对生产力促进和赢得国际竞争、斗争的强大功能,刺激着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在国家支持下科技创新日益综合化、细化和深化的趋势科技武器化、政治化,又妨碍了国际间科技交流、合作和创新的环境,“科技无国界”逐步成为历史,而深深地被利用者带上了意识形态、国家、种族、阶级的烙印

目前,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从目前情况看,第三次科技革命下形成的两极化国际创新生态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而且随着世界进入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特别是“冷战”虽然结束,但热战、意识形态之争、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抬头,再加上新科技革命新经济下大资本对数据、技术的控制越来越集中,寡头利益集团对西方国家话语、政策方向的控制力更进一步提升,可以预见:自从第二次科技革命以来逐步形成的——科学成为技术创新支撑丶技术为垄断资本粘合丶国家为寡头资本左右、技术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不再只是竞争手段也是目标——格局将会进一步强化,国际创新生态将进一步呈现极化趋势。"科技无国界"就成为“神话”甚至胡话!因此,在各国都慎重选择适合自身的科技创新模式之际,中国应当在坚定高水平开放前提下走自主可控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