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教师博客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师博客

0160论文写在大地(11):技术创新如何发生-国家科技创新生态?

点击次数:

引言:我于1993年挂职担任中外合资湖北咸宁席业咸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4年4月-2007年8月挂职担任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分管科技、质监,协管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以及2017年以来受扬州市国资委之邀担任扬子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的经历,使我对地方政府、企业(资本)及其行为,掌握了更多一手资料,并有更深切的感受,现进行整理。今天讨论国家科技创新生态及其技术创新发生机制。

 

技术创新如何发生-国科技创新生态?

秦兴方

20230218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需要厚实的国力支撑。这一国力是综合实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实力和竞争力。从英国、美国崛起并成为全球霸主的历史中不难发现,科技不仅体现了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着生产效率提高和财富增长,而且在强军、强国中展现了第一国力的作用。其中,英国是依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实质上是技术强国称霸世界的,而美国是在利用两次工业革命完成原始积累和分享两次世界大战“红利”中初步确立霸主地位后,又通过引领第三、四次科技革命巩固其霸主地位的。尽管目前美国的霸主地位有衰退迹象,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其地位仍会维持。站在国家层面,我们不讨论美国何时及其怎样退出舞台的中央,而是从英美强国之路中如何学到、借鉴强体的本领!重点是搞清楚,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则主要在美国发生?为什么美国会替代英国成为科技革命的引领者?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可借鉴的启示?这主要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生态问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在文艺复兴诞生地意大利,更不是在中国发生(李约瑟之问)呢?我认为,用现在的话——创新生态来说,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世界只有英国具有工业革命或技术创新发生的国家生态!这一生态归纳起来有两个“法宝”。一个是“软环境”,即欧洲文艺复兴的科学、艺术革命和思想解放。14世纪欧洲在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关系,与民族意识觉醒叠加,导致以科学和艺术革命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率先在意大利兴起,随后的两个世纪里席卷了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不只是古希腊、罗马社会成就的再生,实质上是要实现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精神的解放,包括经济领域的生产要素组合创新。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康天意在《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中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文主义这面思想解放的旗帜,打破中世界神学桎梏,使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远比千年中世纪更多、更绚丽多彩的成就,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因为如此,以英国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得以发展,产生了牛顿的力学和数学等成就,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另一个是“硬条件”,即英国率先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度,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因此,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熟,再加上大规模的对外掠夺和英国的国债制度,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本,为资本与技术的结合创造了条件。这是文艺复兴起步于意大利而工业革命则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关键!因为,在各种生产要素中,资本要素最有粘性,逐利和竞争两种力量驱使资本不仅与劳动、土地这两个财富创造的原始要素结合,而且将技术等创新要素作为获利手段,将技术创新作为自己的使命!这也正是恩格斯赞扬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的一个原因。当时英国不仅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且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成熟且创新驱动力最强,形成了工业革命或技术创新的最佳国家生态,所以,尽管欧洲国家都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但英国国家创新生态更佳,由此在工业革命中占得先机并走上强国之路,就不难理解了。

为什么英国主导第一次工业革命引领第二次革命后,又让位给美国了呢?历史学家也许会从不同维度给出很多结论。在我看来,成也萧何,败萧何”,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英美国家科技创新生态改变及其由此引起的国力中科技支撑力的此消彼长!这要从英国国家创新生态的两个优势谈起。从“软环境”角度说,英国从工业革命中尝到了甜头,特别是随着科学在技术创新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就一直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法律体系、激励体系建设。问题是,进入20世纪后,英国“硬条件”或市场力量,主要是大资本粘合技术的能力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同时,美国在“软环境”和“硬条件”两个领域同时创新、协同发力,由此导致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世界科学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让位于美国。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进步慢则是退步”的最好证明!将美国的经验进行归纳,有两条值得研究:一是“软环境”领域,与英国不同,从一战时期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开始到二战后的美国列任总统,就不断对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政治口号——“自由、平等、博爱”进行重新阐释和改造,逐步形成了以“民主、自由、人权”为核心的美国软实力战略,让今天的美国人民有这样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国家的面孔更和善,让世界的面孔更慈祥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1989年),把美国塑造成全世界的“道德模范”或“教师爷”!尽管其中包含着巨大的虚伪性、欺骗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由资产阶级在商品交换领域中发展起来的理念、规则,而且“在这个领域确实上天赋人权的真正伊田园”,但一旦离开这个领域,我们的剧中人就“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04、205页),而且也经常被美国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证明。然而,美国凭借自身的霸主地位特别是垄断全球的宣传机器,不断灌输着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俨然将美国打造成人间“天堂”,而其中的一些价值观又恰好与科技创新所需要的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生态相契合。所以,软实力战略客观上成为战后美国吸引全球科技精英人才的工具!另一条是“硬环境”中开启了国家(政府)资本嵌入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先河和建立了完善的创新资本体系。如果英国当时的成功是资本与技术的结合,而美国则是创新了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方式一方面体现在国家资本的有效介入。乔纳森·格鲁伯和西蒙·约翰逊在《美国创新简史》中说:在二战初期,依靠私营企业进行创新的美国在技术上并未能超越德国和日本,但战后的情况得到了根本扭转。其中,范内瓦·布什根据战争经验1945年在《科学:无尽的前沿》一文中向罗斯福总统提出的建议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即采用代理制的科研模式,由政府提供资金委托大学来调动科研人员并鼓励私营企业、军队、大学三者合作。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而美国则失败更进一步刺激了美国政府加大对基础科学领域的创新投入。所以,至今为止的科技创新,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有政府、军工复合体、企业的身影。另一方面体现在资本与技术结合的方式。根据2019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加速:能源充裕时代下美国制造业加速振兴行动计划》报告:前沿科技、战略人才培养、投资领域和基础设施(含制度基础设施和物理基础设施)更新,是支撑美国由产业、学术、人才和国家实验室为主所构成的全面创新生态系统并激活全方位全要素创新的关键支柱。其中,无论是创新生态系统四大支撑的建设或培养,还是创新系统内部几大主体的激励,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都在其中找到了各自有效发挥作用的区间,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也使科技创新各类主体之间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分工体系。由此,解决了科技创新过程中单纯依靠资本投入所不能解决的复杂关系问题,资本促成科技创新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从英国的崛起到英美两国地位的嬗变中,从国际科技创新生态角度看,有诸多可批判性。但就,站在国家科技创新生态角度,尤其是对当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未来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央,则有诸多可借鉴性:强国必须科技强,而关键是创造竞争优势的国家科技创新生态;国家科技创新生态“软环境”的基石是思想解放,基本保障是尊重知识、人才、科技创新规律的社会环境和完善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体系(管理体制、法律体系、激励体系等),关键是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国家科技创新生态“硬环境”的基础是足够的资本投入及其由此决定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关键是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政产学研、科技创新链各环节、创新主体之间有效分工与合作的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