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教师博客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师博客

0163论文写在大地(13):技术创新如何发生-单位科技创新生态?

点击次数:

引言:我于1993年挂职担任中外合资湖北咸宁席业咸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4年4月-2007年8月挂职担任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分管科技、质监,协管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以及2017年以来受扬州市国资委之邀担任扬子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的经历,使我对地方政府、企业(资本)及其行为,掌握了更多一手资料,并有更深切的感受,现进行整理。今天讨论单位科技创新生态及其技术创新发生机制,供讨论或进一步研究。

 

技术创新如何发生-单位科技创新生态?

秦兴方

20230224 

在中国,科技创新的主体大多在单位(少量是独立的个体),主要是企业、高校或者专业科研院所。但是,并不是所有单位都发生科技创新,即使是有科技创新功能的单位,也不一定都产生有效的科技创新,或者能产出有重大创新的科技成果。为什么?这就涉及到单位科技创新生态。众所周知,科技创新生态是由多个创新生态子系统构成的体系,是一个由国内外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上下游合作伙伴、产学研商政等创新相关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同的网络体系。其中,单位科技创新生态是在外部科技创新生态约束下,单位内部科技创新相关主体之间及其主体与客体之间有机联系的体系,属于微观创新生态系统,却是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中与科技创新活动最直接、最密切的子系统,直接影响科技成果产出的水平和效率。

毫无疑问,具有科技创新功能的不同单位——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之间,科技创新生态会有差异;即使是同一类单位,创新生态也会迥然不同;甚至,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创新生态进而创新效率也不一样。理论工作者的任务不是解释这些不同,而要从不同中找到规律性!我在地方分管科技工作3年半和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工作近12年时间里,曾经一直思考如何从单位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这样的规律,用现在的学术用语就是找到一个单位科技创新生态的分析框架,以说明不同单位科技创新生态及其效率的差异!经过反复观察、调研和思考,我提供一个基于丰富实践、而非理论演绎、但仍然具有假说性质的理论框架——鼓励自由探索+包容性有组织科研。其中,鼓励自由探索”,强调个人在单位中具有自由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时间、空间和基本条件,对其研究成果一视同仁。关于包容性有组织科研,我在博文0096中介绍过有关部门负责人的“有组织的科研观。从我的实践经历观察:“有组织的科研”只是一种工作方式,而“包容性有组织科研则是单位的科技创新生态。在实践中,无论那个科技创新单位,也无论其管理者是否具有单位科技创新生态的概念,至少在语言或文字上,一般都强调加强科研的有组织性,都强调提高科技创新者积极性和能动性,都会将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水平设定为单位发展目标,但实际结果却迥异。为什么?在单位科技创新目标导向下,科研组织是否有效率,其根本点在于能否真正构建符合单位科技创新力及其发展趋势的创新者能力、创新平台供给、包容性制度环境等关键要素相适配的生态结构!这里,主要谈谈对单位科技创新生态中包容性有组织科研的看法。

单位科技创新力及其发展趋势——一个单位现有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科技资源现状、能力和潜力)和发展阶段是单位科技创新效率的决定性条件。这是不以单位领导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其努力可能改变单位短期的科技创新效率,也有少数单位确实了实现弯道超车的案例(如南方科技大学),但改变不了常态化条件下的单位科技创新趋势。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事实上,科技创新本身是异质性的,要求根据单位的发展实际正确定位,走差异化、错位、特色化科技创新之路。例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在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中的主力军作用,其它高水平大学则要在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具有优势或特色的重要技术创新领域有所建树,而一般高校则要在有特色或相对优势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领域有所建树;专业化科研机构,特别是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及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发挥在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和战略性关键技术及其产品创新中的建制化组织作用;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或比较优势的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关键生产工艺、关键零部件自主可控中的主导性作用,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则要在专精特新领域发力。目前,我国专业化科研院所和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定位相对到位,问题主要集中的高校!日益泛滥的评估、评价、评比、排行、考核及其与此相联系的奖励、绩效分配、晋升制度,正在抹杀高校的个性、差异,使得很多高校甚至地方一般院校也千方百计地争科研大项目、大成果和大奖项,而很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则在一般性科研项目上与其它大学抢领地,可谓千篇一律求“顶天”,得过且过看“立地”!这很有可能是高校有效专利产业化率低、科技创新综合效率低的根源

创新者能力——单位科技创新生态建设中的灵魂。单位科技创新生态建设中的创新者不一定是科技创新工作者,但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思路、冒险和担当精神、组织和协调力。所以,在企业科技创新中,这一创新者通常是企业家,而不是科学家。在高校和专业科研机构,创新者通常是组织任命的,而且大多由具有学术权威的科技创新工作者或著名科学家来担当的。从实际效果看,有两种结果:如果充当单位的灵魂科学家具有创新者素质,则差的单位科技创新生态也会变好,而好的单位科技创新生态会变得更优;但如果这位科学家只是科技创新工作者,特别是科技创新中的本位主义者、狭隘主义者,缺少全局、战略和冒险意识,缺少制度、组织和协调能力,缺少登高、奉献和担当精神,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加以制衡,则好的单位科技创新生态也会变差!一些单位换届后单位科技创新绩效“大跨跃”,而另一些单位则出现科技人才“大流失”或科技业绩“大滑坡”,大多与单位创新者变更及其由此引起的单位科技创新生态剧变有关!这个问题通常依靠单位本身无法解决或需要付出巨大的磨擦成本,有赖于领导干部选拔及其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创新平台供给——单位科技创新生态中的硬环境。在现代科技创新中,包括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信息化基础平台及其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等平台或设施越来越重要,构成科技创新生态的硬件要素。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下,我国单位科技创新硬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然而现行科技管理体制下的“结构性过剩”“关键性设施短缺”并存的矛盾却十分突出。由于科技经费管理缺乏自主性,特别是过于僵硬的使用额度、进度管理,使得相当于一部分经费只能用于一般科技仪器设备的购置,即使在单位内部属于重复购置也无可奈何或在所不惜,由此出现了严重的闲置和浪费现象。但另一方面,关键性或前沿性科技仪器设备,因经费资助有限且科技创新平台、重大设施共享程度不够,又面临着严重的短缺矛盾。从细分情况看,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及其设备的“结构性过剩”更加突出,而中小型企业“关键性设施短缺”矛盾更加普遍。这两个问题,既需要从国家、区域科技创新生态的角度进行系统性改革,也需要单位内部加强科技平台及其资源的整合!

包容性制度环境——单位科技创新生态中的软环境。科技创新关键要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而要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靠包容性制度和提高管理部门服务效能!我为什么要强调有组织科研或科技创新中的“包容性”?主要是因为,当强调有组织科研后,为完成上级评价或考核指标,相当一部分单位就理直气壮地将科研项目发包方与项目承担者之间变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管”与“被管”,甚至买卖关系,由此出台了一系列极为苛刻(限期结项或撤项)、功利化(如绩效挂钩)、短期化(如“非升即走”)的制度,形成了内卷化、压迫式科技创新制度环境(特别说明:本人在科研管理岗位上也有过类似行为),违背了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事实上,科技创新人才是特质的、专用性极高的人力资本。与通用性人力资本不同,其创新潜力发挥和重大创新成果的产出,更需要一种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而非掠夺式氛围,更需要激励而非约束、更需要服务而非管制,更需要扁平式管理而非垂直管理,更需要宽容失败而非重奖成功,更需要承认其劳动而非只是物质刺激而要形成这一宽松氛围,既需要单位创新者巨大的胸怀、胆识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更需要从国家、区域科技创新生态层面深化改革。否则,科技创新工作者行为就难以长期化!

2023年2月21日,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学习会并就如何加强基础研究时特别强调:要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资助效能,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要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同时,总书记还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提出要“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两个稳定支持”和“主动靠前”,释放了国家科技创新生态层面倡导科技创新行为长期化、包容性的重要信号!各单位理应适时改革或调整内部科技创新生态,形成“鼓励自由探索+包容性有组织科研”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