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教师博客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师博客

0166论文写在大地(15):技术创新如何发生-需求侧的发现功能?

点击次数:

前 言:我于1993年挂职担任中外合资湖北咸宁席业咸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4年4月-2007年8月挂职担任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分管科技、质监,协管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以及2017年以来受扬州市国资委之邀担任扬子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的经历,使我对地方政府、企业(资本)及其行为,掌握了更多一手资料,并有更深切的感受,现进行整理。今天从总体上讨论技术创新需求侧的发现功能,后文再分别探讨不同需求主体下的创新发现。

 

技术创新需求侧的发现功能?

秦兴方

20230302

我在扬州市邗江区分管科技和高校管理科研工作期间,一直就有些疑惑:为什么高校与企业的有效专利产业化率相差很大?为什么科学家或技术专家担任企业负责人并不一定使企业更强,尽管他们非常重视技术研发,但是,其创新效率甚至不如由非技术出身企业家引领的企业,有些企业还经常陷入倒闭的边缘?多年的观察、调研和管理实践,我终于发现,除了单位功能或个体职业能力差异外,最有可能的生成逻辑是:高校及其专家长于技术创新供给铡发力,而短于技术创新需求侧发现

生产资料或生产要素、消费资料与服务,都有供给与需求两侧,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和市场供求理论,还是现代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理论,都强调了供需匹配、协调对于社会再生产连续进行的前提条件重要性。其中,供给对需求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引领需求和创造新需求的功能,但也强调了需求对供给的反作用,尤其是有效需求是供给真正成为现实供给、有效需求创造更高层次供给的思想,相关思想同样适用于技术创新领域。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至于技术创新成果是以图纸、符号、数字、秘方,还是以新产品形式出现,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和技术创新成果的有用性,必须厘清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从中汲取提高技术创新有用性、有效性的成分。

一方面,技术创新成果供给的有用性,需要通过技术成果的有效需求才能实现。一般而言,技术成果的有用性至少需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创新成果得到创新确认(如专家评审认可、获利相关专利);二是相关主体存在技术创新成果的有效需求,“有效”包括相关主体有应用技术的意愿、有支付能力和满足技术应用的条件;三是创新成果的应用带来积极的效果,如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经济或社会效益更大、安全性更高,等等。在技术创新成果既定的条件下,最重要的是发现技术创新成果的“有效需求”,在技术创新成果有用、有效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如果技术创新主体是企业,很多情况下,技术创新主体本身就是技术需求主体,技术创新供需两侧是无缝对接的;即使是将技术转让给其他企业,无论是处于技术创新供给方的企业发现技术需求,还是处于技术创新需求方的企业寻找技术创新成果,都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将“创新成果确认-潜在需求-成果有效性”有机统一起来。问题主要集中在高校,在“创新成果确认-潜在需求-成果有效性”三个环节中的长项是第一个环节,而其他两个环节则是弱项,对其而言,三个环节处于分离状态,产学研结合有利于改善这种状态,但需要足够的协调能力。否则,技术创新成果只能停留在第一环节上,一旦研发成功但随之就束之高阁!这很有可能是高校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只有3.9%,而产学研项目达到17.8%,企业更是达到48.1%(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分别为56.1%和65.3%)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一旦技术创新成果供给的有用性、有效性得到实现,不仅可以保证技术创新供给主体的创新过程能循环往复下去,而且,技术创新主体追逐创新收益最大化的内在动力与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竞争、技术创新需求主体之间的竞争相结合,都要求技术创新供给主体关心、捕捉技术创新需求主体提出的技术改进、优化的诉求信号,从生产需求、消费需求中得到再创新的灵感,也即技术创新需求侧所具有的“发现”功能!当然,由于竞争性差异,会引致不同技术创新供给主体对于技术创新需求主体发出信号的敏感性差异。相比较而言,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无论是处于技术创新供给侧还是需求侧,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动力更足,竞争性更强,尤其是那些由企业家引领的企业,对于技术创新需求侧的信号更加敏感,发现技术创新需求信号的能力更强,技术创新需求再创造技术供给新动机并转化为新供给的过程更加通畅!相比较而言,对于那些主要由国家财政供养的高校(包括部分专业化科研机构),追逐创新收益最大化的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都相对偏弱,主动捕捉技术创新需求信号的意愿不强,属于技术创新需求信号敏感性偏弱者。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技术创新中一定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企业家的主导作用

以上是技术创新成果供需两侧的一般原理,在中国,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从技术创新成果的需求主体角度看,既有企业、居民、政府等共性主体,关键是还有面广量大的分散农户,而且,即使是共有的主体,相关主体的技术创新成果需求行为也带有深深的中国烙印!从技术成果需求的实现方式看,既有市场化途径,又有准市场化或纯公益性实现路径。因此,对于技术创新有效需求的形成及其对供给侧所产生的影响,不能仅仅只是一般原理的分析,需要深入分析背后的中国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不只是为了检证我在本文一开始所提出的假说,更主要的是正确认识、善于把握和科学利用技术创新需求侧的发现功能,作用于我国技术创新供给有用性、有效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