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教师博客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师博客

0568项目辅导(304)&我的教学(180) 选题8:全国首批48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

点击次数:


引  言:根据2024年10月28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遴选推介工作的通知》[农办规〔2024〕22号],经过遴选,产生了48个“全国首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对于教学与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故分别介绍。

 


 

全国首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 


江苏3地入选全国首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


 

来源:《学习强国》  江苏学习平台2025-06-30

作者:洪叶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首批48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江苏省无锡市(强化“四力”并举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兴化市(聚焦片区化建设 全要素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盐城市亭湖区(突出“四个稳定” 以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粮食产能提升)3个案例入选。这些案例有何共性与个性?给农业农村工作带来哪些经验与启示?记者进行了走访。

共性:串珠成链、以点带片

气韵生动的画作、憨态可掬的铜雕、“桃”味十足的建筑物……初夏,漫步在无锡市阳山镇桃源村山南头文化艺术村,宛如闯入一个桃林间的文艺空间。从桃源村出发,驾车约10分钟,便可来到阳山镇火炬村,大大小小的冷藏车络绎不绝,装卸工人穿梭于堆满泡沫箱的货场,阳山水蜜桃从这里发往全国。

“以前,镇里几个村庄的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工作都是零敲碎打地进行,进行片区化建设后,片区内几个村庄在整体发展规划上更具统一性,在产业发展上的定位也更加清晰。”阳山镇副镇长周澎菲介绍,例如,按照一村一产业一特色,火炬村围绕桃产业发展电商、桃源村围绕“艺术村”发展农文旅。

这是无锡以片区化建设为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无锡结合全市功能区建设,将350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划分成11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每个片区包含15个以上行政村(涉农社区),协同推进美丽农居以及道路、河湖水系、数字乡村、产业配套等建设,规划“一条主轴(美丽乡村风光带)+多条支线(乡村休闲旅游精品路线)”,以“主轴+支线”将各个村庄节点串联起来,形成串珠成链、以点带片的发展格局。

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片区化建设”已成为破解村庄小而散、单打独斗发展慢等问题的关键之举。兴化同样高水平推进片区化建设,将相对集中、特色产业和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124个村,优化成15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特色片区,实施连片开发、抱团发展。针对全市乡村基础不一、发展不均的实际,以“十村引领、百村示范、全域提升”为抓手,实施点线片结合,示范带动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宽敞的沥青大道在脚下延伸,直通村庄西边的通村公路;两侧整洁的民居错落有致,村口统一规划的小菜园内种着各家的“小确幸”……走在兴化市千垛镇草王村,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近年来,千垛镇通过组织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以草王、苏宋、黄邳、黑高4个村试点建设为引领,以“串点连线成片”推进为抓手,制定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等系列工程。“现在农村环境越来越好了,我得空就和家人来这个公园里转转,这儿让我们感觉农村生活很美好,幸福感很强。”村民王根年说。

此外,草王村充分利用水上森林、草堰港遗址等文化旅游资源,在老学校的基础上改建草堰港湾民宿,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目前,占地面积50亩左右的草堰港湾民宿即将完工,该项目不仅解决了5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将为村集体带来60万元以上的收入。”千垛镇草王村党总支书记顾国平介绍,该项目也包含了我镇李南、马港、姜戴三个经济薄弱村集体增收项目,以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片区推进起到了以强带弱、强强联合的作用,是实现共建共享的有效路径。”无锡市农业农村局规划建设处处长缪明刚认为,“片区化建设”使得各村庄从“单打独斗”变成“组团作战”,促进片区全面、均衡发展,由“一样好”变成“整体好”。一批乡村顺应片区化发展要求跨域协同共建,加快放大乡村生态、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并实现价值转化。

 

个性:因地制宜、改革创新

走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同样是片区化建设,但无锡与兴化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一词。例如,在无锡市宜兴圩区“万顷良田、圩田画卷”和美乡村片区的潼渚村,依托其所在新街街道的环科园,借助园区高端环保装备制造和技术,建设智慧乡村;而位于兴化市的沙沟古镇,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遗产,回收板桥塾馆、沙沟巡检司旧址并修缮,将废弃米仓改造成民宿,打造出一批新的文旅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选出的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聚集多个领域,其中提升粮食稳产保供能力案例3个,亭湖区凭借创新实践成功入选。

“农户希望流转价格越高越好,经营主体想要流转价格越低越好”的矛盾导致单一的市场竞价机制不利于粮食市场的稳定,对粮食生产经营者增收产生较大制约,或会催生改革土地用途等系列问题。

面对这一矛盾,盐城市亭湖区聚焦土地流转规范化、公平化、合理化,探索制定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通过科学测算粮食种植成本和收益、确定土地流转价格区间、鼓励村集体合理控制土地流转规模、实施参与土地流转经营主体资格积分评价、采取不同规模土地流转分档交易等方式,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防范拉高价格、价格扰乱、弃田毁约等行为。

具体来看,在操作程序方面,50亩—500亩的土地流转交易,采取一次性报价,在价格区间内进行充分竞争,价高者得,一旦有多人价格触顶,则触发熔断机制,首次发包土地采取本村村民优先中标方式,续包土地采取无过错原承租方优先中标方式;50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交易,一旦触发熔断机制,进行积分比较,积分最高者中标。

“通过试行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采取‘指导限价+积分评价’体系,亭湖区规范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兼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市场经营主体三方利益,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降低了履约风险,防范了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风险,确保农业农村经济平稳有序发展。”亭湖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袁鑫说,改革创新,亭湖一直在路上。眼下,他们正在探索打造亭湖区农业规模经营数字化管理平台。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农村改革,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统领,以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根本出发点,持续激活农村资产资源要素,激发内生动力,不断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启示:协调发展、分类推进

记者注意到,江苏省入选的3个案例,分别地处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区域,生动展现了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为不同类型地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无锡市作为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立足城镇化率较高的实际,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为路径,以片区化建设为抓手,强化党建引领力、规划统筹力、协同共建力、资源配置力,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成为东部发达地区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典型代表。

兴化市立足自身发展实际,统筹县域镇、村布局,通过“十村引领、百村示范、全域提升”三阶推进,以片区化建设撬动乡村全面振兴,以系统观念构建6项工作机制,协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镇村在片区内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全要素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盐城市亭湖区作为典型的城乡复合型地区,以改革的思维推动土地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以系统的观念建立价格合理形成机制和交易风险防范机制,以创新的办法增强种粮主体内生动力,为同类型地区做好粮食稳产保供工作、破解突出共性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下一步,江苏省将坚持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引领,协同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乡村建设,强化统筹指导,细化工作举措,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负责人表示,在规划引领方面,进一步谋深谋细乡村振兴实现路径,紧密结合江苏实际,科学编制“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在统筹整合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乡村振兴推进机制,确保各项政策趋向一致、举措步调一致。在稳扎稳打方面,进一步抓紧抓实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聚焦“增强三个能力、健全三个体系”,办成一批可感可及的关键性实事。在基层探索方面,进一步总结推广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探索差异化、特色化乡村振兴实现路径。在改革创新方面,进一步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动力活力,充分发挥改革试点先行先试作用,推动成熟经验成果转化应用。

 

 

浙江舟山市:打造“海岛乡村画廊”黏合城乡融合发展做法

舟山市案例入选全国首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

2025-06-03 10:21:50

信息来源:舟山市农业农村局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首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全国48个,浙江2个,我市打造“海岛乡村画廊”黏合城乡融合发展做法入选。主要做法:一是重塑海岛融合空间格局。发布全国首个团体标准《美丽海岛建设规范》,编制全省首个市级和美乡村建设规划,与县区美丽海岛建设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实用性村庄建设规划指引一起构建全周期规划标准体系;制定村庄“五清”农田“五无”整治标准,出台“星级”村庄动态管理办法、渔农村建设导则、渔农村房屋风貌提升指导意见等,规范公厕、村道等7类设施建管标准,统筹推进农房、村道、管线“三大行动”,全域提升渔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全市实现星级村全覆盖,“二星”村60个、“三星”村140个;全面整治抛荒地1.1万亩,提升高质量农田1.6万亩,生活固废、海滩垃圾实现100%上岸处置。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二是强化海岛功能支撑。以大力发展海岛乡村旅游,打造“百里海乡画廊”特色IP为目标,突出抓实重大项目、抓优乡村产业,抓好融合运营,通过品牌融合赋能,实现乡村颜值变价值,为海岛经济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截至目前,全市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省级未来乡村34个,建成普陀海韵禅乡、嵊泗“东尽山海牧心蓝湾”等精品共富带10条,和美乡村覆盖率达60%,举办国际海钓节、海鲜美食节等活动,开发“海上牧场研学游”等项目,打造村歌、村舞、村戏等系列文体品牌,推出“红色研学+海岛写生”“渔家生活体验”等主题游线,每条线路串联多个特色村落,2024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617.7万人次,直接营收达34.7亿元。今年1-4月,全市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8%,带动民宿、餐饮等产业收入增长40%。三是畅通海岛要素流动。持续深化“海上枫桥经验”“东海渔嫂”等载体,80%行政村建成市级清廉村居,涌现定海马岙街道“善治学堂”、普陀“一站式”社会治理中心、岱山“瀛洲红帆”、嵊泗“海上桃花源”等一批基层善治品牌。人才多元聚力,全市累计培育产业头雁223名、农创客2624名、现代新农人13450名;建成“没有围墙的创业园”9家,打造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6个、共富工坊406家,创业“园区无围墙、项目无边界、政策无差异、服务无盲区”做法在全省推广。持续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推动112个服务事项全市标准统一,23项经验在全省推广。实施新时代“大岛建、小岛迁”工程,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多跨共享,已完成迁居小岛11个,迁居后每年可节省资金686万元,资金下降幅度达49.2%。普陀区打造“健康方舟”、岱山县打造城乡教共体做法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今年重点培育21项标志性成果,7项获省级试点支持。


 

农业农村部发布首批推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

晋中建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案例入选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2025-06-15 06:40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全国共有48个典型案例脱颖而出,《山西省晋中市:建好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入选综合类案例,成为此次我省唯一入选案例。

为了全方位、多层面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晋中市围绕全域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美丽生活,全市域谋划、全要素聚焦、全产业推进,划定“一片一带一圈”乡村产业振兴的总体框架,开展“百(乡)村示范、千村治理”行动,通过典型引路,让晋中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

据了解,在创新工作方法方面,晋中市通过“规划、标准、目标”三位一体引领,为乡村发展锚定方向;从“村美、业兴、民和”三个维度推进,全方位提升乡村品质;以狠抓“干部、党员、群众”这三支力量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通过强化“人、财、物”这三类要素保障,为乡村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在政策方面,该市制定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百乡千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构建了“市级统筹、专班指挥、县区落实、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体系,让乡村“一处美”转变为“处处美”,“一时美”转变为“时时美”,为乡村全面振兴聚力赋能。为扎实推进全市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该市坚持统筹推进户厕、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41%;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乡镇和村覆盖率分别达100%、99.6%;沿汾河所有城镇和2000人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全处理,其余村因地制宜建成生活污水暂存池、实现全转运……

这一系列举措,推动晋中乡村不仅在人居环境的“表”上焕然一新,更在党建引领、产业兴旺的“里”上实现突破,从乡村建设的“形”,升华到精神文明、乡风民风的“神”,实现全面提升。(郝光明 刘迎春)

 


婺源入选全国首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

 

来源:上饶日报  2025年06月17日 09:39:20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推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聚集多个领域,其中我市《婺源县:一张蓝图绘到底 持续打造乡村振兴靓丽图景》成功入选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据悉,近年来,婺源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贯彻落实建设“四融一共”和美乡村的部署安排,以“中国最美乡村”为标准,积极推行党政主导、群众主体、上下联动、聚集要素、制度创新的工作机制,坚持统筹谋划、体现特色,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绘就了“村美业兴人和”的亮丽图景。

全景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县全域推进乡村建设,注重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现代元素融合。通过禁伐天然林、保护自然生态小区65.4万亩、全域禁用含磷洗涤用品等措施守护生态底色;创新古建保护机制,划定非遗生态保护区,推动徽文化传承;完成村庄整治全覆盖,建设“一老一小”幸福院、生态停车场等民生设施,实现乡村“形神兼备”提升。

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婺源县将生态与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打造“一村一景”特色村落,发展庭院经济、乡村民宿等业态。例如,石门村通过建设蓝冠噪鹛博物馆、非遗馆等,推出网红打卡点,创新“622”利益分成模式,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4000余元。同时,推广以工代赈模式,近三年实施项目326个,带动3000余名劳动力就业,务工收入超7000万元。

创新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婺源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通过“六个一点”资金筹措机制整合社会投入6000万元;市场化盘活资源,如篁岭村通过古村开发使村民年收入从3500元跃升至5万元。此外,推行“村事民议”“积分制”等自治模式,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热情,实现乡村建设从“政府主导”到“群众主动”的转变,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记者任晓莉)


 

云南唯一! 楚雄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吕瑾 徐皓    日期:2025-06-09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推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楚雄彝族自治州: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 探索西部高原乡村振兴实现路径》入选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综合类案例名单,是云南省唯一一个入选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楚雄州构建起组织领导、政策保障、推动落实“三位一体”的工作推进机制,下足“五大功夫”,破解“五大难题”,梯次推进示范村、提升村、整治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为破解“如何干”的难题,楚雄州下足组织推动“硬功夫”。坚持四级书记抓示范、完善政策抓落实、相互比拼树标杆,构建组织领导、政策保障、工作落实“全过程”推进机制,基层干部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广大群众比产业增收、比环境优美、比和谐平安。

为破解“怎么干”的难题,楚雄州下足分类实施“细功夫”。通过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提升、万村整治”三年行动,构建百千万“全方位”推进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截至2024年底,楚雄州79个“示范村”通过省级核验,2000个提升村(自然村)通过州级核验,完成5637个自然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每个村庄基本实现干净起来的目标。

为破解“干什么”的难题,楚雄州下足协同推进“真功夫”。全州构建起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领域”建设机制,实施厕所革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四个”专项行动促绿美,整治村“脏、乱、差”得到有效整治;通过实施培育产业促进增收行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今年一季度,楚雄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8%,分别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全省0.4个百分点;实施乡村治理促和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行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普法强基补短板、移风易俗整治深入推进,矛盾纠纷99%化解在村内。

为破解基层“主动干”难题,楚雄州下足要素保障“实功夫”。通过资金优先筹措、用地优先保障、人才优先保障,构建起钱、地、人“全领域”保障机制,通过“七个一点”资金筹备方法,两年统筹各类资金52.8亿元投入乡村建设,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项目用地实报实销、应保尽保,每村最少培育了3至5名致富带头人。 

为破解“谁来干”的难题,楚雄州下足动力激发“巧功夫”。通过支部组织发动、党员示范带动、群众参与主动的“全参与”联动机制,群众纷纷参与“清五堆”“治四乱”“建三园”,推动形成了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社会风尚,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责编:李兴文

 

衢州上榜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名单


 

来源:衢州日报  2025年05月24日

  本报讯 (记者 郑菁菁 通讯员 江风) 5月20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推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全国有48个典型案例上榜,衢州“以带为轴 连片发展 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入选综合类案例。

  近年来,衢州立足山区市实际,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规划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以城乡融合为方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一带”引领的空间规划、“三位”一体的集聚发展和“万众”共富的机制链接,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乡村全面振兴山区路径。

  沿全市主要流域规划长280公里、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诗画风光带,串联起1个市级中心城区、5个县城、47个乡镇、377个行政村,打造了“一带”引领主平台,并在诗画风光带一体遴选布局100个未来乡村,构建连片发展新态势。如衢江区、龙游县13个村连片发展,带动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8.7个百分点。

  同时,我市聚焦诗画风光带主轴,以特色产业培育为牵引,引导人口、服务等向带内未来乡村及片区集聚,一体推进特色产业、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目前,“双柚”、油茶、茶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亿元,柯城柑橘等12条全产业链产值10亿元以上,江山市枫石村的华欣湖羊、大夫第村的汇农蛋鸡成为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产能冠军。

  在此基础上,我市深化联农带农富农制度建设,实施共富庭院细胞工程、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运营、强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建立了“万众”共富的联结机制。今年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二、农民收入增速全省第三、低收入农户增速全省第三。以“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为轴,衢州连片发展产生的规模效应正不断凸显,为东部丘陵山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借鉴。

 

“天津市:打造小站稻三大体系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成功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源:津滨网   编辑:马润荞   2025-06-25 14:30

 

津滨网讯(记者 战旗)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市农业农村委组织推荐的“天津市:打造小站稻三大体系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案例成功入选,向全国推介。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委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打造小站稻金字招牌,坚持高位推进,注重规划引领,突出科技赋能,强化要素保障,以系统理念推进小站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建设,推动小站稻种植面积逐步由30余万亩提高到80余万亩,产量51.8万吨,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单产640.7公斤、稳居全国首位,品牌价值突破7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125亿元,以“津原U99”“天隆优619”和“金稻919”等为代表的优质小站稻品种屡获全国性奖项。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委将继续把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重要引领,会同市有关部门和各涉农区深入总结提炼我市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经验做法,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集中力量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取得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