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城乡融合团队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科学研究 >> 城乡融合团队

0007与团队成员共勉:“偷懒:经济学导师的自我批评”

点击次数:

偷懒:经济学导师的自我批评

秦兴方

(20220110)

   2021年盲审了校外5篇应用经济学硕士论文,近期又主持了本单位的6篇开题报告。如果严格要求的话,至少有4篇论文不能获得通过。但是,考虑到疫情给师生沟通带来的不便,还是手下留情,只有个别论文未获通过,其它则给予“重大修改后再审”的结论。这些论文选题的共同点是运用数学模型实证研究A与B的关系或影响。不是说运用这种范式不行,而是在这一范式下的论题内容要么已经成为共识,要么无病呻吟,要么八杆子打不着边,但还煞有其事地说:本文的研究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有的还不忘给老师“补一刀”:“本文经导师呕心沥血指导而完成”,差点让我几天吃不下饭!这里的主要责任不在学生而在导师!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些经济学导师正在忘记经济学的初心,不是到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而是坐在书房里“建模型”、“扒数据”,最后写成“八股文”的“研究套路”日益流行。这是一种典型的偷懒

  经济学是从何而来,为何而生?通俗地说,经济学源于生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一门学问,其目主要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经济活动的规律,解决经济问题,有效作出经济决策,中国古人将其看作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无论经济学有多少门类,其研究都离不开三种范式。第一种是“实践—理论”范式,即从丰富的经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经验、教训,从长期的经济实践中发现规律,形成经济观点、理论及其理论体系,这一般属于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等理论经济研究的范式。第二种种是“理论-理论”范式,也就是对理论的诠释,或者从一种理论、方法演绎、推论出另一种理论、方法,或者从理论、方法的演进中发现规律性的思想或方法,这也是经济学文献、经济学说史等理论经济研究的范式。第三种是“理论——实践”范式,即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属于应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在第三种范式下,经济学家与医生、兽医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机理完全相同,即如何对症下药,所不同的是把脉问诊的对象。经济学家不仅给个人经济活动“把”,更主要的是为政府、企业更好开展经济活动尤其是解决经济问题提供“处方”!经济学家水平如何,关键在于对“症”的判断准否,然后是“”下的对否。同样,能否做好应用经济学研究,一取决于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二是能否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找到“病因”,三是能否真正“对症下药”,这三步缺一不可,是应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其它具体的分析框架也都必须基于这一基本框架。

  曾几何时,应用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偏离自身的研究范式,实质是忘记了作为“医生”——“救死扶伤”的初心,不是把精力主要放在“病情”、“病因”、“处方”,而是放在“环境美化”、“药品包装”“医药价格”这到底因何而生?除了外部自上而下的各种名目的排行、评估、评价、考核和职称晋升中论文指标催生着此类论文的高产出,以及受西方研究范式影响太深等因素外,从经济学导师自身分析,新科技革命新经济背景下经济学导师“缺少时间”继续学习导致的能力不足是主因,应用经济学实证研究A与B关系或影响的“八股文”最具有“科学”外表、最“省力”、最“容易”发表是直接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市场化条件下利益刺激引致部分导师专注“赚快钱”而教书育人责任心严重下降也不可忽视。所以,他们没有时间、或没有精力、或没有能力到丰富的中国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现象非常普遍,偷懒行其道由此,正如现代医学技术发展造就一批庸医但也助长医患矛盾一样,经济学界在论文发表数量高速增长并制造一大批硕士、博士、教授、专家等帽子的同时,真正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人却越来越少。这值得我们反思!

  需要拜托研究生们笔下留情的是:如果自己对论文质量都不满意,即使是我指导的研究生,也请后记里千万导师呕心沥血指导否则,导师不仅没有“里子”而且最后一点“面子”被你扯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