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009乡村生产要素结构变革的方向:一个分析框架
点击次数:
乡村生产要素结构变革的方向:一个分析框架
秦兴方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乡村发展动力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实现乡村传统生产要素结构向现代化的变革。对于本学科的研究生来说,不能一般地阐释乡村振兴的意义和途径,而要围绕“动力变革”这一主题,根据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背景和乡村发展实际,研究如何变革传统的乡村要素结构,为此,提供如下建议性或参考性分析框架:
在乡村发展的生产要素结构中,有三个层次的要素:
A、原始要素或基本要素:劳动A1和土地A2,并形成乡村的初始要素结构A1十A2。其中,劳动可以是联合劳动A11(土地公有)丶雇用劳动A12(土地私有)、自我指挥的劳动A13(土地私有私营,或者公有非公营方式下)等三种基本形式,土地也可以有私有私营A21-1丶私有他营A21-2、公有公营A22-1、公有非公营A22-2等四种基本形式。由此,理论上,A1+A2组合至少有六种以上的具体形式。
B、派生性生产要素:主要有资本B1丶技术B2丶人才B3丶企业家B4等要素。
C、再派生要素:主要包括数据C1丶制度创新C2。
由此,形成由最深层次A-中间层次B-外层C三个层次构成的生产要素结构体系。三个层次的生产要素不是机械地联系在一起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提出的研究假说是:
1.C层次要素嵌入初始要素结构将会产生“物理反应”(生产力层面的变化)。
2.B层次要素嵌入初始要素结构有可能产生“化学反应”(生产关系层面变革)。
3.乡村要素变革需要“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共同作用。
团队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具体的研究对象、范围并具体化研究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