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023 2023年国社科选题(7):中华文明
点击次数:
中华文明
秦兴方
(20221020)
国家社科基金鼓励根据个人兴趣选题,尤其是文学、语言、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确实有一些学术前沿性选题得到立项资助。但是,除了基础性研究外,国家更加鼓励和支持人文学科同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二十大报告给予我们的选题指向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的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融通;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第一个指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全新的视野”的核心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验继承,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 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舞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第二个指向: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此,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选题指向,不只是适用于人文科学学科,对于马列.科社、党史党建、法学、理论经济、应用经济、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也是同样适用的,要十分注重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中华文明嵌入相关选题的研究内容之中,既提升研究的厚重感,又提升选题的甄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