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传道解惑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传道解惑

0006我:“动力结构固化:中等水平陷阱假说”

点击次数:

引  言: 12月17-19日给研究生们集中授课,课堂研讨中学生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否存在“中等水平陷阱”?这两者有无相通之处?细细想来,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还是有水平的,很有考核老师的意思。因此,我不能马虎,必须认真对待,书面作答。


动力结构固化:中等水平陷阱假说

秦兴方

(20211221)

    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组织,还是个人,从低水平阶段步入中等水平阶段,都是伟大的飞跃。但是,长期处于中等水平,则有可能陷入“中等水平陷阱”,轻者表现为横向比较上的停滞或相对退步,重者则体现为纵向比较上的倒退或绝对水平下降。如何避免陷入这一陷阱,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界就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而国内学界则在进入新世纪后,也就是我国即将步入中等收入国家之际才开始的,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几年里达到了高潮。人们大多从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国家的失败案例中探寻其根源,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如社会建设滞后论”,其主要是收入差距过大,中间阶层“夹心化”,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形成新的二元结构,以及教育和人力资本投入不足造成产业结构失衡和粗放型经济增长等(蔡昉,2008;马岩,2009;刘伟,2011);“转型失败论”,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民主政治转型的失败(胡鞍钢,2011;郑秉文,2011);“社会流动性不足论”,即社会流动性低、社会利益结构被固化,造成动态不平等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停滞(蔡洪滨,2011);“发展模式缺陷论”,即一些突破低收入陷阱时成功模式具有与生俱来的缺陷(吴敬琏,2008);“福利赶超论”(陈昌兵,2009;樊纲和张晓晶,2008),以及“消费不足论”,即认为内需不足、出口增长乏力(周学,2010),等等。然而,人们较少从日本、韩国等避免或跳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案例中去总结经验。事实上,失败的原因有多种多样,而日韩等国的成功经验主要就是一条:不断提高国家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不断提升劳动力质量和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依靠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质量红利的转变,由借用他人技术策略向自主创新道路的转变!而这一经验正是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国家所缺乏的,是这些国家在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被政府所忽略的。而成功与失败都指向一个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能否有足够的力量来推动传统的发展动力结构的变革!这一结构包括生产要素结构、动力主体结构、投资消费出口三大经济增长引擎结构、生产关系结构等。其中,最关键的是,能否实现以劳动、土地要素为主体的数量扩张型结构,向以人才、技术等先进要素为主体的内含提升型结构转变!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如果传统的动力结构固化,则将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相反,若动力结构转型成功,则能避免或跳出这一陷阱!

    与经济学科关注“中等收入陷阱”相比较,其它学科对一个组织或单位——企业、机关或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等有可能出现的“中等水平陷阱”现象关注甚少,而这一问题也是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值得研究的。为什么一个组织或单位进入中等水平阶段后很难或者很少能够突破,从而真正跨入高水平阶段?通常情况下,人们关注的重点是,现有高水平的组织或单位本身实力强大,强者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会形成某种默契,利用其实力或掌握的话语权自动联合起来,为保持“垄断地位”而阻止中等水平者进入,分享既有的利益。但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中等水平组织或单位的动力结构固化!也就是,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外力的推动,他们永远只能引进一流单位的三流人才、二流单位的二流人才,加上少量的三流单位的一流人才;在组织或单位内部,形成“中等水平者操纵”,包括一个个中等水平者利益集团的形成、中等水平者“上位”盛行、中等者裙带关系泛滥、“劣币”驱逐“良币”等;单位制度体系和文化氛围以“稳”为核心——降低风险而非冒险、创新,降低“成本”而非增加“收益”,成为基本价值取向并变成行为规则。由此,只有很少一些进入中等水平的组织或单位能够真正跨越“陷阱”而进入高水平阶段,其前提是这个组织或单位具有向高水平突破的方向,更为关键是有打破传统动力结构的领袖、团队、文化和制度体系!

    一个人的发展同样面临着陷入“中等水平陷阱”困惑,尤其是对那些本有可能跨入高水平行列的人来说更是一种遗憾。个人的发展主要受个人或家庭的内在激励、内在约束,以及社会、组织或单位等外在激励、外在约束四重力量组成的动力结构支配。一个人能够从无水平、低水平发展到中等水平非常不易,主要是内在激励、外在激励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当一个人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多数人处于这一层级,极其容易形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和社会环境。如果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共同起作用,则有可能取得突破,进入高水平行列;如果四种机制中尤其是两大激励机制中有一个机制发挥作用,则仍有可能保留在中等水平行列;如果内、外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都不起作用,则必然退回到低水平行列。由于人在中等水平阶段为向上突破而付出的“成本”是一定的,但“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这时人就会产生“惰性”或患得患失,就会缺乏闯劲,内在的激励效应、约束效应将会大大弱化,除非有足够的内外激励与约束!因此,如果不能变革个人由低水平到中等水平阶段所形成的既定动力结构,不能充分发挥外在激励、外在约束的协调配套作用,向上突破的概率几乎为零。这是陷入“中等水平陷阱”人最终走向平庸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