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传道解惑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传道解惑

0007我: 逐利的均线

点击次数:

逐利的均线

秦兴方

(20211222)

    社会就是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结合体,只要有两个人,就构成一个微型社会。随着人数的增加,社会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管理学的精髓在于如何使这种关系简单化、有序化和高效化,而经济学则要理顺其中的经济利益关系并把握其变化的规律,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依据。人自从具有选择能力,直到失去选择能力,始终都会面临着各种行为选择。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涉及到私利、他利与公利的处置,关键是如何平衡的问题。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法人,都是如此。

    毫无疑问,亚当.斯密是一位伟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是将马克思领进经济学理论大门的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其伟大之一是创立了经济学得以成立的重要假设前提之一——人是利己的或者经济人假设,并与另一个假设——信息是完全的相结合,创立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即市场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人将斯密的假设及其理论教条化,即利己主义成为经济学的标签,“看不见的手”成为“铁律”!直到100年多后,“斯密教条”才逐步被人们扬弃。第一被扬弃的是“看不见的手”,1929-1933年全球大危机,以及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或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证明: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第二个被扬弃的是“信息是完全的”,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兴起的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证明:市场交易中信息既不完全,也不对称,“看不见的手”所追求的最优解很难实现。第三个正在被扬弃的是“经济人假设”,即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发现:无论是一个组织还是个人,尽管逐利是人的本性,但经济生活中利润最大化、收入最大化并不是常态化行为选择的基本依据,逐利并不等于利己到上、利己主义!随着社会进步,逐利是有规则、条件和底线的,人们通常遵循“逐利均线”进行行为选择。那些追求短期逐利最大化的利己主义者尤其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通常会以长期性的损失、失败甚至毁灭为代价。

    等量付出获得等量回报,在劳动还只是个人谋生手段而不是发展需要的条件下主要是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原则,是个人最重要的逐利均线,也是人们所追求的分配公平的本质含义。个人报酬或收入最大化是一种纯粹封闭条件下个人利益追求的理想状态,而在开放社会中,个人利益的实现是在市场评价、社会评价、组织或单位评价、人际评价过程中实现的。其中,评价的最主要的依据是个人的实际付出及其绩效。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个人所得始终将围绕等量付出获得等量回报这一均线上下波动。如果违背这一均线而刻意谋求个人报酬或收入的最大化,要么会侵害他利,要么就是侵蚀公利。无论何种情形,都会增加个人在品行、信用、道义、德性等方面的负资产,这些都是为“不当获利”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并由此牺牲自己的长期收益。这条均线不只是在一次分配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样会贯穿个人职业生涯,即个人的短期超额的“得”将会换来长期的 “舍”,而短期的“舍“将会变成长期的“得”。假如今天你什么都不想“舍”,那么就可能失去明天诸多方面的“得”。这就是 “舍得”的辩证关系。

    等量要素投入获得等量报酬,在市场经济下最重要的是等价交换、等量资本获取等量报酬,是投资者最重要的逐利均线,也是市场交换领域公平的内核。确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或者其实现形式——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规律。这是对资本本性的揭露,是单个资本追求的理想目标。在现实生活中,资本为获利而采取的手段是残酷的,尤其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但是,与单个资本乃至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报酬最大化规律同时起作用的,还有平均利润规律,即资本或其它生产要素投资者之间会存在竞争关系,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直到获得与自己投入的量、质相适应的平均利润或回报。随着社会的进步,尽管投资者追求私利最大化的本性没有改变,但他们大多会遵循等量要素投入获得等量报酬这一均线,并且为保证长期收益,不断地变革逐利的形式,以尽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尤其是竞争成本、报复成本、惩罚成本。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身追求私利的行为,与他利——与竞争者合作以实现共赢,以及公利——改善雇员收入待遇、工作环境、社会慈善和其它公益等有机结合起来,以便为自身、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口碑和责任担当形象。所以,“滴血”投资者或企业越来越少见,事实上也不会被现代社会所包容。那些经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常青树型投资家或百年企业,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生存诀窍,但共同点肯定有:找到了私利、他利和公利的有效平衡机制。

    在市场经济下,逐利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经济学赖以存在的前提。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法人,逐利本身无可厚非,关键在于遵循“逐利的均线”原则,平衡好短期和长期“舍”与“得”,以及私利、他利与公利之间的关系。这是经济学所要告诉你的合理选择,也许不一定是你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