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017我:好论文是如何写成的?
点击次数:
好论文是如何写成的?
秦兴方
(20220625)
本学期博士生课堂内外,学生常问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写成一篇好论文?我知道,博士毕业必须发表2篇cssci论文的要求,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甚至焦虑。我说“写论文需要知识积累,需要专心、耐心丶恒心,过度的焦虑产不出好成果”,估计能够完全接受的没有几位。所以,还得谈一些写作技巧或者方法,以缓解博士生们的过度焦虑。
论题追求前沿:哲学社会科学论文是作文,但不是一般的作文——散文、记叙文,而是论文,关键在于一定要有论题。不仅要找到问题(“问题意识”),而且这个问题必须是前沿的。要么是学术上的前沿问题,要么是实践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前者需要通过学术史梳理、学术交流、广泛阅读与思考等途径发现,而后者则需要通过关心党和国家方针和政策动向、到丰富的中国实践中去观察与思考等途径方能把握。多数论文缺少科学问题,属于“无病呻吟”;要么是“炒冷饭”,人云亦云;还有一些试图解决几个问题,结果什么都解决不了。人们常说“题好文一半”,论题是否前沿是“好”的主要标准,然后才是形式上论题名称的规范性、甄别度等。、
观点务求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不同于自然科学,除了少数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外,其主要功能是为了认识世界,而不是解决技术问题。所以,围绕论题,一定要产出创新观点或创新思想。这些新思想或新观点从何而来?需要在学术史梳理和具有基本理论准备的前提下大胆提出假设或假说!论文写作的过程,就是证明假说的过程,如果这些假说成立,则为结论。否则,就是证伪。一篇好论文在论题选定后,需要在假说上花功夫。而且,这些假说通常有三个左右,具有不断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构成论文的基本架构。那么,这些假说又从何而来?决不是拍脑袋而来!需要加强与同学、同行交流尤其是向专家请教,多进行思想碰撞。好论文的难点和主要功夫主要在提出先有预设性的、有创新性的假说,然后再去证明;否则,论文可能变成漫无边际的“话唠”——在内涵、特征、意义上兜圈子,喋喋不休,但没有任何新意。
论据力求多维:一篇好论文的论据通常是多维的,既要引经据典(权威性非常关键),又要学会用数字说话,更要有实践经验证明。当然,不同类型论文论据的侧重点会有所差别。“理论-理论”或理论阐释类的论文更加强调引经据典,“理论—实践”或旨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论文更加强调数据和案例,“实践—理论”或实践中理论创新类论文更加强调实践经验及其可复制性。但无论如何,单一性的论据容易产生以偏概全,其结论的可行性都值得怀疑。所以,要写成一篇好论文,需要尽可能去寻找“证据链”。特别是基于数学模型的实证研究类论文,论文的假说从何而来?数据是否权威可靠?结论的普遍性如何?放松假设条件后结论有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否则,这些论文的价值会大打折扣!
形式遵求主流:一篇好论文关键在于内容,但是,对博士生和青年学者来说,一篇好论文要能顺利发表,鉴于学术期刊都有自身的发表“规则”,所以,形式也非常重要。鉴于期刊评价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期刊层次越低形式越重要的倾向。除了论文写作文字、图表、注释等规范性外,这里的形式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尽可能置换语言,多用学术用语而非“大白话”(在这方面,高层次刊物发表的同层次学者的论文更具有参考价值);尽可能标注成果来源,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有些期刊评价注重百篇论文的基金率);尽可能参考权威期刊或权威学者的观点,引用权威部门或调查机构的数据、案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