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239 传道(22)&教学(54):在《罗刹海市》大热背后?
点击次数:
在《罗刹海市》大热背后?
秦兴方
20230731
昨天,与几位朋友(用A、B、C、D)相叙,聊天聊地,不知不觉聊到了最近大热的刀郎神曲——《罗刹海市》。对话中一部分内容(不宜公开的部分用“……”代替)可作为教学科研案例,现将要点记录如下:
A:刀郎神曲《罗刹海市》上市十天,网络流量突破60亿,堪称奇迹!诸位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B:从来没有一首歌曲影响如此之大,是大众音乐、民间音乐的复兴,是对主流音乐的挑战!
C:音乐界几大“恶人”评论区流量突破600万条的事实,证明刀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是对“恶人”过去嚣张跋扈的惩罚”!
D:如果说刀郎是“复仇”,有点矮化刀郎,这是对社会以丑为美现象的巨大讽刺所产生的共鸣!
我:艺术创作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对于这首歌的意境,不能矮化,但刀郎既不是施耐庵,也不是鲁迅,所以,也不要无限拔高!《罗刹海市》巧妙地运用了隐喻和象征手法,对某些丑恶现象进行了批判。批判谁?从刀郎的经历看,一方面,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经历过曲折、挫折甚至磨难,特别是十年前娱乐界几位乐霸对刀郎的“围剿”,他是没有足够的动机、动力创作这一神曲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首歌暗讽某些乐霸,虽然不能说是显而易见的,却是毫无疑问的。高明之处在于“暗”,让这些乐霸陷入两难选择的境地。另一方面,创作的意义肯定不能停留于个体层面的批判,会“高于生活”。刀郎团队申明说:是对“娱乐界”丑恶现象的讽刺!然而,当这首歌面世后,实际上超出了刀郎及其团队的预期,使这首歌的意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外溢到第三个层面——全社会层面。人们细品后发现,这种以丑为美的现象不只是在“娱乐界”,在自己所在的业界、单位、身边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由此产生了共鸣,产生了巨大的外溢效应!至于说这首歌还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例如,网上有人操作此歌暗讽美国两党政治、暗讽欧洲政坛等,在我看来,权且当作一种调侃!
…………。
A:网络评论虽多,但大多具有情绪发泄的性质,还有一些属于吃“瓜”群众。几位学者,如果仅在娱乐界这个层面,你们如何看待热点背后的根源?
B:既是文艺界尤其是娱乐界不同流派或艺术风格之争,不同审美观的较量,更是利益驱动下的权威与民意的矛盾。
C:在我看来,是守成者、垄断者打压潜在的竞争者的典型写照,是名、利的争夺!本来,文艺应该百花齐放,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但在名、利驱使下,一些乐霸利用“老师”、“导师”、“专家”的身份,对潜在的竞争者无情、无原则地打压、扼杀!今天此歌成为热点,与其说此歌有很高艺术性,还不如说是百姓对这些害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
D:是社会对娱乐界利益固化、缺乏创新的怒吼!是创新者对守成者的全面胜利!
我: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即资本及其由其控制的平台的操纵!我们要肯定资本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其逐利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当今娱乐界,在资本驱动下,一些公共艺术平台(频道)转型成商业化娱乐平台,不仅音乐,而且本来私密的情感都成为商品,甚至是资本商品;在资本包装下,一些有好嗓子(善说话)但无品、甚至缺德的歌手(狡辩者),竟然摇身一变成“老师”、“导师”(按照传统习惯,传授技艺者充其量为“师傅”)和“专家”;在资本指挥下,金钱开道,结果必然产生“未曾开言先转腚”。所以,在这次“热点事件”中,不能忽视众多“冤假错案”的始作俑者——为资本所控制的平台!为了金钱,这些平台牺牲的不只是某些歌手,而是极大地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积极向上的“榜样观”或“偶象观”、“成才观”和“名利观”!我们的文艺市场尤其是娱乐市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阶段!“《罗刹海市》热”从反面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
…………。
A:看来,从《罗刹海市》大热中还是能够得到很多启示的,大家先说说对做人的看法。
B:做人留一线,来日好相见!
C:包容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今天所“得”,也许是明天之“失”!
D: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
我:成全后生(“云朵”)就是成就自己(“刀郎”)!贬低他者最终糟蹋自己(“乐霸”)!
…………。
A:“《罗刹海市》热”对于我们这些“教师”,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仅授业谓师傅,传道授业解惑皆备是老师!
C:即使不能完全做到淡泊名利,但至少不能被金钱、资本绑架!
D:教师还是要多讲蜡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后生!人还是要有点自知之明:学术上永远不称“王”不当“霸”!
我:眼看“老师”、“导师”、“专家”这些本来令人尊敬的称号被资本糟蹋、庸俗化,你我当坚守“教师”的初心,做个大先生不易,但做个好先生不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