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0168 我的教学(14)跟我精读《资本论》(1):马克思是如何步入经济学大门的?

点击次数:

引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以“马克思是如何步入经济学大门的”为主题,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是如何步入经济学大门的?

秦兴方

20230308


一、概要

    1.出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完成并载于1859年6月柏林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一书。

    2.主要内容:本书主要“叙述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经过”(也为接下来精读《资本论》第一卷提供了铺垫)。

    3.精读版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下同。

二、原著解读

1.研究经历及其主要成果

 马克思早期学的是法律,他将其“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做辅助学科来研究”(P588)。他对经济学发生兴趣,一方面是在1842-1843年担任《莱茵报》编辑,需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开始是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与地产关系的讨论,然后是有关农民状况的争论,最后是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促使他去研究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在《莱茵报》上听到的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有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言论非常肤浅但“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忘加评论”(P591)。

 为解决遇到的上述苦恼问题,马克思写的第一部著作是有关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其导言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马克思提议创办,仅出版一期即停刊,刊发了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研究结论是:法的关系“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P591)。

 马克思是“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但1845年1月25日就收到法国内务大臣签发的驱逐令,限其一周之内离境。马克思不得不移居布鲁塞尔,继续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三年多时间的研究中,马克思取得了“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成果”:(1)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生产力发生到一定阶段会同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桎梏。这时,社会变革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这里的变革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生产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变革,另一种是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等意识形态形式的变革。(5)社会变革是有规律的。不能从这个社会的意识为依据,需要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P592)”。(6)“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P592),“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P592)。

 1845年2月马克思移居布鲁塞尔后,恩格斯也于同年春天来到了布鲁塞尔。由于恩格斯1844年在《德法年鉴》发表论文时,两人建立了通信联系,特别是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了与马克思同样的结论。于是,在布鲁塞尔,两人决定共同将以前的哲学信仰进行整理,并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呈现,即《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交付出版所后又被中止印刷。其中的相关见解体现在后来两人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一些决定性的论点又在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在《雇佣劳动》一书中汇聚了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讲演。

 1848年2月爆发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后,马克思被迫离开比利时,期间因1848年、1849年《新莱茵报》的出版,研究工作暂时中断,一直到1850年到达伦墩,马克思才重新开始经济学研究工作。一方面,英国博物馆丰富的政治经济学史藏书,为马克思提供了研究便利。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新阶段。马克思开始“批判地仔细钻研新材料”(P593),开始涉及“似乎完全属于本题之外的学科”(P594),为此费了很多时间。“迫于生计”,在伦墩的八年多时间,马克思一直为一流报刊——《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由于对突发经济事件的评论文章需要熟悉更多的细节,因此,占用了很多时间,使得其政治经济学研究时常间断。

2.研究成果的基本评价

 “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P594)。

3.政治经济学研究计划

 “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关系是一目了然的。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前两章构成本分册[注:第一分册]的内容.……,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P588)。

三、主要启示

    1.理论启示

    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科学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及其当代价值。

    2.方法论启示

  (1)解释或解决“苦恼问题”是马克思进入政治经济学大门的直接原因,应该成为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座右铭,神化马克思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2)在对问题本身缺乏了解之前轻易不要“忘加评论”,意见发表当是“诚实研究的结果”。

  (3)夯实经济学史功底和掌握丰富的实践资料,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取得成功的两块“法宝”。

  (4)政治经济学研究也需要多学科知识支撑,开展跨学科研究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