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0170我的教学(15)跟我精读《资本论》(2):一本什么样的“圣经”?
点击次数:
引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以《资本论》到底是工人阶级的“一本什么样的‘圣经’”为主题,讲解《资本论》第一卷的六个序言或跋,主要强调:《资本论》既是工人阶级批判、斗争的“圣经”,也是夺取政权后建设、发展新社会的“圣经”,更是一本方法论大全。
一本什么样的“圣经”?
——《资本论》第一卷六个序言或跋
秦兴方
20230312
一、概述
1.读本来源的说明
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为读本。其中的第五、六、七卷为《资本论》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本课程精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即《资本论》第一卷。本卷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方法论上堪称经典,而且完全由马克思亲自整理审阅、校对后正式出版和再版的,具有权威性。
2.《资本论》第一卷出版说明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于1867年在汉堡出版(分为六章),1872-1873年以分册形式出版第二版(即现在的七篇二十五章),同时于1872年出版法文版,马克思亲自撰写了第一版序、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和跋。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版、英文版和第四版分别于1883年、1886年和1890年出版,恩格斯均分别作序,对部分内容修订和其它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
3.序言/跋涉及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第一版序、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和跋,以及恩格斯的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和第四版序言等六篇文献,主要涉及《资本论》第一卷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科学研究态度和其它说明等。
二、原文解读
注:由恩格斯撰写的序言特别标注,未标注的均为马克思所作。
1.研究对象和理论适用性
——“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P7),“前书的内容已经在本卷第一章作了概述”,但其中略提到的论点在这里进一步阐述,而前书详细论述的部分在此只是略提。
《资本论》第一卷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两者有必要联系起来研读。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目前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P8),而当时的“德国和西欧大陆国家的社会统计,与英国相比是很贫乏的”(P9),还不具备本书所说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当然,“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P8)。“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P9-10)。
揭示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典型例证及其研究结论的适用性。
——“在德国,直到现在,政治经济学一直是外来科学。……。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缺乏生长的土壤。……。别国的现实在理论上的表现,在他们手中变成了教条集成,被他们用包围着他们的小资产阶级世界的精神去解释,就是说被曲解了。他们不能把在科学上无能为力的感觉完全压制下去,他们不安地意识到,他们必须在一个实际上不熟悉的领域内充当先生,于是就企图用博通文史的美装,或用无关材料的混合物来加以掩饰。”(P15)
与自然科学理论不同,社会科学理论都有其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客观环境,离开这一环境,这些理论就有可能不适用。因此,无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还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解来分析中国问题,一定要注重理论的适用性,一定与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
——“使实际的资产者最深切地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的,是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各个变动,而这种变动的顶点就是普遍危机”(P23)。
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这种矛盾在现实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周期性的经济波动,而这种波动最剧烈的形式是经济危机。
2.政治经济学阶级(斗争)性和建设(发展)性
——“我决不用玫瑰式描绘资本家和地主阶级的面貌。不过这里所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P10)。
在马克思看来,自从资本来到人间,从头顶到脚底,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所以,他决不会美化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但是,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中的个体,都是资本、土地的人格化,是剥削关系的产物,但不能要求个人对剥削关系负责。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所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P10)。
——“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P13)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充满阶级性、斗争性的学问,自由的科学研究必然会受到其批判的对象或利益集团及其站在他们立场上的舆论的猛烈攻击!但马克思还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为他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发声!
——德国的政治经济学专家的命运不好:“当他们能够不偏不倚地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在德国的现实中没有现代的经济关系。而当这些关系出现时,他们所处的境况已经不再容许他们在资产阶级的视野之内进行不偏不倚的研究了”(P16)。“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做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做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P16)。1830年以后,随着资产阶级在法国和英国夺得政权,“它敲响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丧钟”(P16)。“现在的问题不再是这个原理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无私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不偏不倚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P17)。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斗争性决定了专家们能否真正开展科学研究。1830年是古典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分水岭。在此以前,阶级斗争性还没有很尖锐地表现出来时,所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作为其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李嘉图的理论,还具有科学的成份。而在1830年以后,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使得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走向庸俗化!德国政治经济学专家之所以命运不好,是因为1830年以前想进行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时,德国尚未形成资产阶级经济关系,而当其形成这一关系时,又不容他们进行科学研究了(对此,马克思在第二版序言中花了相当的篇幅介绍了德国政治经济学面临的窘境,略)。
——英文版序言(恩格斯):“《资本论》在大陆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马克思的理论正是在目前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P34)。
进一步揭示了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斗争性。在那个时代,《资本论》是对工人阶级批判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但是,《资本论》也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等一般原理,也是工人阶级建设、发展新社会的理论武器,更是一本方法论百科书。
3.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P7)为什么呢?“因为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元素细胞容易研究些。并且,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而对于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些形式好像是斤斤于一些琐事。这的确是琐事,但这是显微解剖学所要做的那些琐事。”(P8)因此,对于那些“想学到一些新东西,因而愿意自己思考的读者”,“除价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说这本书难懂。”(P8)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但叙述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解释了最为抽象的第一章为何难以理解,同时也说明了解剖“琐事”的重要性。
——“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很差,这已经由对这一方面的各种相互矛盾的评论所证明”(P19)。“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的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的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念的结构了”(P21-22)。“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他截然相反。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P22)。“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成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成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P22)。
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之间之间的不同。同时,科学阐述了其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不同。
——法文版序言和跋“我所使用的分析方法至今没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这就使前几章节读起来相当困难。法国人总是急于追求结论,……因此我很担心,他们会因为一开始就不能继续读下去而气馁。”这是一种不利但我没有办法,只有事先向追求真理的人们提醒:“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P24)。
提醒法国读者:本书的分析方法,实际上就是由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是马克思独创的,有可能让人们一开始就读不下去,鼓励追求真理的人们只有“不畏劳苦”,才有可能深刻把握《资本论》所揭示的科学结论!
4.其它说明
——第二版跋:“我首先应当向第一版的读者指出第二版中所作的修改……”(P14-15)。
第二版从形式(修辞、叙述)到内容所作的主要修改(略)。
——第三版序言(恩格斯):马克思逝世后,“不论出版这个第三版的任务,还是出版以手稿形式遗留下来的第二卷的任务,都落到我的身上了。在这里,我应该告诉读者,我是怎样履行前一项任务的”(P28)。
在序言中,恩格斯主要介绍了第三版中的修改、增补和不同语言之间转换的情况。但“凡是我不能确定作者自己是否会修改的地方,我一个字也没有改”(P29)。最后还说明了“马克思的不太为人们所了解的引证方法”(P30)。特别是引证其他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的地方,这些引证只是从经济科学的历史中摘引下来作为正文的注解,从时间和首倡者两个方面来确定经济理论中各个比较重要的成就。这种工作在这样一种科学上很有必要。
——英文版序言(恩格斯):主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这个英译本延迟到现在才出版”(P28)。
主要介绍了英译本的版本选取、翻译分工、困难及其处理,反映了恩格斯对英译文科学、严谨的态度。尤其是“某些术语的应用”,是“我们无法为读者解除的”,因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P32)。另外,说明了作者的引证方法。
——第四版序言(恩格斯):“第四版要求我尽可能把正文和注解最后确定下来,我是怎样实现这一要求的,可以简单说明如下:”(P36)
主要介绍了自己和马克思女儿共同确定有关注解的过程,特别是回溯一段有关马克思引用文献正确性的往事,既证明了马克思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也反映了恩格斯对出版《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版的科学态度。
三、主要启示
1.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变化规律。而且特别强调,这一理论所揭示的结论也是有条件的,不能照搬照抄。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提供了直接依据。
2.政治经济学是有阶级性的,既包含斗争性也具有建设性。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时期,劳资阶级矛盾还在萌芽时期,所以,政治经济学尚有科学的成份,但当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古典经济学庸俗化了,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在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处的时代,毫无疑问,这是工人运动实质是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这本“圣经”是工人阶级用来斗争的武器!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也揭示了作为未来社会的物质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生长的生产力”和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即使是经济运行中的劳资关系分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经济建设也具有现实指导性,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设新社会的“圣经”(参见洪银兴《由批判转向建设——论《资本论》研究思路的转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4期)。同时,《资本论》还是一本方法论大全。科学认识《资本论》的价值,必须克服因强调阶级性而将《资本论》仅仅看作是批判的工具书、斗争的理论武器等偏向,与时俱进地发掘《资本论》在建设新社会中的功能。
3.科学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决不用玫瑰式描绘资本家和地主阶级的面貌,但强调这里所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能要求资本家或地主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更进一步,从生产力发展角度,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强调了资本的历史进步性,肯定了在创造生产力过程中的伟大文明作用。因此,一定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静态和动态等多个维度来看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变化规律,克服偏面性。
4.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不一致是正常的。开展研究必须充分占有材料,从具体到抽象、由表及里,才有可能揭示规律性。但是,叙述方法则是由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学会解剖“麻雀”或“琐事”,才有可能将研究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有理有据地展开。另外,对于理论创新所必须进行的术语革命,尽管阅读和理解起来有点费劲,但对于追求真理者,都是必须经历的。特别是,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还是必须学习借鉴的。
5.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将正确立场、科学理论与方法、严谨态度有机结合,在《资本论》的历次再版中,马克思恩格斯都给我们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