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科生《数据经济学》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本科生《数据经济学》课程教学平台0226数字经济(20)我的教学(48):《数据经济学》课程建设会议纪要(3)
点击次数:
奉献一本政治经济学视角的《数据经济学》教科书
——《数据经济学》课程建设研讨会综述
2023年7月4-5日,扬州大学商学院《数据经济学》课程建设研讨会(内部会议)在扬州市花园国际大酒店海棠厅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数据经济学》教材编写与下学期本科生课程安排。本课程建设负责人秦兴方教授主持研讨会,团队成员分别汇报了各章节编写内容、存在问题,经讨论形成了修改意见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同时对下一学期《数据经济学》课程教学总体安排、教学与教育改革等重大问题进行了部署。会议还研讨了其它相关问题。课程团队成员及学院内部相关教师二十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达到了以下重要共识、意见或建议,确定了下一步工作推进计划:
1.进一步提高对《数据经济学》课程建设意义的认识。《数据经济学》课程建设,是我校“经济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重点建设项目,是省新商科改革项目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院“十四五”本科专业改造和课程体系创新的示范项目。编著好《数据经济学》,开设好《数据经济学》课程,在全国地方重点大学新商科改革中具有率先性,在全校“四新”建设中具有示范性,在全院“4+2+N”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中具有基础性和引领性。同时,本课程建设对于本学科研究生课程创新,以及青年教师开拓科研新视角、新选题,都有重要启示。
2.为什么教材书名定为《数据经济学》而不是《数字经济学》?大家认为,人们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用“数字经济”来描述新经济,主要是基于对海量的、碎片化、低价值密度的大数据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变成计算机能处理的0和1的二进制码,形成计算机里的数字孪生,才能转化为有用的信息、知识,即我们所在所说的数据要素。用“数字经济”比较形象地反映了数据要素的形成过程。但是,一方面,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的关键支撑,用“数字经济”虽然可以形象地反映大数据成为数据要素的过程,即数据要素生产,但很难涵盖数据要素交换、利用、收益分配及其治理。另一方面,从经济学学科创新历程来看,通常按照生产要素来命名相关分支学科的名称,如劳动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等。所以,本教材选择了“数据经济学”名称。当然,由于习惯,一般意义上称“数字经济学”,也是可以的。
3.关于《数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线。研讨会介绍了国内重点高校计划或正在编著《数字经济学》教材的情况,同时学习、讨论了已经出版的《数字经济学》教材。大家一致认为:当今数字经济正处在蓬勃发展期,各种新形态、新业态不断涌现,经济实践未定型、不成熟,决定了目前编制一本成熟的《数据经济学》教材的条件还不具备,但又不能等到条件成熟了再来编著。因此,只有不断地探索、试错,并随着数字经济实践的不断成熟进行补充、完善的提高。我们对各种形式的《数据经济学》或《数字经济学》教材,都需要包容。基于这一认识,一方面,我们对已经出版的或正在编著的《数字经济学》教材,绝大多数将数字技术嵌入的生产力效应作为研究对象,并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表示充分的尊重。这也为我们编著《数据经济学》相关内容,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另一方面,数据要素的作用不仅有生产力倍加效应,而且,生产力变革必然会引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对此,应该而且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阐释,而这正是本教材选择的研究对象及其主线,即研究数据要素生产(供给)、交换、利用和分配过程中利益关系、矛盾及其演化规律。
4.《数据经济学》教材修改意见或建议。在各章节负责人或代表专题汇报、团队讨论的基础上,围绕本教材的研究对象和主线,对各章节内容的修改形成以下意见或建议:
第一章 《数据与数字经济概论》(秦兴方):说明《数据经济学》命名及其与《数字经济学》的关系;旗帜鲜明地阐明本教材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立场、理论和方法,对数据要素的生产、交换、作用、分配及其效应作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阐释,从而将本教材与其他教材区别开来;根据本科教学的特点,进一步明晰《数据经济学》研究框架,使学生能整体把握本教材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数据要素供给》(吴万宗、赵丽丽):补充说明大数据成为特殊劳动产品中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及其特殊性,分析平台数据要素生产中的重要性;说明数据加工最终产品的两种形式——数据产品和数据要素;重点分析数据要素商品两因素和双重属性;说明商业数据要素与公共数据要素供给差异性。
第三章《数据要素交换》(魏艳娇、路玮孝):增加数据要素资本化的理论分析;加大对数据市场结构,重点介绍数据垄断形成机理的分析;对于计量分析,择其重点进行分析,其它作为案例介绍。
第四章 《数据变革生产方式》(汤学良、胡凤霞):第一节补充科技革命与生产方式变革的内容,揭示机器替代人的体力到人工智能替代人的脑力的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就业结构变化(分化)、生产形式变化(从规模生产到小批量、个性化)等;数字产业化过程中企业本身也面临着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既要分析生产力,也要分析社会效应;产业数字化分析,需要增加智改数转条件的分析(为分析小企业的困境提供铺垫)和对就业的影响。
第五章 《数据变革流通方式》(徐静、戴盼倩):第一节需要能流通(W—G—W)及流通方式进行概要介绍,不仅要分析数据对W—G的影响,而且还要分析对G—W的影响;不仅要分析数据要素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本)流的影响,而且要分析在物、信息、资金(本)背后的“人”的影响;特别是,要增加流通方式对数据贫困者、市场弱势者(如农民)影响的分析。
第六章 《数据变革消费方式》(朱高林、陈昊):第一节要增加消费性质和消费方式的学理分析,特别是消费过程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消费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分析;补充大数据经加工直接以数据产品形式进入消费领域的相关内容;补充数据要素对消费方式变革机理的分析;补充数据变革消费方式社会效应的分析(劳动力生产、劳动就业等)。
第七章 《数据要素收益分配》(顾丽娟、顾建强):第一节重点补充收益分配原则的分析,包括正确理解数据要素分配中的按贡献分配,以及由此涉及的按资分配(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按劳动力价值、按劳分配(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公有制经济中)等原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第一节中说明本章的分析框架(凡是涉及市场的部分全部删除);数据垄断分析中突出资本化平台在收益分配中“强势”的学理分析,适度介绍马克思的平均利润规律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对资本设置红绿灯的必要性;数据贫困、数字鸿沟部分需要增加案例分析,特别是,要从实现共同富裕的角度,突出对农民等数据贫困者的分析。
第八章 《数字化公共服务建设》(罗立群、田梦):总体上,本部分内容应该包括两大部分——公共数据要素的供给与利用、政府公共服务的数字化,目前主要分析了后一部分,需要补充第一部分的内容,以形成本书完整的体系;第一节中要对数字化公共服务的外延和内含进行清晰界定;对于政府公共服务数字化,需要增加有关新基建的分析,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重新取舍,重新突出为数字经济发展服务,而非一般性公共管理如何数字化;需要增加相关效应的分析,如为政府有效利用计划,从而使按比例规律发挥作用提供了可能性。
第九章 数据治理与国际合作(于嘉欣、管晶、张璇玥):第一节需要强调,这时所说的政府治理是结合第二—七章的内容,对(商业)数据要素供给、交换、利用和分配的系统治理、整体治理,要加强与其它章节的衔接;本章可以突出“两头治理”——数据垄断和数据贫困治理,但在第一节要加强学理分析,从市场失灵或市场局限角度加以说明;关于数据的跨境流动,既需要分析数据跨境流动一般规律,更需要从数据要素是一种战略资源的高度,从掌握我国发展与安全主动权的角度分析数据国际合理及其有效治理之策。
5.《数据经济学》教材修改要求、时间安排及其教材出版计划。会议对教材修改和出版形成以下意见:(1)修改过程中对于重要概念、观点、数据、图表的引用,按科研成果引用规范(第一章的引用规范),说明来源;对于存在争议的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剖析并表明本教材的观点,仍然有争议但可借鉴的观点可以按照案例的规范单独作出说明;对于计量模型,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取舍;对于案例,尽可能结合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实践,西方国家的相关案例要注意适用性、可借鉴性分析。(2)各章编著过程中务必注重各节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学理性,提高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上在引言或第一节中阐明本章的分析框架,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章内容,杜绝拼凑。(3)2023年9月1日以前,各章节负责人将修改稿电子版发送至团队秘书处,进入统稿阶段。(4)2023年9——12月底,各章节负责人在教学实践中对相关内容作进一步修改,随时将修改内容发送到秘书处或本课程建设负责人。(5)2023年11月,邀请国内相关专家进行研讨,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完善。(6)2024年上半年,正式出版。
6.下一学期《数据经济学》课程教学、教学与教育改革安排。会议商定:(1)下一学期本课程采取专题教学方式:经研究,本课程前两个年度采取团队成员分专题共同授课的形式,然后遴选教师独立讲授本课程。下一学期共有6个自然班级分三个大班开课,由秦兴方教授领衔课程教学并讲授导论和第一章,其他八章主讲教师由各章负责人分工,并在9月1日前报秘书处,统一安排后交授课班班长,每周授课前由班长负责与主讲教师联系。没有特殊情况,不得变更主讲人和讲授时间,需要调整的,必须向课程负责人申请并同意。(2)各章节教学课件在9月1日前制作完成,统一用扬州大学模版。(3)本课程考核方式、具体要求,由团队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统一负责出台细则,并在授课前统一公布。(4)本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课程考核成绩中给予相应的权重。为了提供学生自主学习便利,鼓励授课教师开通“扬州大学教师个人主页”,积累自主学习资料库。条件成熟时,建设本课程自主学习网络平台。(5)本课程倡导案例教学和研究型教学。教材编写中每章不少于两个案例(要求参见第5条第1款),统一审核后应用于课堂教学;研究型选题由团队统一负责遴选研究课题和实施细则,在授予课前统一公布,结合各专业不同特点、要求具体执行。(6)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由团队统一提出并在授予课前统一公布,各主讲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具体实施。
经讨论,本课程团队还形成以下意见或建议:(1)鼓励和资助本团队青年教师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2)建议团队成员在编制本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开发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1学分12课时);(3)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沿着所承担的专题,结合自己研究方向或领域开展交叉研究,申报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撰写研究论文,团队资助出版或发表高层次(国家级出版社、权威期刊)科研成果。
《数据经济学》课程建设团队(秦兴方执笔)
2023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