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硕士生《中国经济学专题》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硕士生《中国经济学专题》教学平台

0129我的科研(10): 中国农民画像

点击次数:



中国农民画像

秦兴方

20221202

在科学研究中,无论是申报科研项目,还是撰写科研论文,首先必须明晰相关范畴的内涵和外延。最近审阅了近200个国家社科基金选题,至少有1/10与农民问题相关,不仅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学科,而且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甚至文学、历史学也开始涉足。学界高度关注农民问题是一件好事!但是,多数人将农民仅仅看作是“务农者”,而忽略了农民身上体现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基因,从而将复杂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实际上,农民与农村居民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农民与中国农民不完全相同,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前后的农民不同,中国古代的农民、传统体制下的农民与改革开放后的农民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要真正解决当下中国的农民问题,必须首先厘清中国农民的概念。无论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民相比较,还是进行历史比较,中国当下的农民概念是最复杂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研究,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从历史角度分析,我国建国前的农民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前的农民,具有更多的类似性。奴隶社会时期农民不是一种职业,因为,农民本身是奴隶,与生产工具一样,是当作商品买卖的;在封建社会,表面上农民对自己的劳动力有一定的支配权,但除了一些小土地所有者农民外,多数农民与封建地主之间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是一个不完全的务农职业者。在这一背景下,与封建地主相比较,农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方面都处于不平等状态,处于社会底层,是封闭、保守、愚昧的代名词。英国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真正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城市侵蚀农村、大工业改造农业、资本剥夺农民,从而农民被迫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无产阶级,而这时的绝大多数农民逐步成为自由的一无所有与土地所有权没有任何瓜葛农业工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自由的、务农职业者。当然,这一时期的历史进一步性在于,至少从表面上看,农民成为公民,拥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当西方农民的角色正在经历嬗变时,中国农民的角色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农民沿着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道路定义着自己。在社会制度层面,建国后经过短暂的过渡时期,中国农民成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这既在政治上保证了农民真正成为是平等的社会主人,同时在经济上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权益,即使是市场化改革后,也阻拦了资本在农业领域自由进出(也会对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对农民生活具有兜底功能,从而保证了农民真正“站起来”从体制层面看,农民的中国特色极其鲜明。在体制改革前,中国农民不仅是集体生产组织中的联合劳动者、务农者,而且是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下(户籍管理是具体形式)享受与城市居民不平等(较低水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身份标识,是我国城乡居民发展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体制改革后,一方面,传统体制下的农民成为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者、以农户为生产组织形式的务农者。由于户籍制度特别是背后的公共服务改革尚未完全到时位,即使户籍登记中不再区分城乡,但农民作为享受不同公共服务的特殊“身份标识”依然存在,甚至从“离土又离乡”进城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其身份仍然为农民(即“农民工”)。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尤其是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一号文件”支持和促进 “三农”发展,新型农民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农民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其中,部分新型农民具有职业农民、农业工人的性质。在文化符号层面,新中国七十多年来,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和整体发展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在市场化改革下,我国农民自身不断分化,特别是年富力强农业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因此,在现行文化语境中,农民既是朴实、勤奋、吃苦耐劳的代名词,也具有封闭或保守、文化素质低、能力不足的印记。“小农”既是反映我国农民目前的生产特征(如“大国小农”),也是一种带有负面性的文化符号(如“小农意识”)!

简言之,当下中国农民既是一种职业,但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有土地集体所有者的制度特征,也有城乡分割体制转型特点,还有双重文化符号烙印。从科学研究角度说,无论从哪个学科研究当下的中国农民的发展问题,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基于中国农民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