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博士生《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

0267我的教学(69)我的博士生课堂—《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讲课提纲1:导论

点击次数:



我的博士生课堂-《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讲课提纲1



导      论

秦兴方

20230921



一、问题由来

1.切入点:乡村相对落后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城乡一体化、现代化的瓶颈或短板。

2.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西方国家城市先剥夺农村、驱离农民、再改造乡村并使其现代化的道路,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和农村人口规模等因素影响,对中国具有不完全可借鉴性。

3.西方发展经济学等理论: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等理论,对中国乡村具有不完全适用性。

4.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优先发展工业战略(1956年开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1978年起)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02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乡村振兴(2017年以来)的历史脉落及其启示。

5.我国学界乡村发展及其现代化研究评价:主要进展及其不足。根本点在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研究,不足以有效突破中国乡村日益固化的动力结构,真正找到乡村振兴及其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二、研究假说

1.总体假说(学术思想):突破日益固化的乡村动力结构是中国乡村振兴及其现代化的关键。

2.具体假说(学术观点):围绕上述学术思想,本课程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科学借鉴西方适用理论或方法,以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关系发展实践尤其是乡村振兴及其现代化实践为主要样本,同时吸取国外乡村由衰落到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试图证明以下八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观点。

(1)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创造财富的原始动力结构的差异,即城市以“资本+劳动”为基础,而乡村则以“劳动+土地”为出发点。城乡差距或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都可以从这一原始动力结构上找到根源。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劳动+土地”的动力结构既为调动了农民个体的积极性并为其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但土地天然可细分性等自然特征与劳动的分散性等社会特征相组合,阻碍了协作和分工的发展,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全面发展)和乡村治理结构现代化进程。

(3)乡村现代化不能依靠资本但又离不开资本,不是资本能不能下乡,而是鼓励什么样的资本下乡。对资本认识的思想解放、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是资本有效嵌入“劳动+土地”并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

(4)乡村现代化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不只是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关键要解决农业技术有效需求及其服务社会化问题,有效消除传统的“劳动+土地”结构对技术进步的排斥性。

(5)乡村现代化尤其是农业现代化需要人才,不是城里人能不能下乡而是要鼓励什么样的人主动下乡的问题,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尤其是资本粘性(宜下乡的资本)前提下辅以政府的引导作用,是从长远解决问题的根本。

(6)乡村现代化要与新科技革命新经济保持同步,必须重视乡村新基建和消除数据贫困,支(扶)持各类数据要素的有效嵌入,充分发挥数据要素赋能乡村动力及其结构现代化的积极功能。

(7)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及其与现代文明的结合,是乡村动力结构现代化的润滑剂。留住乡愁是根本,在发展中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是关键。

(8)“有为政府”不只是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含新基础)和公共服务两块短板,关键是在中国特色乡村动力结构现代化中找到政府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边界和方式。前者主要是财力投入问题,后者则是复杂的社会关系问题。政府的“输血”功能不能也替代不了乡村自身的“造血”功能。

三、课程框架

根据教学大纲,围绕证明以上假说(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本课程主要讲解三大部分八个专题:

第一部分(第一讲),乡村振兴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主要讲授马克思城乡对立统一运动规律和西方有关三农问题的相关理论,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城乡二元结构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研究中西方国情特别是乡村发展差异,考察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我国乡村振兴的难点和出路。

第二部分,乡村动力结构及其现代化研究,包括第二——七讲:

第二讲 我国乡村传统要素结构研究:主要介绍我国乡村传统要素结构——“劳动+土地”的构成、特征、动态演进,以及在新科技革命新经济下面临的挑战,重点考察这一要素结构在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领域形成、固化、破解、创新的内在机理和实现条件。

第三讲 资本赋能乡村生产要素结构现代化研究:主要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乡村经济特征,分析我国长期坚持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乡村发展中资本在生产力领域的巨大功能和生产关系领域的极化效应,以及小农生产条件下难以有效对接市场、难以与资本抗衡等矛盾,从宏观层面探讨粮食增产或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及其共同富裕的矛盾,探索合理利用资本的边界(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制度及其适用领域)、有效组织农民和有效利用土地的方式与途径。

第四讲 人力资本赋能乡村生产要素结构现代化研究:主要介绍人力资本赋能传统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途径,解决“谁种地”、“未来乡村靠谁来发展”等问题。重点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正负效应,分析城乡人力资本双向互动的必然性和途径,研究人力资本界入传统农业改造的形式和有效途径,考察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联的农村聚落规划与建设、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等问题。

第五讲 技术赋能乡村生产要素结构现代化研究:分析新科技革命新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中的功能,重点考察大国小农排斥技术的难题,探讨通过农民教育与培训、劳动组织形式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创新、土地经营制度创新和政府社会联动支持等途径解决技术要素嵌入的可行性及其途径,分析技术嵌入条件下乡村生产要素结构由传统向现代化演进的条件。

第六讲 数据赋能乡村生产要素结构现代化研究:考察数据要素赋能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障碍、效应和实现条件,从新基础设施建设向乡村延伸、城市人才和技术支持、政策引导、新型农民培育和农民教育培训等方式,探索大国小农背景下发展数字农业、数字乡村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

第七讲 乡村产业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关系研究:从乡村发展系统的角度,探讨乡村五大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分析乡村产业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之间的协同、融合的必要性和方式,研究乡村产业融合的有效途径。

第三部分(第八讲),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研究:基于前七讲的内容,探索创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理论的基本方向,以及根据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理论创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全面发展)相关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和“有为政府”的含义及其作用方式。

四、课程目标

    本课程试图从科学问题出发,培养博士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掌握有效构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申明:本课程所提出的假说(含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无条件为青年教师、博士生申报项目或撰写科研论文参考并期盼予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