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士生《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0327我的教学(111)我的博士生课堂—《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讲课提纲7:文化赋能乡村生产要素结构现代化
点击次数:
我的博士生课堂——《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讲课提纲7
文化赋能乡村生产要素结构现代化
秦兴方
20231117
乡村(土)文化根植于土地、源于劳动,是乡村财富创造原始要素结合的产物,反过来又会对原始要素的结构变革及其现代化产生深刻影响,而非作为外生变量发挥作用,更不是一些学者所言,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影响因素。本讲在阐述乡村文化一般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机理的基础上,研究文化有效赋能乡村要素结构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及其实现机制。
一、乡村文化一般
1.乡村文化的内涵及其类型
乡村文化是与城市文化相互对应的一种特殊文化存在形态。广义上是乡村村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狭义上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一定程度上反映乡村村民思想理念、文化水平、乡村社会实践的认知与思维理念,体现乡村村民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与人格特点。
根据不同的文化类型,乡村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乡村物质文化和乡村非物质文化两个大类。
乡村物质文化是为了满足乡村村民生存和发展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又可分为:(1)传统聚落文化类:包括古建筑、传统民宿、乡村街道、特色村巷、牌坊、石窟、遗址、古墓、祠堂、宗教场所等。(2)农业设施类:包括道路、田园、鱼塘、河流、水库、水渠、温室、烤房、磨坊、榨油房等。(3)土地利用类:包括山林、植被、水系、土地利用状态等。(4)农林产品类:包括种植业产品、养殖业产品、野生动物、中药材、矿产资源产品等。
乡村非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又可以分为:(1)生产生活方式类:饮食、养生、祖传秘方、服饰、耕作方式、农产品加工技术、纺织技艺、传统手工艺、居住习惯等;(2)风俗习惯类:宗教与祭祀活动、语言、节庆、庙会、礼仪、丧葬、婚嫁等;(3)精神信仰类: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世界观、图腾、村规民约、道德观念等;(4)文化娱乐类:文史、音乐、戏剧、绘画、民间艺术、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间体育、艺术作品等;(5)历史记录类:神话与传说、人物、事件、族谱、地方志等。
2.乡村文化的特征
(1)乡土性:“乡”是乡村村民群聚而居的一种方式,主要单元与结构是村落,从小村落到大村落,包含了信任与认同的社会交往工作理念;村民以家族为生存单位,家族的观念与思想广泛影响着我国乡村村民的思想道德理念,乡村家族也延续着我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土”是乡村村民以土地为主要生产方式,主要依托农村土地形成价值理念。
(2)直观性:乡村文化的创造主体起初都是在乡村生活的村民,其整体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对文化信息的接受程度也不够强。所以,乡村文化大多直接源于实践,没有过多的艺术加工,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3)多样性:乡村文化具有较强的时间与空间特性,符合农业耕作的季节特性。不同的乡村文化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下产生,生活理念、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性,不同地区的乡村文化具有多样性。
(4)生产性:乡村文化具有所有文化的一般属性——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优化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消费性,但又具有生产性,不仅体现在促进人的脑力的开化,从而提高劳动力生产、再生产质量和精神文明水平,而且体现在与其它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直接提高物质资料生产的数量、质量和效益,或者发展形成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内容包括:“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传承传统建筑文化,使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融入乡村建设与维护。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藏工程,鼓励乡村史志修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内容包括:“加强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积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武术、戏曲、舞龙、舞狮、锣鼓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二、文化赋能乡村要素结构机理(讨论)
假说1: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联系的纽带,优秀文化既可以极大地降低社会磨擦成本和交易费用,又有利于开展协作劳动,可以产生劳动结合力或集体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优秀的乡村文化有利于增强乡村居民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减少或化解矛盾,从而促进劳动过程中的各种合作或协作。这既有利于“降低社会磨擦成本或交易费用(可参见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还可以”产生劳动结合力或集体力”。关于后者,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一章《协作》中指出:协作可以产生集体力:“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每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每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同样,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例如举起重物、转绞车、清理道路上的障碍物等)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在这里,结合劳动的效果要么是单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要么只能在长的多的时间内,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达到。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P378)。协作还提高了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P379)。“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工人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不能在一定的情况下结合工作日怎样达到生产力的这种提高:是由于提高劳动的机械力,是由于扩大这种力量在空间上的作用范围,是由于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的在空间上缩小生产场所,是由于在紧急时期短时间内动用大量劳动,是由于激发个人的竞争心和振奋他们的精力,是由于是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是由于同时进行不同的操作,是由于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而达到节约,是由于是个人劳动具有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在所有这些情形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P382)。
假说2:乡村文化是一种生产要素,一旦与其它生产要素有效结合,将会促进乡村产业创新或赋能传统产业升级,从而产生倍增效应。
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文旅产业发〔2022〕33号),综合考虑现阶段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文化资源禀赋,将主要从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等八个重点领域赋能乡村振兴:(1)创意设计赋能。提出引导创意设计企业、平台、工作室及设计师向乡村拓展业务、落地经营,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提供创意设计服务,提升乡村经济附加值,带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2)演出产业赋能。提出要依托各类演出机构,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演出项目、培养乡村演出队伍,发展提升乡村舞蹈、戏剧、曲艺、游艺、杂技等业态。(3)音乐产业赋能。提出鼓励音乐工作者和各类音乐组织参与对乡村传统音乐的创编、提升,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地区发展乐器制造、音乐培训、互动体验等复合型业态,以及音乐节音乐会、音乐园区(基地)等特色项目。(4)美术产业赋能。提出发挥美术工作者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乡村地区美术产业专业化水平,提升农民画师、雕塑师等人才的创作水平,加强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推动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5)手工艺赋能。提出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等带动农民结合实际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推动纺染织绣、金属锻造、传统建筑营造等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6)数字文化赋能。提出鼓励数字文化企业发挥优势,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作传播展现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数字文化产品,规划开发相关体验项目,带动乡村文化传播展示消费、地域品牌形象塑造、特色农产品销售。(7)其他文化产业赋能。提出鼓励各地结合文化资源禀赋,培育打造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突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文化业态。具体包括推动乡村茶、中医药、美食等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特色文化制造业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地方特色节庆会展活动,推动优秀农业文化展示区建设,运营具有乡土特色的艺术节展等。(8)文旅融合赋能。提出推动相关文化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有机结合,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在具体举措上,提出实施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培育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依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研学游、体验游,支持有条件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场所,全面推进“创意下乡”,等等。
假说3:农业文明是我国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底色,两者既有互补性又存在冲突,城市文化既能促进乡村文化现代化并有效赋能乡村振兴,又与乡村文化存在冲突并对乡村发展要素具有虹吸效应。
以乡村劳动力要素为例,乡愁具有拉力效应,但现代城市文明对乡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更具有虹吸效应,可以用“推-拉”理论来解释。19世纪末,E.G.雷文斯坦(E.G.Ravenstein)在《人口转移规律》一书中认为,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转移的主要因素,而受歧视、受压迫、沉重的负担、气候不佳、生活条件不合适也是促使人口转移的重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末,唐纳德·博格(D.J.Bogue)提出了人口转移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在他看来,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既有可能是因城镇有利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条件而造成的,也可能因农村不利的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而产生。正如18世纪英国农民被圈地运动推向城镇一样,东印度农民前往加尔各答,也主要是由于农村情况日益恶化,而不是加尔各答本身有特别丰厚的收入和就业机会。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的迅速增长,比如圣保罗和内罗毕,可能至少部分归因于城市对农民的“拉力”作用。借鉴“推—拉”理论框架,将上述影响劳动力空间转移决策的诸因素进行归纳可以发现,我国劳动力在空间上的转移主要由三大因素和四种力量决定的。三大因素即:经济因素,主要是劳动力在不同区域就业的成本—收益比较,收益主要是指在本地就业或在外地就业所得到的收入,成本包括到外地就业的距离与费用、生活成本和机会成本等;空间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流入地和流出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网络与环境、制度环境等;个人特征因素,主要是个人的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和冒险精神。上述三大因素构成四种力量,即劳动力所在地的推力和拉力,以及劳动力流入地的推力和拉力。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对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年人来说是一种拉力,而乡村要留住青壮年或吸引他们返乡创业,则需要发挥乡愁的作用,并不断改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关于文化在劳动力转移中的功能,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
三、文化有效赋能的条件、障碍及其实现机制(讨论)
文化有效赋能乡村生产要素结构现代化,就是要借助优秀乡村文化和现代文明,直接作用于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质量的提高,或直接与创造财富的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或产业转型升级,促成乡村财富创造的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实现乡村居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文旅产业发〔2022〕33号)明确将“文化引领、产业带动”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强调: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是根本,产业是载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人才、资金、项目、消费下乡,促进创意、设计、音乐、美术、动漫、科技等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增强乡村审美韵味,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然而,无论是乡村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发展,现代文明的嵌入与乡村文化的融合,还是这些文化与乡村财富创造的其它生产要素的结合,由于文化要素自身黏合其它生产要素的能力极其有限,其“有效赋能”需要借助其它条件,包括有效赋能的主体(企业、机构和人才等)、平台、项目、资金和政策等。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文旅产业发〔2022〕33号)在提出2025年发展目标时,实际上是围绕建设文化有效赋能的条件(即“有效机制”)展开的: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汇聚和培育一批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企业、机构和人才,推动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推出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假说:我国文化有效赋能乡村要素动力结构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是:文化(主要是乡村优秀文化)是内生的,但文化“有效赋能”条件的供给者大多来自乡村外部,而“有效赋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又必须是乡村(发展新动能)及其居民(丰富物质和精神生活及其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引致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乡村内外力量,尤其是文化赋能供给与需求、手段与目的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从我们对江苏句容市戴庄村和兴化东罗村文化兴村的调研情况看,上述矛盾和冲突体现的比较明显: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优秀乡村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无论是优秀乡村文化还是现代文明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着人才、项目、平台和资金的难题,依靠乡村内部无法解决问题。但是,如果依靠外部资本,又面临着准入难题,或者利润导向下的过度商业化且农民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证的问题。
面对这些障碍,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中的引导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后,在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制定出台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中,明确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作为基本原则之一,并强调指出:“政府部门要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发挥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引导扶持作用,但绝不能大包大揽。要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促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以重点产业项目为载体,促进资源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以产业“活水”变输血为造血。”
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下,消除阻碍文化有效赋能乡村要素结构现代化的各种机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根据我国国情、农情,正确界定各类资本(国有资本、外资和民间资本)有效作用的边界。这一问题在第三讲中已经涉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因为资本的逐利性而排斥一唯资本,否则“市场运作”就是一句空话。另一个是建立汇聚各方人才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要素结构现代化、赋能振兴的有效机制。在这方面,《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关键是将其落到实处。主要有:充分发挥院校和研究机构作用,包括鼓励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为乡村建设提供创意设计支持,鼓励音乐院校、美术院校等艺术类院校深入乡村参与相关领域对接帮扶工作,鼓励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研究机构在乡村设立文化和旅游类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充分调动各类文化单位和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艺、数字文化等领域人才深入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鼓励各地探索建立有效人才制度,如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探索实施“乡创特派员”“农村职业经理人”“首席运营官”等制度,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引入外部人才和资源,支持和参与在地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培育乡村本土文化人才队伍,注重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领头作用,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