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科研辅导讲座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辅导讲座

0036 国社科项目“专业设计”(3):分析框架

点击次数:

分析框架

秦兴方

20221110

在各类社科基金申报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是最早要求论证 “分析框架”或“总体框架”的。从2022年开始,国家社科基金申请书论证部分,已经将原来的“分析框架”、“总体框架”改为框架思路”。科学认识并精心设计“框架思路”,是国社科项目论证中的重中之重

关于“框架”、“分析框架”或“总体框架”,至今没有统一范式或要求,项目论证中的样式可谓五花八门!但事实上,人们对于“框架”并不陌生。有一些经验的教师脱稿讲课(照本宣科其教学水平肯定高不了)、写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框架,有一定领导艺术的干部即兴讲话有自己擅长的框架(离开稿子不会讲话其领导水平肯定高不了),有头绪的管理者也会努力创造有个性的管理框架(使唤下属经常加班加点其管理水平肯定高不了,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什么是框架 “框架范畴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戈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然后逐步被其它社会科学所接受和运用。戈夫曼认为, “框架是人们用来感知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是帮助人们解释并了解周围世界的大体方案,是将个人生活经验转变为进行认知时所依据的一套规则。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可以将科研项目申报中的 “分析框架总体框架定义为:项目核心研究内容之间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 即要求项目申报者从项目研究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对项目研究的核心研究内容及其内在逻辑进行整体性设计,揭示研究切入点问题研究的展开过程及其最终达成的目标

在科研项目申报中,“思路”即研究思路,(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一般称为“技术路线”,但两者的要求基本一致),要求申报者从项目全局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明研究起点(研究问题由来,用A表示)、研究过程(即分析问题的过程,用B表示)和研究目标(即解决问题,用C表示)。 “框架”与“思路”的关系是:一方面,框架”属于“思路”的一部分,是“思路”中“研究过程”或“分析问题过程(即B)”的具体化,可以细化为“研究切入点”(B1)——“问题研究展开”(B2)——“问题解决”(B3)。另一方面,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框架”的第三阶段“问题解决”(B3)与“思路”中的“研究目标”(C)是一致的,即B3=C。在国家社科基金申请书中,之所以将“框架”与“思路”加以合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两者存在重叠。当然,两者合并后,项目论证中必须以“思路”中A、B、C三大环节为基准,但重点要突出B环节,即“框架”的论证,尤其是B2环节的论证,不能平均用力!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框架思路”,在申请书设计时,首先要用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归纳性、整体性说明,然后再条目性地说明具体研究内容(最好归纳提炼出重点研究的几个具体问题并在这一基础上展开),而不能省略前一个步骤!

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中,申报者不能不能像“瓦匠”那样,凭经验一块一块地砌房造屋,而要像“建筑设计师”那样,首先进行整体性、系统性设计。事实上,在技术层面,无论是科研项目的申报,还是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乃至职业发展前景,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能否创建有特色且有效的“框架”决定的!有了这个“框架”,凡事大多事半功倍;否则,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