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0172我的教学(16)跟我精读《资本论》(3):商品的解剖

点击次数: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讲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重点解剖作为资本主义财富中占统治地位的财富——“庞大的商品堆积”中的单位商品或元素细胞:马克思说这一章是《资本论》中最难读的,但一旦你掌握他解剖商品的“手法”,所得到的不只是理论上的感悟,也不只是方法论乃至艺术上的鉴赏,更是找到了通往”光辉顶点”的捷径!

 

商品的解剖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

秦兴方

20230321

一、概述

1.总框架:简要介绍《资本论》三卷理论体系、《资本论》第一卷分析框架(我的教师个人主页“教学研究”-“教学资源”0018;劳动价值论(货币理论与价值规律理论)——劳动力商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内容体系简介。

2.本章内容:本章的理论体系(略)及主要内容——商品及其内在结构的解剖。

3.解读方式:为了更好地“解剖”,便于读者们更好地读懂最难阅读的第一章,在尊重原著内容、分析逻辑(次序)的前提下,特在马克思设置的每一节下编制“目”并标注相关内容的分析逻辑。

二、原著解读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1)综合——商品及其《资本论》中的地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P47)。

说明了研究的起点及其原因。为什么要从分析商品为开始?一是从现实角度看,商品是资本主义下财富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关系,就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下财富是如何越来越向资本家集中而无产阶级则越来越贫困化的(分析结论),而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只有搞清楚了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才能最终弄清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的规律。二是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从分析的起点——商品,到最终结论——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由五大范畴——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支撑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商品是其它四大范畴的基石——货币是用作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资本是带来增值的货币或能够增值的特殊商品、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但在形式上表现为资本增值的部分、资本积累则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只有厘清了商品及其内在关系,才有可能深刻揭示在商品基础上产生或派生的其它相关范畴及其经济关系。三是马克思独创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恩格斯说在马克思以前人们从未应用过),即由抽象到具体、一般到特殊分析(叙述)方法的具体应用。

 

 ——(2)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是商品的有用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但“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为有用物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P48)。“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P49)。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作为财富的内容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存在的,不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3)分析-商品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1夸特小麦同X量其它商品交换)(P49)。“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P49-50),例如1夸特小麦=A英担铁,这说明在两种商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使得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那么,这第三种东西是什么呢?“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P50)。“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的原子”(P50)。“如果把商品体内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P50-51),即要将其使用价值抽去,将劳动的各种形式抽去,这样“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部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也就是说,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耗费了人类的脑力和体力,“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P51)。

   马克思在这里从具体到抽象,从商品的第一个因素——使用价值开始,借助交换或交换价值这一中介,层层剥离,导出了商品的第二个因素——价值,抽象出了价值范畴。

 

——(4)分析——商品的价值:“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用“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P51)。是否意味着“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不是的,因为计量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只有社会必要劳动量,或者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P52)“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P52-53)。“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后者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从而会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表现为“劳动生产力提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P53)。“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P53-54)。

重点分析了商品价值量及其决定,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分析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5)综合——商品(与产品、物品):“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但“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P54)。

   在分析商品使用价值、价值二因素的基础上,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商品与劳动产品、物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1)综合——商品二因素-劳动-劳动二重性:商品是一种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表现形式为交换价值)的东西,商品是由劳动生产的,其中生产使用的劳动具有各种具体特征,而表现为价值的劳动则没有这些特征,是一种没有质的差异、一般的人类劳动。“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此,在这里要较详细地加以说明”(P54-55)。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如果说商品二因素理论是马克思在吸收亚当.斯密理论中科学的成份基础上归纳而成的,那么劳动二重性学说则具有独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古典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区别;二是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劳动二重性学院具有枢纽地位,需要重点说明。

 

——(2)分析——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具体劳动:例如,1件上衣(价值2W)和10码麻布(价值1W),都是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使用价值,要生产它们,“需要进行特定的生产活动”,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由自己的产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劳动。从这个观点来看,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性来考察的”。但是,上衣、麻布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决定它们存在的劳动——缝和织也是不同质的。同质的使用价值不会交换,只有“不同质的有用劳动的产品”,“才能作为商品来互相对立”并产生交换。这些“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但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因为,古时就存在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是商品;每个企业内部有分工,但不是由工人交换他们个人的产品引起的。“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P55)。“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的社会里,也就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作为独立生产者的私事而各自独立进行的各种有用劳动的这种质的区别,发展成一个多支的体系,发展成社会分工。”(P56)当然,生产使用价值或者商品体,必须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P56-57)。

    主要包括三层内容:一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具有各种不同的特殊形式,是不同质的,即具体劳动。二是具体劳动与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即各种使用价值总和表现为各种有用劳动或者各种具体劳动的总和,表现了社会分工;这种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但不是相反;只有独立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并有可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社会分工(与古代或企业内部的分工不同),是作为独立生产者私事、存在质的区别的各种有用劳动构成的体系。三是揭示了财富创造的原始要素组合,即具体劳动并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创造财富需要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相结合,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3)分析——形成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1件上衣=20码麻布,从使用价值角度看,这个等式是不可思议,只有从价值的角度这一等式才能成立,即1件上衣的价值量=20码麻布的价值量。从劳动的角度看,这里需要“把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劳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的耗费”,“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耗费”,“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P57),“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有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其凝结为价值。这种简单劳动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一定的社会里面是一定的,而“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这种倍数“是在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决定的”,而非人为计算的。因此,“作为使用价值的上衣和麻布是有一定目的的生产活动同布和纱的结合,而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过是同种劳动的凝结”(P58)。“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饮食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饮食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进一步质的人类劳动。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P59)。进一步,如果考虑劳动的生产力因素,就会出现以下情况:如果生产一件上衣的有用劳动的生产力不变,“上衣的价值量同上衣自身的数量一起增加”;如果劳动的生产力降低或提高了,例如,“假定生产一件上衣的必要劳动增加一倍或减少一半。在前一种场合,一件上衣就具有以前两件上衣的价值,在后一种场合,两件上衣就只有以前一件上衣的价值”,虽然两种场合下的上衣的效用和劳动的质和从前一样,但生产(每单位)上衣所耗费的劳动量有了变化,“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这种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P59)。一句话,“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使用价值的变化会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P59)

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各种形式后的一般的、纯粹的、无质的差别的、简单的人类劳动——脑力和体力的凝结,即抽象劳动;二是揭示了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倍加的原理,其中简单劳动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性概念,但在一定时间内又是相对一定的;三是揭示了有用劳动的生产力与使用价值量、价值量(包括总量和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

 

——(4)综合——总结归纳:“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其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P60)。

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理学意义上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也就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另一方面是根据一定目的带有各种具体形式,也就是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1)总论:商品首先是以使用价值或商品体形式出现的,这是商品的自然形式,但既然是商品,它就必然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具有二重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与商品体作为使用物品的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性相反,“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性中边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这种“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事实上我们“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开交换关系出发,才摸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P61)。为此,我们必须回到价值的这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揭示与五光十色的自然形式形成鲜明对照的、共同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指明这种货币形式的起源,就是说,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这样,货币的谜就会随着消失”(P62)。

如果说前两节主要分析的是价值质的规定性和价值量,那么,这一节主要从抽象回到具体,分析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价值形式的分析,从方法论角度看,马克思坚持了历史逻辑(产生的先后次序)与理论逻辑(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统一;从内容看,首先阐述了商品价值形式的一般特征,告诫人们揭示价值对象性必须从社会关系-商品交换中寻找;其次说明了揭示价值形式的目的,即通过分析价值形式如何从最初的最不显眼的样子发展到炫目的、使人盲目崇拜的货币形式的,从而揭开货币拜物教的神秘面纱!

 

——(2)“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最简单的价值关系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种不同品种的商品(不管是哪一种商品都一样)的价值关系”,“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P62)。分析例证为“20码麻布(X量的A商品)=1件上衣(Y量的B商品),或者20码麻布值1件上衣”。

①“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20码麻布=1件上衣,前一个“起主动作用”,而后一个“起被动作用”,“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后一个商品起等价物的作用”或“处于等价形式”(P62)。两种形式“是同一价值的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因素,同时又……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端即两极”(P62-63)。在这里,麻布的价值只能通过上衣(或与麻布相对立的其它商品)相对地表现出来,“同一种商品在同一价值表现中,不能同时具有两种形式”,一种商品究竟是相对价值形式还是等价形式,“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P63)。

②相对价值形式。-一方面,关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众所周知,如果从使用价值看,“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个等式是不可理喻的,“不同物的量只有化为同一单位后,才给在量上互相比较”(P63),而上述等式之所以能够成立,其包含这样的意思:“麻布和上衣作为价值量是同一单位的表现,是同一性质的物”。“但是,这两个被看作质上等同的商品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麻布的价值得到表现。是怎样表现的呢:是通过同上衣的关系,把上衣当做它的‘等价物’,或与它‘能交换的东西’”(P64)。也就是,“一个商品的价值性质通过该商品与另一个商品的关系而显露出来”。“例如当上衣作为价值物被看做与麻衣相等时,前者包含的劳动就被看做与后者包含的劳动相等”,这里面的劳动已经是将“不同种劳动化为它们的共同东西,化为一般人类劳动 ”(P65)。“通过价值关系,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的价值形式,或者商品B的物体成了反映商品A的价值的镜子。商品A同作为价值体,作为人类劳动的化身的商品B发生关系,就使B的使用价值成为表现A自已的价值的材料。在商品B的使用价值上这样表现出来的商品A的价值,具有相对价值形式”(P67)。另一方面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价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现价值一般,而且要表现一定的价值,即价值量”(P68)。通过对等式两端商品价值的四种变化情况的分析,得出结论;“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使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P69-70)

③等价形式-当一种商品A(麻布)的价值通过不同种的商品B(上衣)的使用价值表现时,“商品B取得一种独特的价值形式,即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P70),至于20码麻布到底值多少上衣,1件还是2件,“这个比例就取决于上衣的价值量”,即“取决于生产它的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和它的价值形式无关”,但一旦上衣取得等价物的地位,“上衣的价值量不如说只是充当某物的一定的量”,也就是用一定量的上衣表现麻布的一定的价值量,这就是等价形式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自然形式成为价值形式”(P71)。当然,这种关系只有在商品B与不同种的商品A发生价值关系时才能实现。在这里,“上衣似乎天然具有等价形式,天然具有能与其他商品直接交换的属性,……。从这里就产生了等价形式的谜的性质”(P73),即拜物教,但这一性质只有在等价形式发展到货币这一完成形态时,才被肤浅的资产阶级政治学家们注意。等价形式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P74),如这里的上衣,“充当等价物的商品的物体总是当做抽象人类劳动的化身,同时又总是某种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产品”(P73),上衣以自身的使用价值表现麻布价值时,其具体劳动就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等价形式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即上衣的劳动,尽管与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一样是私人劳动,但当上衣取得等价形式后,就被社会当做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直接社会形式上的劳动”,“表现在一种能与别种商品直接交换的产品上”(P74)。最后,马克思分析了亚里士多德的“5张床=1间屋”的简单价值形式公式,肯定了其提出的床和屋之间必须有“等同性”的东西,即“没有等同性,就不能交换,没有可通约性,就不能等同”(P74)的说法,但也指出,他没有能够作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因为,他自己告诉了我们“是什么东西阻碍他作进一步的分析,这就是缺乏价值概念”,他没有能从价值形式本身看出——在商品价值形式中,一切劳动都表现为等同的人类劳动,因而是同等意义的劳动。为什么未能“看出”?因为,他所处的希腊社会“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而“价值表现的奥秘,……,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而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才有可能。在那里,商品形式成为劳动产品的一般形式,从而人们彼此作为商品占有者的关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很显然,亚里士多德受到了“他所处的社会的历史限制,使他不能发现这种等同关系‘实际上’是什么”(P75)。

④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一个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包含在它与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中。……换句话说,一个商品的价值量是通过它表现为交换价值而得到独立的表现的”(P75-76),“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价值表现由商品价值的本性产生,而不是相反,价值和价值量由它们的作为交换价值的表现方式产生”(P76)。在商品A与商品B的关系中,“商品A的自然形式只是充当使用价值的形态,而商品B的自然形式只是充当价值形式或价值形态。这样,潜藏在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对立,就通过外部对立,即通过两个商品的关系表现出来了,……。所以,一个商品的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商品形式的发展也是同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致的”,“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是一种胚胎形式,它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才成熟为价格形式”(P77)。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既是价值形式发展史的历史起点(物物交换),也是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从抽象到具体),价值形式所包括的基本关系都隐藏在其中,所以,马克思花了很大的笔墨分析了这个“起点”所包括的经济关系。在叙述方法论上遵循“合-分-合”的逻辑,首先综合分析价值表现两端的商品A和商品B的地位和性质,即A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而B处于等价形式;其次,分别对相对价值形式的质的规定性和量规定性,以及等价形式的三大特征进行了研究,揭示商品体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说明“等价形式的谜的性质”或拜物教产生的起源;最后,又对简单价值形式的分析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这一形式是“不充分的”,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铺垫。

 

——(3)“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基本形式:Z量商品A(如麻布)=U量商品B(如上衣),或=发V量商品C(如茶叶),或=W量商品D(如咖啡),或=其它。

①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在这里,“一个商品例如麻布的价值表现在商品世界的其他无数的元素上,每一个其他的商品体都成为反映麻布价值的镜子”(P78),“现在麻布通过自己的价值形式,不再是只同另一种个别商品发生社会关系,而是同整个商品世界发生关系”,由此表明,“商品价值是同它借以表现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没有关系的”,“两种单个商品占有者之间的偶然关系消失了”(P79)。

②特殊等价形式-现在不仅上衣,而且有很多商品“都在麻布的价值表现中充当等价物,因而充当价值体。每一种这样的商品的一定的自然形式,现在都成为一个特殊等价形式,与其他许多特殊等价形式并列同样,种种不同的商品体中所包含的多种多样的一定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现在只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同样多种的特殊的实现形式或表现形式”(P79-80)。

③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从相对价值形式端看,“第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他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第二,这条锁链形成一幅由互不关联的、而且种类不同的价值表现拼成的五光十色的镶嵌画。最后,……,如果每种商品的相对价值都表现在这个扩大的形式中,那么,每一个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都是一个不同于任何别的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的无穷无尽的价值表现系列”。扩大价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缺点反映在与它相适应的等价形式中,“每一种商品的自然形式,在这里都是一个特殊等价形式与无数别的特殊等价形式并列,所以只存在着有局限性的等价形式,其中每一个都相互排斥另一个”(P80)。这种缺乏统一的、不充分的表现形式,既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但又限制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扩大,只能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

    与简单的价值形式相比较,扩大的价值形式是商品经济发展中商品价值形式的“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是充当等价物范围的扩大,即一种商品麻布的价值可以有无数种商品来表现,而不是偶然的一种商品,而是有无数种商品可以充当特殊等价物。如果说,第一种价值形式是偶然的,而现在性则大大降低。这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同时也存在着种种缺陷,因此,只是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4)“C.一般价值形式”:基本形式: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或1夸特小麦,或X量A商品=20码麻布。

①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现在的商品价值表现“1.是简单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2.是统一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同一的商品上。它们的价值形式是简单和和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在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上,“二者都只是使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种与它自身的使用价值或商品体不同的东西”(P81)。但是,“新获得一形式使商品世界的价值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同一种商品上,例如表现在麻布上,因而使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它们与麻布等同而表现出来”。前两种形式下,“使自己取得一个价值形式可以说是个别商品的私事”(P82),而“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只是商品世界共同活动的结果”(P82-83),“是社会公认的形式”。麻布“获得了一般等价物的性质。麻布自身的自然形式是这个世界的共同的价值形态”,“能够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它的物体形式是当做一切人类劳动的可以看得见的化身,一般的社会的蛹化”,同时,生产麻布的织这一私人劳动,成为“被抽去了实在劳动的一切具体形式和有用属性的劳动”,“化为它们共有的人类劳动的性质,化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P83)。

②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但必须指出,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一种特殊的商品获得一般等价形式,因为其他一切商品使它成为它们统一的、一般的价值形式的材料。”“价值形式本身发展到什么程度,它们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P84)。一种商品如这里的麻布处于等价形式,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其他一切商品都不是处于这种形式,“相反地,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则不能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例如,麻布不能既充当等价形式又充当相对价值形式,这种同义反复没有意义(P85)。

③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一旦有一种商品被其他一切商品当作等价物,那么“等价形式同这种独特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独特商品成了货币商品,或者执行货币职能。”这种充当特殊等价物的商品具有特有社会职能和社会独占权,“有一种特定的商品在历史过程中夺得了这种特权地位,这就是金”(P86)。

第三种价值形式与第二种价值形式相比较,是质的飞跃,即形成了简单的、共同的、统一的、社会公认的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即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可以用来衡量或表现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又促进了价值形式两端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和价值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最终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商品,取得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特权——以自己的独特的自然形式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使其他一切商品可以与其相交换!

 

——(5)“D.货币形式”:基本形式——N种X量的商品=2盎司黄金。“在第一种形式过渡到第二种形式,第二种形式过渡到第三种形式的时候,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第四种形式与第三种形式的唯一区别,只是金现在代替麻布取得了一般等价形式。”这里“唯一的进步在于:能够直接地一般地交换的形式,即一般等价形式,现在由于社会的习惯最终地同商品金的独特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了。”“只是从它已经成为货币商品的时候起,第四种形式才同第三种形式区别开来,或者说,一般等价物才转化为货币形式”(P87)。

    第四种形式与第三种价值形式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式上的区别,这种区别只有在金成为货币商品或转化为货币形式时才体现出来。

 

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总论:商品本来是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或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来看,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但这种使用价值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转化为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不仅用脚站在地上”,而且对其它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这种神秘性质源自何处?“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自于价值规定的内容”(P88),“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生产者的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进一步分析,“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到有超感觉的物和社会的物”(P89)。人们似乎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了,“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P90)

马克思首先从总体上说明了普通、平凡的商品背后神秘之处主要源于劳动产品采取了商品的形式,具体说包括:一是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二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三是生产者的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由此,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下文的分述提供铺垫。

 

——分论(对应“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持有的社会性质”(P90)。

①“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物品成为商品,独立的私人劳动(其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的社会性质、或者说“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劳动产品只是在它们的交换中,才取得一种社会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对象性是与它们的感觉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对象性相分离的。”这里,“劳动产品分裂为有用物和价值物,……有用物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物的价值性质还在物本身的生产中就被注意到了。从那时起,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性质。”(P90)这种二重性质只是反映在从实际交易,产品交换中表现出来的那些形式中,也就是“把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有用性,反映在劳动产品必须有用,而且是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中;把不同种劳动的相等这种社会性质,反映在这些物质上不同的物即劳动产品具有共同的价值性质的形式中。”由此,人们将其劳动产品当作价值发生关系,不是因为“这些物只是同种的人类劳动的物质外壳”,而是将“他们的各种产品作为价值彼此相等”,也就是使“他们的各种劳动作为人类劳动而彼此相等”(P91)。

②“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商品交换者很关心自己的产品能够换取多少别人的产品或者交换比例,这个比例上“好像是由劳动产品的本性产生的。……。实际上,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只是通过劳动产品表现为价值量才确定下来。”“价值量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而不断地变动着。……。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要有充分发达的商品生产,才能从经验本身得出科学的认识,理解到彼此独立进行的,但作为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部分而互相全面依赖的私人劳动,不断地化为它们的社会的比例尺度,这是因为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比例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P92),“因此,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这个秘密的发现,消除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纯粹是偶然决定的假象,但是决没有消除价值量的决定所采取的物的形式”(P92-93)。

③“生产者的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对于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或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即“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结果开始的”,例如,“只有商品价格的分析才导致价值量的决定,只有商品共同的货币表现才导致商品的价值性质的规定”。但是,这个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代替了物背后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私人劳动同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然后,“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即消失了(P93)。例如;

——例1.鲁滨逊的明朗的孤岛:为满足生活需要从事各种有用劳动,尽管劳动形式有差别,但只需要他精确地分配自己从事不同劳动形式的时间。“在他的全部活动中,这种或那种职能所占比重的大小,取决于他所取得预期效果所要克服的困难的大小。……。他的账本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使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需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鲁滨逊和构成他自己创造的财富的物之间的全部关系在这里是如此简单明了,……用不着费什么脑筋也能了解。但是,价值的一切本质上的规定都包含在这里了”(P94)。

——例2.中世纪的欧洲:不再是孤独的鲁滨逊,而有农奴和领主、陪君和诸侯、俗人和牧师,社会关系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特征。在这里,“劳动和产品也就用不着采取与它们的实际存在不同的虚幻形式。它们作为劳役和实物贡赋而进入社会机构之中。在这里,劳动的自然形式,劳动的特殊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而不是像在商品生产基础上那样,劳动的一般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而没有披上物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P95)。

——例3.农村家长制生产:农民家庭为了自身需要而生产各种物品,这些物品“是它的家庭劳动的不同的产品,但它们不是互相作为商品发生关系。生产这些产品的种种不同的劳动,……,在其自然形式上就是社会职能,……。用时间来计量的个人劳动力的耗费,在这里本来就表现为劳动本身的社会规定,因为个人劳动力本来就只是作为家庭共同劳动力的器官而发挥作用的”(P96)。

——例4.未来社会或自由人联合体:在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的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一个社会产品。这个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有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比较,“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它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外一个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劳动中个人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产品的个人可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P96)在这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P96-97)。

对于商品“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即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原因——劳动产品采取了商品形式,从而生产商品的劳动所持有的社会性质,从三个方面展开进行分析。其中,第二个方面的分析还揭示了商品经济或价值规律(价值量决定)的一般理论,第三个方面的分析还揭示了具有“假说”性质的未来社会按劳分配理论、有计划按比例生产规律理论等。

 

——结论:“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做商品,从而当做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做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在古代,也存在着人作为商品生产者的现象,但在社会有机体中只是处于从属地位,“这些古老的社会生产有机体比资产阶级的社会生产者有机体简单明了得多,但他们或者以个人尚未成熟、尚未脱掉同其他人的自然血缘联系的脐带为基础,或者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为基础。他们存在的条件是:劳动生产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人们在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即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很狭隘的。”如何才能真正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明白,摆脱商品拜物教?“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及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他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P97)。然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以至于陷入商品拜物教的种种迷惑而难以自拔,闹出“一个人长得漂亮是环境造成的,会写字念书才是天生的本领”的笑话(P102)。

        总结归纳,说明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特有的现象。尽管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也有商品生产,但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而在未来的自由联合体社会中,社会生产有意识有计划,也不会存在商品拜物教。当然,马克思指出:这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作支撑,而创造这些条件又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过程!

 

三、主要启示

    1.方法论启示

(1)商品解剖:重视宏观思维、系统思维、整体思维的微观基础。

(2)商品解剖:《资本论》总体“抽象-具体”方法与商品解剖上“具体-抽象”结合。

(3)价值形式: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

(4)综合与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

2.理论启示

(1)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内容(商品体内在矛盾)及其在《资本论》中的贯穿。

(2)价值规律(价值量决定):共同规律与特殊规律,价值规律作用特点及其条件

(3)马克思货币起源及其本质理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及其神秘化、虚拟化过程。

(4)商品(货币)拜物教理论:实质、神秘化及其消除的条件。

(5)马克思对未来设想及其科学态度:按劳分配假说、自由人联合体构想及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