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0173我的教学(17)跟我精读《资本论》(4):货币之谜?
点击次数:
引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讲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章《交换过程》。
货币之谜?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章《交换过程》
秦兴方
20230324
一、概述
1.总框架:商品交换过程,在《资本论》第一篇中具有特殊的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历史逻辑看,商品、价值、价值形式、货币等范畴的产生,商品体的内在矛盾和商品(货币)拜物教,以及商品经济及其高级发展形式——市场经济,都是建立在商品交换过程基础上的,没有商品交换过程就不存在上述范畴、理论、经济形态及其关系。在理论逻辑上,在第一章(商品)和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之间,第二章专门分析交换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实质上也就是分析商品是如何转化为货币的。
2.本章内容:本章以交换过程为重点,考察商品如何转化为货币:交换过程中商品所有者关系、内在矛盾及其解决——货币的产生,以及货币商品的特征、“错觉”并揭开货币拜物教的面纱。既是对第一章有关交换关系的补充和深化,是对第一章揭示的货币理论(来源及其本质)基础上对货币关系的进一步拓展,又为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分析货币职能、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尽管本章的标题为“交换过程”,但在内容上则是“商品转化为货币”(P106),核心是揭示货币之谜——交换过程中是货币的产生如何使商品内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分析有关货币的种种错觉;揭开货币拜物教的面纱。
3.解读方式:原著中本章没有分节、目,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按照原著内容及其逻辑,我加注了相关标题。
二、原著解读
1.静态分析:交换过程中的商品所有者关系及其矛盾
(1)物的交换背后所隐藏的商品所有者关系——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占有者。……为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有自己的意志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可见,他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P103)。在这里,“人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的代表即商品占有者而存在”(P103-104),“人们扮演的经济角色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人们是作为这种关系的承担者而彼此对立着的”(P104)。
交换过程看起来是物物之间的交换关系,但实质上是人与人,人扮演的是经济关系人格化的角色。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所有者之间的权利交换关系,真正意义的商品交换必须以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为前提条件。
(2)从生产关系看交换过程中的矛盾——从物与物的关系,还是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交换过程中,结果是大不相同的,也即存在“商品占有者与商品不同的地方”。如果单纯从商品角度看,似乎交换过程没有什么矛盾,因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和昔克尼派,它随时准备不仅用自己的灵魂而且用自己的肉体去换取任何别的商品”。但是如果从商品占有者角度看,交换过程中的矛盾就产生了:①商品使用价值角度所包含的交换矛盾,即“一切商品对他们的占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他们的非占有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以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P104)②商品价值实现角度所包含的交换矛盾,即“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因为耗费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数。但是,这种劳动对别人是否有用,它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证明”。③商品交换作为个人过程和一般社会过程之间的矛盾,即商品交换既是个人过程(让渡自己的产品换取另一个能够满足他需要的使用价值),又是一个一般社会过程(他想把其商品价值来实现,需要借助他中意的另一个具有同等价值的商品),但是,“同一过程不可能同时对于一切商品占有者只是个人的过程,同时又只是一般社会的过程。”④商品作为特殊等价物和一般等价物的矛盾,即“对每一个商品占有者来说,每个别的商品都是它的商品的特殊等价物,因而它的商品是其他一些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但因为一切商品占有者都这样做,所以没有一个商品是一般等价物,因而商品也就不具有使他们作为价值彼此等同,作为价值量互相比较的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因此它们并不是作为商品,而只是作为产品和使用价值彼此对立的”(P105)。
商品交换过程中矛盾的产生——如果单纯从商品(物的角度)看没有什么矛盾,但从商品占有者(人的角度)看矛盾或问题就产生了:商品交换双方在商品使用价值(一方是目的而另一方是手段)、 价值实现(作为价值实现前必须证明自己有使用价值,必须证明对别人有用,而这种证明是通过商品交换检证的)、交换关系性质(个人过程与一般社会过程)、占有的商品的等价物性质(特殊等价物与一般等价物)等领域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由此会导致他们行为的不一致。
(3)交换过程中矛盾的解决——货币:矛盾如何化解?“商品本性的规律,通过商品占有者的天然本能表现出来。他们只有使他们的商品同任何另一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相对立,才能使他们的商品作为价值,从而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而“只有社会的行动才能使一个特定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因此其他一些商品的社会的行动,是一个特定的商品分离出来,通过这个商品来全面表现他们的价值“(P105)。于是,“这个商品的自然形式就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由于这个社会过程,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独特的社会职能。这个商品就成为货币”(P105-106)。
商品交换过程中矛盾的解决——一个特定的商品从所有商品中分离出来并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这个商品的自然形式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成为货币。
2.动态分析: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不断发展中产生的
(1)总体——货币是在交换过程不断演进、发展的产物:“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交换的扩大和加深的历史过程,使商品本性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发展起来。为了交易,需要这一对立在外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商品价值有一个独立的形式,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可见,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P106)。
总体上说明,货币是交换过程不断发展的产物:在商品交换中,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交换的扩大和加深,使商品逐步(“同一程度”)分为商品和货币二重化形式,最终(一种特定的)商品转化为(固定的)货币(金银)。
(2)分析——商品交换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解决(货币产生):
①从产品交换到商品交换的过程——人类社会最初出现的交换是直接的产品交换而不是商品交换,这种“直接的产品交换一方面具有简单价值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还不具有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前者是一种商品交换,而直接的产品交换中在交换成功前都不是商品,只是“作为超过它的占有者的直接需要的使用价值量而存在”(P106)。“为使这种让渡成为相互让渡,人们只须默默地彼此当做那些可以让渡的物的私有者,从而彼此当作独立的人相对立就行了。然而这种彼此当作外人看待的关系在原始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但是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生活中也成为商品。他们交换的量的比例起初完全是偶然的。他们能够交换,是由于他们的占有者彼此愿意把他们让步出去的意志行为。同时,对别人的使用物品的需要渐渐固定下来,交换的不断重复使交换成为有规则的社会过程。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至少有一部分劳动产品必定是有意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从那时起,一方面,物满足直接需要的效用和物用于交换的效用的分离固定下来了,他们的使用价值同他们的交换价值分离开来了。另一方面,他们互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是由他们的生产本身决定的,习惯把他们作为价值量固定下来”(P107)。
②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及其货币的产生——直接产品交换中的每个商品对它的占有者是交换手段,对非占有者来说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等价物,但“交换物还没有取得同它本身的使用价值或交换者的个人需要相独立的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数量、种类等),“这种形式就越来越成为必要的了。”于是,“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由于两种不同种、分别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商品如果不与同一个第三者商品相交换并作为价值和它比较,相关交易不会发生。这时的“第三个商品由于成为其他不同商品的等价物,就直接取得一般的或社会的等价形式,虽然是在狭小的范围内”(P107)。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这种形式就只是固定在某些特殊种类的商品上,或者说结晶为货币形式。”至于究竟固定在何种商品上,“最初是偶然的”,但“有两种情况起决定性作用”,即“货币形式或者固定的最重要的外来交换物品上,……;或者固定在本地可以让渡的财产的主要部分如牲畜这种使用物品上。游牧民族最先发展了货币形式,……”。
③货币固定在金银上是商品交换突破地方限制的结果——“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从而商品价值日益发展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货币形式也就日益转到那些天然适于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身上,即转到贵金属身上”(P108)。
对总论部分内容按照人类社会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进程展开分析:人类社会最初出现的是直接的产品交换,这种交换具有简单价值形式的某些特征但不是真正意义的商品交换;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是在原始共同体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由此,共同体中生产的产品中直接满足自己需要的部分和用于交换的部分逐步分离并固定下来,他们的使用价值同他们的交换价值分离开来,同时,他们互相交换的量的比例(由他们的生产本身决定,即作为价值量)也固定下来,但无论如何,与直接产品交换一样,这时交换物还没有取得同它本身的使用价值或交换者的个人需要相独立的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扩大,“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在两种商品交换外产生了第三个商品,成为其他不同商品的等价物,直接取得了一般的或社会的等价形式,这种形式后来逐步固定在某些特殊种类的商品上或结晶为货币形式;早期这种货币形式牲畜这种使用物品上,随着商品交换突破地方限制,货币固定在金银上。
3.货币商品的特征、货币错觉与货币拜物教
(1)货币商品的特征:①自然特征——“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已为金银的自然属性适合于担任货币的职能而得到证明”(P108)。金银之所以“取得社会表现的材料”,是因为它符合“分成的每一份都是均质的”,“价值量的差别纯粹是量的差别”,可以“随意分割”等,而金银天然具有这些属性。②货币商品使用价值二重化——“作为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如金可以镶牙,……又取得一种由它的独特的社会职能产生的形式上的使用价值。”③货币商品作为一般商品与特殊商品的关系——“因为其他一切商品只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而货币是它们的一般等价物,所以它们是作为特殊商品来同作为一般商品的货币发生关系”(注:货币商品作为“一般商品”又是“特殊的”,但这里的“特殊”是指货币商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而其他特殊商品则不具有这个功能,后者的“特殊”是不同商品所具有的不同有用性)(P109)。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主要是由金银均质、可携带、可随意分割等自然属性决定,但金银成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开生并不是货币;金银成为货币后,其使用价值二重化了,与众多的、使用价值各不相同的特殊商品区别开来,成为一般商品。
(2)各种货币错觉:①“货币是商品”,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从货币的完成形态出发从后往前分析商品”所发现的、似是而非的观点。马克思强调: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货币形式只是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固定在一种商品上面的反映”、是作为“特殊商品”表现形式的“一般商品”(P109)。②“金银的价值上想象的”,是又一种误解!其实,“交换过程使之转化为货币的那个商品,交换过程给予它的,不是它的价值,而是它的独特的价值形式。”③“货币是一种单纯符号”也是一种误解,这主要是“由于货币在某些职能上可以用它本身的单纯的符号来代替”引起的。但是,在这一误解里面饮食了一种预感:“物的货币形式是物本身以外的东西,它只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的关系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商品都是一个符号,因为它作为价值只是耗费在它上面的人类劳动的物质外壳。”(P110)。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金作为货币,“它本身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并且是通过任何另一种凝结着同样多劳动时间的商品的量表现出来。……还在17世纪最后几十年,人们已经知道货币是商品,这在货币分析上是跨出很大一步的开端,但终究只是开端而已。困难不在于了解货币是商品,而在于了解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P111-112)。
金银成为货币后,产生了“货币是商品”、“金银的价值上想象的”、“货币是一种单纯符号”等种种错觉或误解,尽管其中也有一些合理的成份,但总体来看,都是不了解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的结果,是不了解货币商品本质的结果。
(3)货币拜物教:在“最简单的价值表现中,就已经存在一种假象,似乎表现另一物的价值量的物,不通过这种关系就具有自己的等价形式,似乎这种形式是天然的社会属性,当一般等价形式同另一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即结晶为货币形式的时候,这种假象就完全形成了”,即“一种商品成为货币,似乎不是因为其他商品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相反,似乎因为这种商品是货币,其他商品才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在这里“中介运动在它本身的结果中消失了,而且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商品没有出什么力,就发现一个在他们之外,与他们并存的商品体是他们自身的现成的价值形态。这些物,即金和银,一从地底下出来,就是一切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P112)。“货币的魔术就是由此而来的。人们在自己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单纯原子般的关系,从而,人们自己的生产关系的不是他们控制和不以他们有意识的个人活动为转移的物的形式,首先就是通过他们的劳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这一点表现出来。因此,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更明显,耀眼了”(P113)。
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产生从而某种商品取得等价形式,到一般等价形式固定在金银上,人们对货币的幻觉就不断加重,金和银似乎天生就具有一种魔力,成为一切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这种神秘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劳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造成的!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即“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但前者比后者更明显、更耀眼!
三、主要启示
1.方法论启示
(1)从第一篇整体看,是从抽象到具体、理论逻辑为主体到历史(实践)逻辑为主体叙述方法,而本章作为过渡章节,所坚持的抽象、理论逻辑(静态分析部分)与具体、历史(实践)逻辑(静态分析)结合的方法,具有借鉴性。
(2)第一卷是由五大范畴(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构建的分析框架,商品是如何转化为货币的?马克思说:“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交换过程即是商品矛盾的展开又是它的解决),这既是理论阐释,又具有方法论意义。
2.理论启示
(1)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理论及其启示:商品交换双方价值取向矛盾及其行动逻辑。
(2)商品转化为货币规律理论及其启示: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3)货币错觉与货币拜物教及其启示:拜金主义产生根源、危害及其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