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0175我的教学(18)跟我精读《资本论》(5):货币何能?
点击次数:
引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讲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主要分析货币的职能,包括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和三个派生职能(货币贮藏、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告诉我们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下货币并不万能但没有货币却万万不能的道理。
货币何能?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秦兴方
20230331
一、概述
1.总框架:如果说第一章揭示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第二章揭开了货币错觉和货币拜物教的面纱,由本章从抽象到具体,分析货币的职能,包括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以及三个派生职能——货币贮藏、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三节,其中,前两节主要分析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第三节分析在货币的基本职能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三个职能,即货币贮藏、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一般也称为“货币职能”。
二、原著解读
“为了简单起见,我在本书各处都假定金是货币商品”(P114)
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步骤。这里的假设主要是为了避免纸币有可能引致的通胀因素影响。因此,《资本论》中除特殊说明的以外,金是货币商品的化身。
1.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及其规定性:“金的第一个职能是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这样,金执行一般的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且首先由于这个职能,金这个特殊的等价商品才成为货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及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P114)。
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个、最基本的职能,即表现或衡量商品世界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也正是由于这一职能,金才成为货币。所以,不能倒过来说:由于有了货币才有商品通约或商品交换。事实上是,商品本身具有价值,是对象化的人类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逐步用一种独特的商品——货币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因此,货币是这些商品内在价值尺度或劳动时间的表现形式。
(2)价格、价格标准及其价格变动规律
①价格及其规定性——“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是商品的货币形式和它的价格”,即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例如,“现在,要用社会公认的形式表现铁的价值,只要有1吨铁=2盎司金就够了。……现在商品的一般相对价值形式又具有商品最初的即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的样子。另一方面,扩大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无限的系列,成为货币商品所特有的相对价值形式。而这个系列现在已经在商品价格中社会地提供了。……然而货币并没有价格。”“商品的价格和货币形式,……只是观念的或想象的形式。”(P115)“因此,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尽管只是想象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但是价格完全取决于它实在的货币材料”。例如,1吨铁的价值,根据充当价值尺度的材料是金,还是银或其他材料,具有完全不同的价格表现。“如果两种不同的商品,例如金和银,同时充当价值尺度,一切商品就会有两种不同的价格表现,即金的价格和银的价格”,如果金和银的价值不变,则两种价格可以安然并存,但若金与银的价值发生变动,就会扰乱两种价格。这也证明:“价值尺度的二重化是同价值尺度的职能矛盾的”(P116)。
②价格标准及其与价值尺度的异同——当金成为货币商品,五花八门的商品都转化为一定的金量,“这样在技术上就有必要把某一固定的金量作为商品价值的计量单位。这个计量单位本身通过进一步分成等分而发展成为标准”(P117)。这也就是所谓的“货币标准或价格标准”。“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货币执行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值尺度;作为规定的金属重量,它是价格标准。作为价值尺度,它用来使形形色色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价格,转化为想象的金量;作为价格标准,它计量这些金量。价值尺度是用来计量作为价值的商品。相反,价格标准是用一个金量计量各种不同的金量”。货币作为价格标准,“尺度比例的固定性具有决定的意义。因此,同一金量越是不变地充当计量单位,价格标准就越是能更好的执行自己的职能。金能够充当价值尺度,只是因为它本身是劳动产品,因而是潜在可变的价值”。当然,“金的价值变动丝毫不会妨碍金执行价格标准的职能。不论金的价值怎样变动,不同的金量之间的价值比例总是不变”(P118),“金的价值变动也不会妨碍金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尽管这些价值这时都是在比过去高或低的金价格中表现出来”(P119)。
③价格变动规律——科学认识这一规律的前提是“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一定量的金要耗费一定量的劳动。至于商品价格本身的变动,前面阐述的简单相对价值表现的规律也是适用的”。由此,得到以下结论:“商品价格只有在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提高时,或在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降低时,才会普遍提高。反之,商品价格只有在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降低时,或在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提高时才会普遍降低。由此绝不能得出结论说,货币价值提高,商品价格必定相应降低,货币价值降低,商品价格必定相应提高,这适用于价值不变的商品。例如,某些商品的价值和货币的价值同时按同一比例提高,这些商品的价格就不会改变。如果这些商品的价值比货币价值增加的慢些或者增加的快一些,那么,这些商品的价格的降低或提高,就由这些商品的价值变动和货币的价值变动之间的差额来决定,与此类推”(P119)。
价值是商品的内核,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在金银充当货币材料的情况下,价格由金银本身的价值决定;价格标准是技术性,只是衡量金银重量的标准,不会受货币价值尺度影响;商品的价值受商品价值、货币价值的影响,呈现出规律性。
(3)价格形式及其矛盾——一是价格形式发展中出现的金属重量货币名称与它原来重量名称逐渐分离,从而货币名称上的价值关系痕迹逐步消失。“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它原来的重量名称逐渐的分离。其中在历史上有决定意义的是下列原因:1.外国货币流入较不发达的民族,……。2.随着货财富的增长,不太贵重的金属逐渐为比较贵重的金属所排挤,失去价值尺度的职能。……。3.几百年来君主不断伪造货币,使铸币原来的重量实际上只剩下一个名称”(P119-120)。“这些历史过程使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它的通常重量名称的分离成为民族的习惯。因为货币标准一方面纯粹是约定俗成的,另一方面又需要得到公认,所以,最后就由法律来规定了。”“每当需要把一物当做价值,从而用货币形式来确定时,货币就充当计算货币”。“在……货币名称上,价值关系的任何痕迹都消失了。由于货币名称既表示商品价值,同时又表示某一金属重量即货币标准的等分,对这些神秘符记号的秘密含义的了解就更加混乱了。另一方面,价值和商品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物体不同,必然发展为这种没有概念的物的而又纯粹是社会的形式”(P121)。二是价格形式引起的价值量与价格之间量的矛盾。“价格作为商品价值量的指数,是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但不能由此反过来说,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必然是商品价值量的指数”(P122),“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三是价格形式引起的价值量和价格之间质的矛盾。价格形式“……能够包藏一个质的矛盾,以致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占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因此,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格表现是虚幻的,就像数学中的某些数量一样。另一方面,虚幻的价格形式——如未开垦的土地的价格,这种土地没有价值,因为没有人类劳动对象化在里面——又能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的关系”(P123)。
价格形式的发展既使金属重量货币名称与它原来重量名称逐渐分离,从而货币名称上的价值关系痕迹逐步消失,又使价值量与价格之间在量、质上产生矛盾,从而更进一步增强了货币的神秘性。
结语:从价值尺度向流通手段的转变:“商品要实际上起交换价值的作用,就必须抛弃自己的自然形体,从只是想象的金变为实在的金”(P123)。“商品必须为金所代替,它才能对它的占有者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价格形式包含着商品为取得货币而让步的可能性和这种让步的必要性。另一个方面,金所以充当观念的价值尺度,只是因为它在交换过程中已作为货币商品流通,因此,在观念的价值尺度中隐藏着坚硬的货币(P124)”。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但在真正发挥交换价值作用,必须是坚硬的货币,这种观念货币到坚硬货币转变,就是价值尺度向流通转换。
2.流通手段
(a)商品的形态变化
①研究对象——我们看到,商品的交换过程包含着矛盾的和互相排斥的关系,我们要研究的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P124),“在这里,我们感兴趣的只是商品交换过程。……考察对社会的物质变换过程起中介作用的商品形式变换或商品形态变化”。为什么要研究这种变化?因为,商品是“以本来面目进入商品交换过程的。交换过程造成了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即造成了商品得以表现自己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内在对立的一种外部对立。在这种外部对立中,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同作为交换价值的货币对立着。另一方面,对立的双方都是商品,也就是说,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这种差别的统一按相反的方向表现在两极中的每一极上,并且由此同时表现出他们的相互关系”(P125)。“商品的这些对立的形式就是他们的交换过程的实际的运动形式”。
②对商品形态变化的一般考察——“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因素同时就是商品占有者的两种行为,一种是卖,把商品换成货币,一种是买,把货币换成商品。这两种行为的统一就是:为买而卖”(P126)。“全部过程不过是他的劳动产品同别人的劳动产品进行交换的中介,是产品交换的中介”(P126-127)。“商品的交换过程是在下列的形式变换中完成的:商品-货币-商品”或“W-G-W”。“从物质内容来说,这个运动是W-W,是商品换商品,是社会劳动的物质变换,这种物质变换的结果一经达到,过程本身也就结束”(P127)。
③W-G,或者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或卖——这一形态变化,一方面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一跳跃包含着社会分工与社会需要、商品使用价值生产与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社会分工使商品占有者的劳动成为单方面的,又使他的需要成为多方面的”,他要把商品卖出去或把货币吸引出来,必须以“用在商品上的劳动应当是以社会有用的形式耗费的,或者说,应当证明自己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为前提(P127)。然而,我们的商品占有者发现:“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劳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支配;人与人的互相独立为物与物的全面依赖的体系所补充”,“分工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因而使他转化为货币成为必然的事情。同时,分工使这种转化能否成功成为偶然的事情。”当然,“只要商品不是卖不出去,就总会发生商品的形式变换,尽管在这个形式变换中,实体——价值量——可能在不正常的场合亏损或增加”。另一方面,货币在第一形态变化中取得的形式规定性。“对一个商品占有者来说,金代替了他的商品,对另一个商品占有者来说,商品代替了他的金”(P129)。也就是,一个商品形态的第一形态变化同时总是另一个商品的相反的第二形态变化。在这里,“撇开金在产地同商品的交换不说,金在每个商品占有者手里都是他所让渡的商品的转换形态,都是卖的产物,或商品第一形态变化W-G的产物。金成为观念的货币或价值尺度,是因为一切商品都用金来计量它们的价值,从而使金成为他们的使用形态的想象的对立面,成为他们的价值形态。金成为实在的货币,是因为商品通过它们的全面让渡使金成为它们的实际转换或转化的使用形态,从而使金成为它们的实际的价值形态。商品在它的价值形态上蜕掉了它的自然形成的使用价值的一切痕迹,蜕掉了创造它的那种特殊有用劳动的一切痕迹,蛹化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同样的社会化身。因此,从货币上看不出它是由哪种商品转化来的。……一个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就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同时总是另一种商品的相反的第二形态的变化,就从货币形式又转化为商品”(P130-131)。
④G-W,或者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或买——因为“货币是其他一些商品的转换形态,或者说,是它们普遍让步的产物。所以,它是绝对可以让渡的商品。……从货币上就看不出它究竟怎样落到货币占有者的手中,究竟是由什么东西转化来的。货币没有臭味,无论它从哪里来。一方面,它代表已经卖掉的商品,另一方面,它代表可以买到的商品”(P131-132)。“G-W,即买,同时就是卖,W-G;因此,一个商品的后一形态变化,同时就是另一商品的前一形态变化。……卖一次就要买许多次各种各样的商品。这样,一个商品的最终的形态变化,就是许多其他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的总和”(P132)。
⑤商品的总形态变化——总之,商品形态变化总体呈现以下特征:一是“这个形态变化有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运动W-G和G-W组成。商品的这两个对立的转化,是通过商品占有者的两个对立的社会过程完成的,并反映在商品占有者充当的两种对立的经济角色上。作为卖的当事人,他是卖者,作为买的当事人,他是买者。……这两个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商品流通中经常由人们交替扮演的”(P132-133)。二是“一个商品的总形态变化,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上,包含四个极和三个登场人物”,即W-G上的卖、买极和G-W上的买、卖极,以及W-G中商品的卖方(也是G-W上的买方)、货币占有者、G-W上商品的卖方。”。三是“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组成一个循环:商品形式,商品形式的抛弃,商品形式的复归。……同样,货币先表现为商品转化成的固定的价值结晶,然后又作为商品的单纯等价形式而消失”(P133)。
⑥商品流通及其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将商品形态变化进行综合,“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P133-134)。这一商品流通“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主要体现在商品流通“一方面,……打破了直接的产品交换的个人的或地方的限制,发展了人类劳动的物质变换。另一方面,整整一系列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天然的社会联系发展起来了”。另外,“与直接的产品交换不同,流通过程在使用价值换位和转手之后并没有结束。货币并不因为它最终从一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中退出来而消失。它不断地沉淀在商品空出来的流通位置上。……流通不断地把货币像汗一样渗出来”(P134)。在马克思看来,“商品流通必然造成买和卖的平衡”是一种愚蠢的教条。这一教条若是实际完成的买卖次数没有意义,“但这种教条是要证明,卖者会把自己的买者带到市场上来”,这是愚蠢的,因为,从商品占有者和货币占有者相互关系角度看,“卖和买是同行为”,但作为同一个人的活动,“卖和买是两极对立的两个行为”。因此,“说互相对立的独立过程形成内部的统一,那也就是说,它们的内部统一是运动于外部的对立中。当内部不独立(因为互相补充)的过程的外部独立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统一就要强制性地通过危机显示出来”(P135)。“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P135-136)。
考察商品的交换过程,即总形态“商品-货币-商品”或“W-G-W”,并在分别考虑第一形态“W-G”和第二形态“G-W”的基本特征、总形态“W-G-W”内含的基本关系(四个极和三个登场人物)的基础上,揭示了商品流通所包含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b)货币的流通
①什么是货币流通——商品流通W-G-W是一种循环,这种运动形式又是“排斥货币的循环”,即“货币不断地离开它的起点,不再回来”,只要卖者紧握着卖出商品所得到的货币,则这个货币就永远处在第一形态变化阶段。如果为买而卖过程完成了,则货币“再从它原来的占有者手中离开”(P136)。因此,“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占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占有者手里,或者说,就是货币流通”。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货币流通表示同一过程的不断的、单调的重复。……货币运动的单方面形式来源于商品运动的两方面的形式,这一点被掩盖着的。商品流通的性质本身造成了相反的外观”(P137)。因此,“虽然货币运动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现,但看起来商品流通反而只是化币运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两种流通不能截然分开。“货币所以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是商品的独立出来的价值。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运动,实际上只是商品本身的形式的运动,因而这种运动也必然明显地反映在货币流通上”(P138)。“同一些货币反复不断的变换位置,不仅反映一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的系列,而且反映整个商品世界的无数形态变化的交错联系。不言而喻,这一切只适用于这里所考察的简单商品流通形式”(P138-139)。
②货币流通规律——即回答“究竟有多少货币不断地被流通领域吸收”及其影响因素,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或者流通手段的量的决定。
第一、二个决定因素——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主要包括价格变动和流通中的商品量:“商品世界的流通过程所需要的流通手段量,已经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决定了。事实上,货币不过是把已经在商品价格总额中观念的表现出来的金额实在的表现出来,因此这两个数额相等是不言而喻的。”商品价格总额又是由什么决定的?,一方面,“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会同金(货币材料)本身的价值一起变化,金的价值降低,商品的价格会相应地提高;金的价值提高,商品价格会相应的降低。随着商品价格总额这样增加或减少,流通的货币量必须以同一程度增加或减少。诚然,在这里,流通手段量的变化都是由货币本身引起的,但不是由它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而是由它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引起的。先是商品价格同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地变化,然后是流通手段量同商品价格成正比例地变化”(P139)。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再假设每一种商品的价格都是既定的,显然,商品价格总额就决定于流通中的商品量”。进一步说,“假设商品量已定,流通货币量就随着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增减。流通货币量之所以增减,是因为商品的价格总额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增减。无论商品价格的变动是反映实际的价值变动,或只是反映市场价格的波动,流通手段量所受的影响都是相同的”(P141)。
第三个决定因素——货币的流通速度:在商品流通中,同一些货币反复的位置变换既表示商品发生双重形式的变换,或者商品通过两个对立的流通阶段的运动,也表示各种商品的形态变化交错在一起,“这个过程经过的各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阶段,不可能在空间上并行,只能在时间上相继发生。因此,时间就成为计量这个过程久暂的尺度,或者说,同一些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的流通次数,可以用来计量货币流通的速度。……就一定时间的流通过程来说是: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这个规律是普遍适用的”(P141)。“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流通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货币量就会增加”(P141-142)。“既然货币流通,只是表现商品流通过程,即商品通过互相对立的形态变化而实现的循环,那么,货币流通的速度也就表现商品形式变换的速度,表现形态变化系列的不断交错,表现物质变换的迅速,表现商品迅速退出流通领域并同样迅速地为新的商品所代替。因此,货币流通的迅速表现互相对立、互相补充的阶段——由使用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再由价值形态转化为使用形态——的流水般的统一,即买和卖两个过程的流水办的统一。相反,货币流通的缓慢则表现这两个过程分离成互相对立的独立阶段,表现形式变换的停滞,从而表现物质变换的停滞”(P143)。
三个决定因素组合及其影响——“这三个因素,即价格的变动、流通的商品量、货币的流通速度,可能按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比例变动。因此,待实现的价格总额以及受价格总额制约的流通手段量,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组合”(P144)。但是,无论有多少组合,“各种因素的变动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尽管这些因素不断变动,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从而流通的货币量可以依然不变。因此,特别是考察一个较长的时期,我们就会发现,在每一个国家中流通的货币量的平均水平比我们根据表面现象所预料的要稳定得多;除了周期地由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引起的,以及偶尔由货币价值本身的变动引起的强烈震动时期以外,流通的货币量偏离这个平均水平的程度,比我们根据表面现象所预料的要小得多”(P145)。
总结——货币流通“这一规律还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格总额和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货币量和货币材料量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P145-146)。“货币数量论”者有一种错觉,“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流通手段量,流通手段量又决定于一个国家现有的货币材料量”,这种错觉建立在下面这个荒谬的假设基础上的,即“在进入流通过程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值,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商品堆的一个可除部分同金属堆的一个可除部分相交换”(P146)。
商品流通实质上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过程,商品流通过程也是货币流通的过程。因此,在商品流通基础上,马克思分析了货币流通及其与商品流通的关系,重点研究了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决定性因此,包括价格的变动、流通的商品量、货币的流通速度等三个决定性因素,批判了“货币数量论”。
(c)铸币、价值符号
①铸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中派生的——“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货币的铸币形式。在商品的价格或货币名称中想象地表现出来的金重量,必须在流通中作为同名的金块或铸币同商品相对立。正像确立价格标准一样,铸造硬币是国家的事”(P147)。
②从铸币向纸币的过渡.辅币——金币和金块只有形状上的差别,金始终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金在流通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损耗,“金的名称和金的实体,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开始了它们的分离过程。同名的金币具有了不同价值,……作为流通手段的金同作这价格标准的金偏离了”,“既然货币流通本身使铸币的实际含量同名义含量分离,使铸币的金属存在同它的职能存在分离,那么在货币流通中就隐藏着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货币的职能”(P148)。于是,就出现了用较贱的金属充当价值尺度的可能,在极小额的买卖中代替了金,即辅币。
③纸币的产生——“金的铸币存在同它的价值实体完全分离了。因此,相对地说,没有价值的东西,例如纸票,就能代替金来执行铸币的职能。在金属货币记号上,这种纯粹的象征性质还在一定程度上隐藏着。但在纸币上,这种性质就暴露无遗了。”“这里讲的只是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这种纸币是直接从金属流通中产生出来的。而信用货币产生的条件,我们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还是根本不知道的。但不妨顺便提一下,正如本来意义上的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来一样,信用货币的自然根源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P149)。
④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个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一个国家的流通手段量决不会降到一定的由经验确定的最低限量以下。……这个最低限量可以有纸做的象征来代替,但是如果今天一切流通渠道中的纸币已达到这些渠道所能吸收货币的饱和程度,那么明天这些渠道就会因商品流通的波动而发生泛滥,一切限度都消失了。不过如果纸币超过了自己的限度,即超过了能够流通的同名的金币量,那么抛开有信用扫地的危险不说,它在商品世界仍然只是代表由商品世界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那个金量,就它所能代表的那个金量,……其结果无异于金在它作为价格尺度的职能上发生了变化。同一价值,原来用一磅的价格来表现,现在要用两磅的价格来表现了”(P150)。
⑤纸币的本质及其特征——从本质上说,“纸币是金的符号和货币符号。纸币同商品价值的关系只不过是商品价值观念地表现在一个金量上,这个金量则由纸象征的可感觉地体现出来。纸币这又代表金量(金量同其他一些商品量一样,也是价值量),才是价值符号”(P151)。为什么金可以用它本身的没有任何价值的符号来代替呢?这是因为,“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货币的职能存在可以说吞掉了它的物质存在。货币作为商品价格的转瞬即逝的客观反应,只是当做它自己的符号来执行职能,因此也能够由符号来代替。但是,货币符号本身需要得到客观的社会公认,而纸做的象征是靠强制流通得到这种公认的。国家的这种强制行动,只有在一国范围内或国内的流通领域内才有效,也只有在这个领域内,货币才完全执行它的流通手段或铸币的职能,因而才能在纸币形式上取得一种同它的金属实体在外部相脱离的并纯粹是职能的存在形式”(P152)
分析了货币流通手段发展中派生出来的由国家法定的铸币形式,流通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铸币的实际含量同名义含量分离产生的辅币,以及铸币同它的价值实体完全分离产生的纸币形式,重点考察了纸币流通规律及其通货膨胀产生的可能性。
3.货币(货币职能,或货币基本职能的派生职能)
总体——在这里执行相关职能的货币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方面是在这样的场合:它必须以其金体(或银体)出现,因而作为货币商品出现,就是说,它不像在充当价值尺度时那样纯粹是观念的,也不像在充当流通手段时那样可以用别的东西来代表;另一方面是在这样的场合:它的职能,不论由它亲自执行,还是由它的代表执行——使它固定成为唯一的价值形态,成为交换价值的唯一适当的存在,而与其他一切仅仅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相对立”(P153)。
货币的其它三个职能既与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相联系但又有不同,即都必须以货币商品形式——金银出现,而非观念货币或其它替代品。
(a)货币贮藏
①货币贮藏的产生——买卖活动不息,货币将在流通中也就不停,如果“把第一形态变化[注:W-G]的产物,商品的转化形态或它的金蛹保留在自己手中的必要性和欲望也发展起来了。……于是货币硬化为贮藏货币,商品出售者成为货币贮藏者”(P153)。
②贷币贮藏职能产生的原因——主要与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表现有关“在商品流通的初期,只是使用价值的多余部分转化为货币,这样,金和银自然就成为这种多余部分或财富的社会表现”(P153);“随着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自从有可能把商品当做交换价值来保持,或把交换价值当做商品来保持以来,求金欲就产生了”;“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货币——财富的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的权力增大了”(P154),“货币本身是商品,是可以成为任何人的私产的外界物。这样,社会权力就成为私人的私有权力”(P155-156)。总之,现在商品“构成物质财富的一种特殊的要素,而商品的价值……也衡量该商品占有者的社会财富。……价值是同价值形式分不开的,因而金银贮藏的增多就是价值的增多”(P156)。
③贷币贮藏的特点——“储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货币在这质的方面,或按其形式来说,是无限的,也就是说是物质财富的一般代表,因为它能直接转化成任何商品。但是在量的方面,每个现实的货币额又是有限的,因而只是作用有限的购买手段。货币的这种量的有限性和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迫使货币储藏者不断地从事息息法斯式的积累劳动”(P156),“货币贮藏者为了金偶像而牺牲自己的肉体享受。……勤劳、节俭、吝啬就成为他的主要美德。多卖少买就是他的全部政治经济学。”(P156)由此,除了金银直接的贮藏形式外,还有一种美的贮藏形式,即占有金银制的商品。这样,“一方面,形成了一个日益扩大的金银市场,……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个潜在的货币供应源泉”(P157)。
④贷币贮藏的具体职能——“货币储藏在金属流通的经济中执行着种种不同的职能。它的第一个职能是从金银铸币的流通条件中产生的。……为了使实际流通的货币量总是同流通领域的饱和程度相适应,一个国家的现有的金银量必须大于执行铸币职能的金银量。这个条件是靠货币的储藏形式来实现的。货币储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流通中的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的渠道”(P157-158)。
货币贮藏是货币在商品流通完成第一形态后金银保留在商品出售者手中的行为,这一职能的产生与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有关,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表现形式所代表的社会权力的增大密切相关;随着货币量的有限性(有限的购买手段)和质的无限性(代表一切财富)之间的矛盾的扩大,货币贮藏欲望愈发强烈。基于此,一个国家的现有的金银量必须大于执行铸币职能的金银量。
(b)支付手段
①支付手段产生的原因——“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使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的关系也发展起来”(P158),由此,“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由于商品的形态变化或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在这里起了变化,货币也就取得了另一种职能。货币成了支付手段”。事实上,“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角色在这里是从简单商品流通中产生的。……最初,同卖者和买者的角色一样,这也是暂时的和由同一流通当事人交替扮演的角色。但是现在这种对立一开始就不是那么愉快,并且能够更牢固的结晶起来。而这两种角色也还可以不依赖商品流通而出现。……货币形式——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具有货币关系的形式——所反映的不过是更深刻的经济生活条件的对抗”(P159)。
②支付手段的具体职能——“第一,货币在决定所卖商品的价格上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P159-160);“第二,货币执行观念的购买手段的职能”;第三,“它作为交换价值的绝对存在,或作为一般商品,独立地结束这个过程。……因此,现在由于流通过程本身的关系所产生的一种社会必要性,商品的价值形态即货币就成了卖的目的本身。”“买者在把商品转化为货币之前,已经把货币再转化为商品,或者说他先完成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后,完成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卖者的商品在流通,但它只是靠私法的索债权实现它的价格。它在转化为货币之前,已经转化为使用价值。它的第一形态变化只是以后才完成的”(P160)。
③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量及其矛盾(危机)——“在流通过程的每一个一定的时期内,到期的债务代表着产生这些债务的已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实现这个价格总额所必须的货币量,首先取决于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它决定于两种情况,一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的锁定,……一是各种不同的支付期限的间隔”。在以下情况下,支付量可以节省,即“若干卖的同时并行,使流通速度对铸币量的补偿作用受到了限制。反之,这种情况却为节省支付手段造成了新的杠杆。随着支付集中于同一地点,使这些支付互相抵消的专门机构和方法就自然的发展起来了。……支付越集中,差额相对的就越小,因而流通的支付手段量也相对的越小”。然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在各种支付互相抵消时,货币就只是在观念上执行计算货币或价值尺度的职能,而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货币又不是充当流通手段,不是充当物质变换的仅仅转瞬即逝的中介形式,而是充当社会劳动的单个化身。充当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充当绝对商品”(P161)。“这种矛盾在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中称为货币危机的那一时刻暴露得特别明显”(P161-162)。“这种货币危机,只有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才会发生。当这一机制整个被打乱的时候,不问其原因如何,货币就会突然直接地从计算货币的纯粹观念形态转变成坚硬的货币。这时,它是不能由平凡的商品来代替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变得毫无价值,而商品的价值在它自己的价值形式面前消失了。……在危机时期,商品和它的价值形态(货币)之间的对立发展成绝对矛盾。因此,货币的表现形式在这里也是无关紧要的。不管是用金支付,还是用银行券这样的信用货币支付,货币荒都是一样的”(P162)。
④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衍生问题——一是一定时期内的流通货币总额问题。“假定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是已知的,这个总额就等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减去彼此抵消的支付,最后减去同一货币交替的时而充当流通手段、时而充当交换手段的流通次数。……即使价格、货币流通速度和支付的节省程度是既定的,一定时期内例如一天内流通的货币量和流通的商品量也不再相符”(P163)。二是信用货币的产生。“信用货币是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由出售商品得到的债券本身又因债权的转移而流通。另一方面,随着信用事业的扩大,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也在扩大。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取得了它特有的各种存在形式,并以这种形式占据了大规模交易的领域,而金银铸币则主要被挤到小额贸易的领域中去”(P163-164)。三是跨领域货币支付问题。“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就会越过商品流通领域,货币变成契约上的一般商品,地租赋税等等,有实物交纳转化为货币支付”(P164)。四是支付期限问题。“这些分散在社会上各个地方的支付在一年内的某些天所需的货币量,会在节省支付手段方面引起周期性的但完全是表面的混乱。从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的规律中可以看出,一切周期性的支付(不问其起因如何)所必须的支付手段量与支付期限的长短成反比”(P165-166)。五是货币贮藏功能的变化问题。“由于充当支付手段的货币的发展,就必须积累货币,以便到期偿还债务。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作为独立的财富形式的货币储藏消失了,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形式的储货币储藏却增长”(P166)。
从根本说,货币支付手段的产生是随着商品流通发展使商品让渡与商品价格实现在时间上分离的结果。这一职能产生后,实际执行着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作为交换价值绝对存在的具体存在等具体职能,并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使商品和它的价值形态(货币)之间产生矛盾,引发货币危机。同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会衍生出一定时期内的流通货币总额与商品价值量不一致、信用货币扩大而金银铸币则被被挤到小额贸易的领域中去、跨越商品流通领域的货币支付、支付期限影响支付手段量和货币贮藏功能变化等问题。
(c)世界货币
①世界货币的形式及其职能——“货币一越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了在这个领域内获得的价格标准,铸币,辅币和价格符号等地方形式,又恢复原来的贵金属块的形式。在世界贸易中,商品普遍地展开自己的价值。因此,在这里,商品独立的价值形态也是作为世界货币与商品相对立。只有在世界市场上,货币才充分地作为这样一种商品执行职能,这种商品的自然形式同时就是抽象人类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实现形式。货币的存在方式与货币的概念相适应了”(P166)。在世界市场上,货币“占统治地位的是双重价值尺度,即金和银”(P167)。“世界货币执行一般支付手段、一般购买手段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执行职能。它的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P167-168)。
②国家准备金——“每个国家为了国内流通,需要有准备金,为了世界市场的流通,也需要有准备金。……始终需要实在的货币商品,真实的金和银”(P168-169)。在世界市场,“金银的流动是二重的,一方面金银从产地分散到整个世界市场,在那里,在不同程度上为了不同国家的流通领域所吸收……。另一方面,金银有不断往返于不同国家的流通领域之间,这是一个随着汇率的不断变动而产生的运动。”(P169)但无论如何流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一定时期银行准备库内的储藏货币是相对稳定的。“资产阶级生产发达的国家把大量集中在银行准备库内的储藏货币,限制在它执行各种特殊职能所必需的最低限度以内。除了某些例外,如果准备库内的货币储量大大超过平均水平,那就表明商品流通停滞了,或者商品形态变化的流动中断了。”
在货币流通跨越国界后,就失去了在价格标准,铸币,辅币和价格符号等方面的国别差异,而必须回来原来的面貌,即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是贵金属块——金银。世界货币除了执行一般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作为财富化身等职能外,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为了保证流通的连续性,国家需要有足够的、以实在的货币商品——金银形式存在的准备金。尽管金银的流动具有二重性,但无论如何流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银行准备库内的储藏货币通常是相对稳定的。
三、主要启示
1.方法论启示
从第一篇整体考察,本章是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叙述方法中的“具体”部分。重点从交换过程或商品流通现实的角度,分析了货币的职能及其商品体内部矛盾不断外化的过程,具有借鉴意义。
2.理论启示
(1)全面理解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本质、形式发展、职能及其流通规律)。
(2)全面理解马克思商品经济及其价值规律理论。
(3)正确理解商品经济中隐含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理论。
(4)正确理解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理论。
(5)本面正确理解货币流通对商品生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