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0180我的教学(20)跟我精读《资本论》(7):资本主义生产“特”在何处?
点击次数:
引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主要讲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重点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性: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资本家追逐最大化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特”在何处?
——《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秦兴方
20230408
一、概述
1.总框架
(1)第三——六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六篇工资,构成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价值,在现实中即资本家垫付给工人的工资V,以及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M,都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新价值;M是工人创造的超出自身价值V的部分,即价值增殖。所以,对于M和V,必须紧密联系起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看问题。为此,马克思在第三—五篇中分析M的生产,而第六篇再研究V。
(2)本章是第三篇的开篇,是本篇的理论基础部分。通过本章价值形成过程中有关“生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的分析,为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七章剩余价值率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通过“超过一定点”的分析,为第八章工作日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第九章则是对本篇内容的归纳和总结。
(3)本章结构——本章主要运用第一篇所揭示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为本第三篇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本章遵循从一般到特殊,即生产过程一般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次序,第一节首先分析劳动过程,第二节再分析劳动过程一般、价值形成过程一般是如何转化为资本主义主义价值增殖过程的。
2.本章内容
本章主要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要生产劳动产品(或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其中,生产产品或使用价值属于劳动过程一般,即无论何种社会形态下生产活动的一般的、共性的要求;生产用于交换的产品或生产价值属于价值形成过程一般,这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共性的、普遍的要求;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增殖或生产剩余价值,成为生产的根本目的,具有特殊性。
二、原著解读
1.劳动过程
(1)“一般”——劳动过程一般
①总体——劳动过程概述:“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叫劳动力的卖者劳动,劳动力的卖者也就由此在现实上成为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成为工人。……为了把自己的劳动表现在商品中,他必须首先把它表现在使用价值中,表现在能满足某种需要的物中”(P207)。尽管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制造的某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为了资本家,而且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的,但是这并不改变这种生产的一般性质。所以,“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每一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
劳动过程实际上是劳动力使用的过程,是劳动表现在某种使用价值或某种需要物中的过程,并强调这里考察的是劳动过程一般或生产一般。
②分析——劳动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第一,人的劳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P207-208)。这一过程的基本特性是,一方面人与自然相互改变,即“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另一方面,人的劳动不同于其它动物的活动,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并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一目的。“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那种形式的劳动。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是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蜂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它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就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是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但是,这种服从不是孤立的行为,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而且,劳动内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劳动者,劳动者越是不能把劳动当做他自己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来享受,就越需要这种意志。”第二,劳动对象。“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P208)。其中,劳动对象是指“土地(在经济学上也包括水)最初以食物,现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它未经人的协助,就作为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而存在。所有那些通过劳动只是同土地脱离直接联系的东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相反,已经被以前的劳动,可以说滤过的劳动对象,我们称为原料。……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并非任何劳动对象都是原料。劳动对象,只是在他已经通过劳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是原料。”第三,劳动资料。所谓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P209)。“土地本身是劳动资料,但是它在农业上要起劳动资料的作用,还要以一系列其他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力的较高的发展为前提。一般说来,劳动过程只要稍有一点发展,就已经需要经过加工的劳动资料”(P209-210)。“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有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制造工具的动物。”所以,“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种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P210)。“在劳动资料本身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其总和可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远比只是充当劳动对象的容器的劳动资料(如管、桶、篮、罐等,其总和一般可称为生产的脉管系统)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特征。后者只是在化学工业中采取的重要的作用”(P210-211)。另外,可以更广泛地定义劳动资料的概念:“广义的说,除了那些把劳动的作用传达到劳动资料,因而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充当活动的传导体的物以外,劳动过程的进行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也都算做劳动过程的资料。……土地本身又是这类一般的劳动资料,……这类劳动资料中有的已经经过劳动的改造,例如厂房、运河、道路等等”(P211)。
小结:将三个要素结合起来,可以对劳动过程给出以下定义:“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它的产品是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也就是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可以将劳动过程中的生产要素作以下分类,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者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P211)。
将劳动过程中的生产要素抽象为三个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或者从整个过程的结果抽象为两个要素,即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也即死要素和活劳动,为分析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剩余价值的源泉)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一抽象方法和有关人类社会经济时代依据等思想,具有重要借鉴或理论指导意义。
③静态分析——劳动过程的结果.产品的规定性:作为劳动过程的产物——产品,具有一系列特征或规定性:第一,既是劳动过程和结果,又是劳动过程的条件。“当一个使用价值作为产品退出劳动过程的时候,另一些使用价值以前的劳动过程的产品则作为生产资料,进入劳动过程。同一个使用价值,既是这种劳动的产品,又是那种劳动的生产资料,所以产品不仅是劳动过程结果,同时还是劳动过程的条件”。第二,一种使用价值表现为原料、劳动资料还是产品,取决于其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原料,“在采掘工业中,劳动对象是天生存在的,……;除采掘工业以外,一些产业部门所处理的对象都是原料,只已被劳动滤过的劳动对象,本身已经是劳动产品。……动物和植物通常被看作自然的产物,实际上它们不仅可能是上年度劳动的产品,而且他们现在的形式也是经过许多世代,在人的控制下,通过人的劳动不断发生变化的产物。尤其是说到劳动资料,那么就是最肤浅的眼光也会发现,它们的绝大多数都是都有过去劳动的痕迹。”又例如,辅助材料,“原料可以构成产品的主要实体,也可以只是作为辅助材料参加产品的形成,辅助材料或者被劳动资料的消费……;或者加在原料上,使原料发生物质变化……;或者帮助劳动本身的进行……。在真正的化学工业中,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之间的区别就消失了,因为在所有的原料中没有一种会作为产品的实体重新出现”(P212)。另外,同一产品可以充当不同角色。“因为每种物都具有多重属性,从而有各种不同的用途,所以同一产品能够成为很不相同的劳动过程的原料”(如谷物成为磨面者、酿酒者、畜牧业者的共同原料);“在同一过程当中,同一产品可以既充当劳动资料,又充当原料”(如牲畜既是被加工的原料又是制造肥料的手段)。总之,“一种使用价值究竟表现为原料、劳动资料,还是产品,完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起的特定的作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随着地位的改变,它的规定也就改变。”一旦“产品作为生产资料进入新的劳动过程,也就丧失产品的性质。它们只是作为活劳动的物质要素起作用”(P213)。
作为劳动过程中三种生产要素的结合和共同作用的成果,劳动产品具有两个规定性:既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又是劳动过程的条件;一种使用价值,除少数是天生的,绝大多数是过去劳动(自己的上年度或上一个劳动过程,或他人的过去劳动过程)的结果,但究竟表现为原料、劳动资料还是产品,取决于其在劳动过程中所起作用和所处地位。
④动态分析——劳动过程结果.与活劳动接触而让使用价值保存、实现:过去劳动的产品要当作真正的使用价值来实现或保存,一定要与活劳动相接触。“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不仅如此,它还会受到自然的物质变换的破坏力的影响。……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他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他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劳动当做自己的躯体加以同化,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他们的概念和使命相适应的职能。他们虽然被消费掉,然而是有目的地,作为形成新使用价值,新产品的要素被消费掉,而这些新使用价值,新产品或者可以作为生活资料进入个人消费领域,或者可以作为生产资料进入新的劳动过程。”“因此,如果说现有的产品不仅是劳动过程的结果,而且是劳动过程的存在条件,那么另一方面,它们投入劳动过程,从而与活劳动接触,这是使这些过去劳动的产品当做使用价值来保存和实现的唯一手段。”在这里,包含两种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两种消费,其中,“劳动消费它自己的物质要素,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把他们吞食掉,因而是消费过程。这种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区别在于:后者把产品当做活的个人的生活资料来消费,而前者把产品当做劳动及活的个人发挥作用的劳动力的生活资料来消费。因此,个人消费的产物是消费者本身,生产消费的结果是与消费者不同的产品”(P214)。同时。还包括着两种生产资料,一种是由产品构成的生产资料,另一种生产资料“它们是天然存在的,不是自然物质和人类劳动的结合”(P215)。
上一次劳动过程的成果在使用价值上的真正实现,或者使用价值得到保存,都必须和活劳动相结合,也就是上一次劳动过程的成果成为下一次劳动过程中的物的要素并和活劳动结合,形成新使用价值或新产品——新的生活资料或新生产资料。由此,产出了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等两种消费、由产品构成的生产资料和天然存在的生产资料等两种生产资料。
⑤总结——劳动过程一般分析的基本结论:“劳动过程就我们在上面把它描述为它的简单的抽象的要素来说,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为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P215)。
通过上述分析,劳动过程作为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一切社会形态下所共有的特征。
(2)“特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未来的资本家,在商品市场上用内行的、狡黠的眼光购买到了劳动过程所需要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着手消费他所购买的商品——劳动力,并通过工人自己的劳动来消费生产资料。“当然,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并不因为工人是为资本家劳动而不是为自己劳动就发生变化。……也不会因资本家的插手就发生变化”。“劳动过程,就它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来说,显示出两个特殊现象”(P216):
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资本家进行监视,使劳动正常进行,使生产资料用的合乎目的,就原料不浪费,劳动工具受到爱惜,也就是使劳动工具的损坏只限于在劳动中他被使用时损耗的必要程度。
②“其次,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不是直接生产工人的所有物。”(P216)商品由它的买者使用,劳动力的占有者提供他的劳动,实际上只是提供他已卖出的使用价值。从他进入资本家的工场时起,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就属于资本家了。“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就把劳动本身当做活的酵母,并入同样属于他的各种形成产品的死的要素。从资本家的观点看来,劳动过程只是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产品,而他只有把生产资料加到劳动力上才能消费劳动力。劳动过程是资本家购买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是归他所有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的产品归他所有,就像他的酒窖内处于发酵过程的产品归他所有一样”(P216-217)。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并不会改变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但显示出两大特征:一是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并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的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而不是归工人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
(1)总体——资本家关注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或者说“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真正关心的是:“第一,他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要生产用来出售的物品,商品,第二。他要使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大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购买它们,他已经在商品市场上预付了宝贵的货币——的价值总和”(P217)。总之,“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P217-218)
在总体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生产使用价值或商品本身,而是为了生产价值、特别是价值增殖即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只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而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这下文分析提供铺垫。
(2)分析——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的考察。众所周知,“每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物化在该商品的作用价值中的劳动量决定的,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一点在分析资本主义产品生产时同样适用,因此,“首先必须计算对象化在这个产品中的劳动”(P218)。在这里,假定生产的产品是棉纱:①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生产棉纱需要棉花,市场购买支付了10先令;消耗的纱绽量代表用掉的一切其他劳动资料,价值为2先令。那么,12先令将物化在棉纱中。为什么?因为,“棉花改变了它的形状,被消耗的纱绽量完全消失了。……纱绽和棉花不再相安无事的并存着,而是在纺纱过程中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改变了它们的使用形式,把它们变成了棉纱。但这种情况不会影响到它们的价值,就像它们通过简单的交换而换成等价物棉纱一样” (P218-219)。在这里,“生产棉花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生产以棉花为原料的棉纱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因而包含在棉纱中。生产纱锭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也是如此。”因此,“在考察棉纱的价值及生产棉纱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时,可以把生产各种不同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开的特殊劳动过程,即生产棉花本身和生产所消耗的纱锭量所必须完成的劳动过程,以及最后用棉花和纱锭生产棉纱所必须完成的劳动过程,看成是同一个劳动过程的前后相继的不同阶段。……因此,包含在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中的劳动时间,完全可以看成是在纺纱过程的早期阶段耗费的,是在最后以纺纱形式加进的劳动之前耗费的” (P219)。所以,“生产资料棉花和纱锭的表现为12先令价格的价值,是棉纱价值或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当然,这一等式的成立,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即“第一,棉花和纱锭必须实际上用来生产使用价值。……第二,要假定所用的劳动时间,这是一定社会生产条件下的必要劳动时间”。②新价值的创造。“现在要考察的纺纱工人本身的劳动加在棉花上的价值部分” (P220),“这里涉及的不再是劳动的质,即劳动的性质和内容,而只是劳动的量。劳动的量是容易计算的。我们假定纺纱劳动是简单劳动,是社会平均劳动”(P220-221)。在这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在过程的进行中,即在棉花转化为棉纱时,消耗的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原料在这里只是当作一定量劳动的吸收器。通过这种吸收,原料确实转化为棉纱”,“劳动是纺纱劳动,它的原料是棉花,它的是产品是棉纱,这种情况是没有关系的” (P221),现在留下来的问题主要还是在工人的劳动量或劳动时间上,“在劳动力出卖时,曾假定它的日价值=3先令,在3先令中体现了6个小时,而这也就是生产出工人每天平均的生活资料量所需要的劳动量”, 如果我们的纺纱工人“在6个小时内把10磅棉花转化 为10磅棉纱”,那么其总价值是多少呢?它=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12先令+劳动力价值3先令=15先令!这里,“我们的资本家愣住了。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预付的价值没有增殖,没有产生剩余价值。因此,货币没有转化为资本”(P222)!这里所出现的仅仅是价值形成的一般过程。但是,“熟悉庸俗政治经济学的资本家也许会说,他预付自己的货币的意图是要由此生出更多的货币” (P223)。资本家赚钱有各种理由,包括“(不生产同样有赚钱的)意图论”、“(不赚钱不再自己制造)商品论”、“节俭或禁欲说”、“出售论”、“服务论”、“监督劳动论”(P223-225)等。以上各种“这一类虚伪的遁词和空话都交给他为此目的而雇用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们去讲。他自己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对于业务范围之外所说的话,虽然并不总是深思熟虑,但对于业务范围之内所做的事,他始终是一清二楚的” (P225),即一切为了赚钱!
在商品棉纱的价值形成中,棉花、纱锭等生产资料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将会发生改变,但其价值随之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劳动力的价值将会由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假如工人的劳动时间只是补偿工人每天平均的生活资料量所需要的劳动量,那么,这里所进行的仅仅是一般的价值形成过程,即工人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预付的价值没有增殖或产生剩余价值,货币没有转化为资本!这当然只是一种假设,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初写照!
(3)分析——价值形成过程到价值增殖过程的转化。价值增殖的秘密在于:“包含在劳动力中的过去劳动和劳动力所能提供的活劳动,劳动力一天的维持费和劳动力一天的耗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前者决定它的交换价值,后者构成它的使用价值。维持一个工人24小时的生活只需要半个工作日,这种情况并不妨碍工人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这就是资本家希望劳动力提供的独特的服务。……劳动力一天的使用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所有。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能发挥作用或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 (P225-226) 。“工人在工场中所遇到的,不仅是6小时而且是12小时劳动过程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带来了3先令的剩余价值。戏法终于变成了。货币转变为资本了” (P226)。在这里,“问题的一切条件都履行了,商品交换的各个规律也丝毫没有违反。等价物换等价物” ,“当资本家把货币转变为商品,把商品充当新产品的物质形成要素或劳动过程的因素时,当他把活的劳动力同这些商品的死的对象性合并在一起时,他就把价值,把过去的、对象化的、死的劳动转化为资本,转化为自行增殖的价值,转化为一个有灵性的怪物,它用‘好像害了相思病’的劲头开始去‘劳动’”(P227)。
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主要在于劳动力占有者维持自己劳动力一天所需要的费用,与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并使用它一个工作日所产生的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前者只需要劳动力工作半个工作日就创造出来了,而剩余的半个工作日则由工人无偿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4)结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而持续下去,那就是那成为价值增值过程” (P227)。其次,再比较一下价值形成过程和劳动过程,“劳动过程的实质在于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在这里,运动只是从质的方面来考察,从它的特殊的方式和方法,从目的和内容方面来考察” (P227-228),而价值形成过程则不同,“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同一劳动过程只是表现出它的量的方面。所涉及的只是劳动操作所需要的时间,或者说,只是劳动力被有用的地消耗的时间长度。在这里,进入劳动过程的商品,已经不再作为在劳动力有目的地发挥作用时执行一定职能的物质要素了。他们只是作为一定量的对象化劳动来计算。无论是包含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或者是有劳动力加进去的劳动,都是按时间尺度计算,它等于若干小时、若干日等等”。在这里,价值规律发挥作用,主要是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规律发挥作用,需要一些条件:“劳动只是在生产使用价值所耗费的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限度内才被计算。这里包含下列各点,劳动力应该在正常的条件下(注:社会上通用的劳动资料)发挥作用。……他所用的棉花也应该是正常质量的棉花,而不应该是经常断头的坏棉花。……不过,劳动的物质要素是否具有正常性质,并不取决于工人,而是取决于资本家。再一个条件,就是劳动力本身的正常性质。劳动力在它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在该专业占统治地位的平均的熟练程度、技巧和速度。而我们的资本家在劳动市场上也买到了正常质量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必须以通常的平均的紧张程度来耗费。……最后,它不允许不合理地消费原料和劳动资料” (P228) 。最后,马克思得出结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P229-230)。另外补充说明,“对于价值增殖过程来说,资本家占有的劳动是简单的、社会的平均劳动,还是较复杂的、比较高的劳动,是毫无关系的” (P230)。因为,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倍数,“在每一个价值形成过程中,较高级的劳动总是要化为社会的平均劳动”(P230-231).我们的分析都假定资本使用的工人是从事简单的社会的平均劳动,以“省却多余的换算而使分析简化”(P231)。
简言之,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区别在于是否超过“这一点”,即劳动力创新的新价值是否超过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或者工人的劳动时间是否超过创造劳动力自身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是个“分水岭”或“临界点”,超过了“这一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为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性质及其与其他生产过程的关系,马克思进一步归纳总结指出,劳动过程只是关注生产使用价值过程中劳动的质(目的和内容),而价值形成过程则是关注劳动的量或劳动时间变化。当然,这里的劳动时间必须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确衡量这一时间长短,需要一系列条件:即劳动力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发挥作用、劳动所使用的物质要素具有正常性质、劳动力本身具有正常性质或占社会生产中统治地位的平均性质、合理消费原料和劳动资料,等等。基于以上分析得出最终结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同于一般商品生产过程,即不只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关键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三、主要启示
1.方法启示
(1)马克思对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是一般到特殊、由表及里方法的典型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2)马克思为揭示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对立性,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进行了抽象,将其划分为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类,这是由《资本论》的基本立场、研究对象和目的决定的(庸俗政治经济学则将生产要素抽象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货币资本…)。
(3)综合-分析-综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结合的可借鉴性。
2.理论启示
(1)用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
(2)劳动资料在经济时代划分中的意义及其应用。
(3)深化对价值规律尤其是价值决定发挥作用条件的认识。
(4)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买卖、使用中权利平等下的不公平问题。
(5)市场经济内生动力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微观基础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