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0181我的教学(21)跟我精读《资本论》(8):资本咋变?

点击次数: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主要讲解《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资本咋变?

——《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秦兴方

20230410


一、概述

1.总体框架:本章实质上是第五章的内容的具体化,即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相统一的角度,分析劳动过程中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区别,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是如何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相区别的。结构上比较简单:总体上说明劳动过程中的不同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然后分别考察旧价值转移、新价值创造,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或创新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范畴。

2.主要内容:运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统一的原理,首先指出劳动过程中作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或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区别的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然后分别考察生产资料是如何转移旧价值,以及劳动力是如何创造新价值的;最后,依据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定义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二、原著解读

1.总体——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在产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马克思开篇指出:“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工人把一定量的劳动……加到劳动对象上,也就是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被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又成了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生产资料的价值由于转移到产品上被保存下来,这种转移是在生产资料转化为产品时发生的,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它是以劳动为中介的。”对此,马克思提出问题,“它是怎样进行的”(P232)?

在第五章中分析价值形成时,马克思已经分析了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劳动力价值则由工人创造。但在哪里,马克思主要是为了揭示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性质,没有对此展开分析。本章则要具体阐述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在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产生的不同作用。

 

2.整体描述——劳动二重性在价值形成中的二重作用

综合——这不是工人的两次劳动,而只能用劳动二重性来解释:“工人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劳动两次,……他只是由于加进新价值而保存了旧价值,但是,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和把旧价值保存在产品中,是工人在同一时间内达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虽然工人在同一时间内这劳动一次),因此很明显,这种结果的二重性只能用他的劳动本身的二重性来解释。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P232)。

分析——劳动有用性与旧价值转移:“每个工人在制造产品中加进价值,始终只能通过他特有的生产劳动方式,如“通过纺纱、织布、打铁,生产资料棉花和纱锭,棉纱和织机,铁和铁钻也就成了一种产品,一种新的使用价值的形成要素。……工人保存被用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或者说,把它们作为价值组成部分转移到产品上去,并不是由于他们加进一般劳动,而是由于这种追加劳动的特殊的有用性质,由于它的特殊的生产方式,劳动作为这种有目的的生产活动,纺纱,织布、打铁,只要同生产资料接触,就使他们复活,赋予它们活力,使他们成为劳动过程的因素,并且同它们结合为产品”(P233)。

分析——劳动一般与新价值创造:“他通过自己的劳动加进价值,并不是由于他的劳动是纺纱劳动或木匠劳动,而是由于他的劳动是一般的抽象的社会劳动;他加进一定的价值量,并不是因为他的劳动具有特殊的有用的内容,而是因为他的劳动持续了一定的时间。因此,纺纱工人的劳动,就他的抽象的一般的属性来说,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把新价值加到棉花和纱锭的价值上;就它的具体的特殊的有用的属性来说,作为纺纱的过程,把这些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从而把这些价值保存在产品中。由此就产生了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得出的结果的二重性”(P233-234)。

结论——“新价值的加进,是由于劳动的单纯的量的追加;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在产品中的保存,是由于所追加的劳动的质,同一劳动由于它的二重性造成的这种二重作用,清楚的体现在不同的现象上”。一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纺同样的棉花所必要的劳动时间越多,加到棉花上的新价值就越大。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的纺的棉花磅数越多,保存在产品内的旧价值就越大”(P234)。二是劳动生产率不变,而原料或劳动资料价格提高或降低(原价格的6倍或1/6)时,“在这两种情况下,纺纱工人都是把同一劳动时间,因而也是同一价值加到同量的棉花上;在这两种情况下,他都是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同样多的棉纱。然而,他从棉花转移到棉纱上即产品上的价值,在一情况下是原来的1/6,而在另一种情况下是原来的6倍。”。三是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生产资料价值也不变时的表现,“纺纱工人保存在产品中的价值,就同他加进的新价值成正比。……工人加进的价值越多,他保存的价值就越多”。最后,一般来说,“从某种相对的意义上可以说,工人保存的旧价值同他加进的新价值总是保持同一比例”(P235)。

从整体上说明,劳动二重性在价值形成中的二重作用,即同一次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即通过各种有用的、具体的劳动,在生产新劳动产品过程中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保存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与此同时,这些耗费的一般的、共同的脑力和体力凝结并创造出新价值。这种新价值量和转移价值的量与劳动生产率有关,但通常情况下,这两个价值量会按照同一比例变动。

 

3.分析——价值形成过程中的旧价值转移

综合——旧价值转移一般原理;“如果使用价值丧失,价值也就丧失。生产资料在丧失自己的使用价值的同时并不丧失价值,因为它们通过劳动过程丧失自己原来的使用价值形态,实际上只是为了在产品上获得另一种使用价值形态。……在劳动过程中,只有生产资料丧失它的独立的使用价值同时也丧失它的交换价值,价值才从生产资料转移到产品上。生产资料转给产品的价值只是他作为生产资料而丧失的价值”(P235-236)。

分析——劳动过程中各种物质因素旧价值转移的不同情况:一是原料、辅助材料和劳动资料。其中,“原料和辅助材料丧失了他们作为使用价值进入劳动过程时所具有的独立形态”,其价值是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真正的劳动资料却不是这样。工具、机器、厂房、容器等等,只有保持原来的形态,并且第二天以同前一天一样的形式进入劳动过程,才能在劳动过程中发挥作用”(P236),其价值转移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根据经验可以知道,一种劳动资料,例如某种机器,平均能用多少时间。……一切劳动资料的损耗,例如它们的使用价值每天的损失,以及它们的价值每天往产品上相应的转移,都是用这种方法来计算的”(也即一定时期内的折旧费用)。二是天然的生产资料不会存在价值转移:“如果它本身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那么,它就不会把任何价值转给产品。它只是充当使用价值的形成要素,而不是充当交换价值的形成要素。一切未经人的协助就天然存在的生产资料,如土地、风、水、矿脉中的铁、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等等,都是这样”。三是两种相反现象的旧价值转移:一种是“某种生产资料,是全部进入劳动过程,但只是部分地进入价值增殖过程”(P237),如机器。另一种则是“一种生产资料能够全部进入价值增殖过程,而只是部分进入劳动过程”(P238),如棉花纺成棉纱时有一部分棉花会变成飞花。

③结论-旧价值转移的基本规定性:一是数量规定性:“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过程中丧失掉存在于旧的使用价值形态中的价值,才把价值转移到新形态的产品上。它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能丧失的最大限度的价值量,显然是以他们进入劳动过程时原有的价值量为限,或者说,是以生产它们自身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为限。因此,生产资料加进产品上的价值绝不可能大于同他们所参加的劳动过程无关而具有的价值”(P239)。二是价值转移是发挥劳动力自然恩惠的结果(不费工人什么但对资本家大有好处):“当生产劳动把生产资料转化为新产品的形成要素时,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就经过一次轮回。它从已消耗的躯体转到新形成的躯体。但是这种轮回似乎是在现实的劳动背后发生的。工人不保存旧价值,就不能加进新劳动,也就不能创造新价值。……可见,由于加进价值而保存价值,这是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即活劳动的自然恩惠,这种自然恩惠不费工人什么,但对资本家却大有好处,使他能够保存原有的资本价值。当生意兴隆的时候,资本家埋头赚钱,察觉不到劳动的这种无偿的恩惠。但当劳动过程被迫中断的时候,当危机到来的时候,资本家对此就有切肤之感了”(P240)。三是旧转移的转移也是生产资料价值在新产品中的再现出来。“就生产资料来说,被消耗的是它们的使用价值。由于这种使用价值的消费,劳动制成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实际上没有被消费,因而也不可能再生产出来。这个价值被保存下来,……只是消失在另一种使用价值中。因此,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再现在产品的价值中,确切的说不是再生产出来。所生产出来的是旧交换价值借以再现的新使用价值”(P241)。

主要说明,与消费资料消耗不同,在劳动过程中,生产资料在丧失使用价值的同时价值却并没有丧失,而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其中,原材料是一次性转移,劳动资料是分期分批转移,天然的生产资料不存在价值转移,有些是生产资料全部投入但只有部分参与价值增殖过程,而有些则是全部参与价值增殖过程却只有部分参与劳动过程。这表明,旧价值的存在不可能大于其原有的价值量,这些价值转移在性质上属于工人发挥劳动力自然恩惠的结果,虽然不需要工人另外耗费什么,但对资本家来说是大有好处。从根本上说,旧价值的转移是生产资料价值在新产品中的再现!


4.分析——价值形成过程中的新价值创造

①劳动过程中主观因素在价值形成中的特殊性即真正意义上的再生产性——“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即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却不是这样。当劳动通过它的有目的的形式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时候,它的运动的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的价值,形成新价值。……这个价值是产品价值超过其中由生产资料价值构成的部分而形成的余额。它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唯一的新价值,是产品中由这个过程本身生产的唯一的价值部分。……(资本家预付给工人的)这3先令的新价值只是表现为再生产。但它要真正再生产出来的,不像生产资料价值只是表面上再生产出来的。在这里,一个价值到另一个价值来补偿是通过创造新价值来实现的”(P242)。

②剩余价值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价值后的余额——“劳动过程在只是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并把它加到劳动对象上以后,还越过这一点继续下去。为再生产出这一等价物,6小时就够了,但是劳动过程不是持续6小时,而是比如说持续12小时。这样,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形成的余额”(P242)。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主观因素的发挥就是劳动力的使用,这一使用的特点或特殊性在于不仅在保存或转移旧价值,而且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的价值,形成新价值;不仅创造出相当于资本家预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部分,而且通过将劳动过程超过“这一点”,生产出剩余价值!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再生产性,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所在。

 

5.归纳提炼——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①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我们叙述了劳动过程的不同要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事实上也就说明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本身的价值增值过程中所执行的不同职能。产品的总价值超过产品的形成要素的价值总额而形成的余额,就是价值已经增殖的资本超过原预付资本价值而形成的余额。一方的生产资料,另一方的劳动力,不过是原有资本价值在抛弃货币形式而转化为劳动过程的因素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存在形式”(P242-243)。

②不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及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我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不变资本”(P243)。

③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转化为可变量,因此,我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可变资本”(P243)。

④总结——“资本的这两个组成部分,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是作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区别的。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看,则是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相区别的”。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不变资本这个概念并不排斥它的组成部分发生价值变动的可能性”。例如,原料价格上涨或降价,但这种变化是与“价值增殖没有关系的”(P243)。再例如,“已经用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即机器等等的价值,也可以发生变动。……例如,由于一种新发明,同种机器可有较少的劳动耗费再生产出来,那么旧机器就要或多或少地贬值,因而转移到产品上去的价值也要相应的减少。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价值变动也是在机器作为生产资料执行职能的生产过程以外发生的。机器在这个过程中转移的价值绝不会大于它同与这个过程无关而具有的价值”。总之,“生产资料价值的变动,虽然也会对已经进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产生影响,但不会改变生产资料作为不变资本的性质。同样,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的变动也不会影响他们在职能上的区别”(P244)。

依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本身的价值增值过程中所执行的不同职能或作用,将转变为生产资料及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而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称为可变资本。最后,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统一的角度来看,在劳动过程层面是作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或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区别的,而在价值增殖过程层面是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相区别的。当然,对于这里的不变资本,不能绝对化地理解,有时其价值会贬值或市场价格会有波动,但并不会影响其只是旧价值转移的根本性质。

 

三、主要启示

  1.方法论启示

  (1)从劳动过程二重性和资本生产过程二重性分析中正确把握二维分析方法。

  (2)从劳动过程的“具体”到价值形成、价值增殖过程的“抽象”,逐步得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新范畴的方法。

 2.理论启示

  (1)学习马克思基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进行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理论创新。

  (2)正确理解劳动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从而价值增殖中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社会财富创造与价值增殖中的功能差异及其矛盾。

  (3)正确理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排斥和生产资料价值贬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