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0184我的教学(22)跟我精读《资本论》(9):价值增殖——效率指标OR剥削程度?

点击次数: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主要讲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章《剩余价值率》,重点分析对于价值增殖的看法,即从工人立场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程度的指标——剩余价值率

价值增殖:效率指标OR剥削程度?

——《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章《剩余价值率》


秦兴方

20230421


一、概述

   1.总体框架:是第三篇总体框架中“分析”的一个环节,应在总体框架下理解本章内容。    

2.主要内容:本章以第五章为理论基础,主要“价值增殖”的经济学意义,即从工人的立场考察,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数量,即绝对数量——剩余价值量和相对数量——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是一个生产关系指标;从资本家角度,则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即绝对数量——利润量和相对数量——利润率,是一个经济效率或生产力指标。后者将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再作讨论。

二、原著解读

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1)剩余价值的最初表现——“预付资本C在生产过程中生出的剩余价值,或预付资本价值C的价值增值额,首先表现为产品价值超过它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总和而形成的余额”(P245)。其中,预付资本C包括为购买生产资料而支出的货币额或转化为不变资本的价值部分c、为购买劳动力而支出的货币或转化为可变资本的价值部分v。最初预付资本C等于c+v,在生产过程结束时得到商品价值为c+v+m。其中,m表现为产品价值超过预付资本C的余额。但这是剩余价值的最初表现形式,如果我们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角度考察,我们不仅可以对不变资本中“仍然保留在原来的存在形式……把它抽去”(P246),而且“必须把产品价值中只是再现资本价值的那一部分完全抽去,就是说,必须使不变资本=0”(P247)。这样预付的可变资本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即本来“购买劳动力所预付的资本部分是一定量的对象化劳动,因而同购买的劳动力的价值一样,是一个不变的量。”然而,在生产过程中,这个预付的资本“为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所代替,死劳动为活劳动所代替,静止量为流动量所代替,不变量为流动量所代替,结果是v的再生产加v的增长额。”这种假定不变资本为0在日常生活中是根据的,并不奇怪。例如人们计算利润时,通常都会扣除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就是“使在产品价值中只是再现出来的资本价值=0”(P248)。

剩余价值率概念的产生——进行以上的假定有什么的意义呢?“不仅剩余价值同直接产生它并由它来表示其价值变化的那部分资本的比率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也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其中,一方面,若讨论预会资本的增殖程度或者利润率,“我们将在第三册中详细讨论后一比例。要使资本的一部分转变为劳动力而增值,就必须使资本的另一部分转变为生产资料。要是可变资本起作用,就必须根据劳动过程的一定的技术性质,按相应的比例来预付不变之本(P248)”。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变化就其本身进行考察,也就是说,进行纯粹的考察,那么生产资料,不变资本的这些物质形态,就只是提供一种物质,使流动的、形成价值的力得以固定在上面。因此,这种物质的价值如何是没有关系的”(P248-249)。这样,“我们先假定不变资本部分等于零.于是预付资本就从c+v简化为v。产品价值c+v+m就简化为价值产品v+m。”其中,m“这个数字在这里表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即可变资本价值增殖的比率,显然由剩余价值量同可变资本的比率来决定,或者用m/v来表示。……我把可变资本的这种相对的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称为剩余价值率”(P249)。

马克思在这里通过对剩余价值最初表现的分析,即浮现在表面上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而实质上是预付的可变资本起作用的结果,是劳动力使用的产物中,从而引出剩余价值绝对量(m)和剩余价值相对量或可变资本的相对价值增殖,即剩余价值率范畴。

 

2)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剥削程度的精确表现——我们已经知道,工人在劳动过程的时间可以分为两段。其中的一段“只是生产他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P250),这种价值的生产“只是表现为再生产。因此,我把进行这种再生产的工作日部分称为必要劳动时间,把在这部分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这种劳动对工人来说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不以他的劳动的社会的形式为转移。这种劳动对资本和资本世界来说所以必要,是因为工人的经常存在是它们的基础(P250-251)”。劳动过程中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我把工作日的这部分称为剩余劳动时间,把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进行这种区分的经济意义:“把价值看做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P251)。由此,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可以表现为:“因为可变资本的价值等于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价值,因为这个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工作日的必要部分,而剩余价值又由工作日的剩余部分决定,所以从这里可以得出结论: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等于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之比,或者说剩余价值率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这两个比例把同一种关系表现在不同的形式上:一种是对象化劳动的形式,另一种是流动劳动的形式”(P251-252)。马克思由此得出结论:“因此,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精确表现”(P252)。

通过将工作日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或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或剩余劳动,由此,剩余价值率公式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拓展了,即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精确表现。

 

3)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法——“剩余价值率不是=m/C或m/c+v,而是m/v,……。剩余价值率m/v由于可以转化为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就精确地向我们表明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比率”(P252)。这样,“计算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可以简述如下:我们把全部产品价值拿来,使其中只是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等于零。余下的价值额就是在商品形成过程中实际生产出来的唯一的价值产品。如果剩余价值已定,我们从这个价值产品中减去剩余价值,就可得出可变资本。如果可变资本已定,而我们要求出剩余价值量,那就得从这个价值产品中减去可变资本。如果这两者已定,那就只需进行最后的运算,计算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m/v”(P252-253)。“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它所依据的见解是读者所不习惯的”(P253)。为此,马克思举例进行了说明。

马克思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阐释了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法。

 

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

1)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现在我们再回头谈谈资本家是怎么样使货币成为资本的那个例子”(P255),即第五章讨论价值增殖的例子。为什么要“再回头”讨论呢?因为在那里主要讨论的是价值形成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所要超越的“那个点”,而没有关注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如何表现的问题。“因为这个总价值表现在总产品20磅棉纱上,所以各个不同的价值要素也必定可以表现在产品的相应部分上”(P255)。在第五章中我们看到,“棉纱的价值等于棉纱生产中创造的新价值加棉纱的生产资料中原先已有的价值之和”,而通过本章的分析又看到,“产品价值在职能上或在概念上不同的组成部分,怎样能够表现在产品本身的相应部分上”,即“我们以上把产品——生产过程的结果——分成几个量。一个量是代表生产资料中包含的劳动,或不变资本部分。另一个量只代表生产过程中加进的必要劳动,或可变资本部分。最后一个量的产品只代表同一过程中家庭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马克思进一步强调:“这种划分很简单但又很重要。这一点在以后。把它应用到复杂的、尚未解决的问题上时就可以看出”(P257)。

马克思通过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的分析,既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商品价值构成及其性质的思想,又为后面分析资本有机构成学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学说、剩余价值分配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2)从不同角度理解产品价值构成引起的错觉——“上面我们把总产品当做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的完成结果来考察。但是我们还可以对总产品按其产生过程来考察,仍然把各个部分产品当作职能上不同的各个产品部分”(P257)。而且,“这是英国工厂主日常应用的计算方法”,即他在12小时的工作日中,最初的8小时或2/3的工作日中把消耗掉的棉花的价值赚回来,往后的1小时36分把代表工作日中把消耗掉的劳动资料的价值赚回来,再往后的1小时12分把代表工作日中把预付的劳动力价值赚回来,而只有最后的6/5小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马克思说,这个公式是正确的,“不过把现成产品的各部分同时并存的空间变成了它们依次出现的时间。但是,伴随这个公式也可能产生极其蛮横的想法”(P257),下面的非常著名的“最后一小时”谬论的产生就是最好的例证

    关于产品价值构成,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马克思在上文是从一个工作日完成的结果进行考察的,也可以将产品的各个部分用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但后者有可能引起错觉,如剩余价值源于最后一小时论。

 

3.西尼耳“最后一小时”

     西尼耳是当时牛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工厂主选中了他,要他充当斗士反对新颁布的工厂法和比工厂法更激进的争取十小时工作日的鼓动”P259)。西尼耳为此写了一本小册子——《工厂法对棉纱业的影响的书信》(1837年伦敦版)。在本书提出了著名的“最后一小时”论(马克思的批判略)。后来,西尼耳的谬论“又被经济学界的另一位大官老爷詹姆斯.威尔逊在伦敦《经济学家》杂志上重新吹奏起来,以反对十小时工作日的法律”P265)

    经济学理论是有立场的,政治经济学是充满阶级性的学问。

 

4.剩余产品

1)剩余产品——“我们把代表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称为剩余产品(……)。决定剩余价值率的,不是剩余价值同资本总额的比率,而是剩余价值同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的比率,同样,决定剩余产品的水平的,也不是剩余产品同总产品的其余部分的比率,而是剩余产品同代表必要劳动的那部分产品的比率。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的目的,同样,富的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量来计量,而是由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P265)。

2)剩余产品——“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和,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之和,构成他的劳动时间的绝对量——工作日”P257)

从使用价值形态界定剩余产品,同时界定工作日,为下一章分析工作日提供理论铺垫。

 

三、主要启示

1.方法论启示:是第三篇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以第五章为理论基础,具体分析剩余价值相对量的生产关系属性——资本主义剥削程度。

2.理论启示:正确理解分析价值增殖时,是否将预付的不变资本归结为零具有特别的经济意义的含义:站在不同立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资本家认为价值增殖是全部预付资本的结果(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没有本质差别,不能归结为零),反映这一指标的是利润率;马克思从工人的立场认为价值增殖是由预付的可变资本发挥作用的结果(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存在本质差别,预付的不变资本应归结为零),反映增殖的指标则是剩余价值率,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所以,在经济学分析中,对于同一问题,站在不同立场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这正是政治经济学社会属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