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0187我的教学(24)跟我精读《资本论》(11):社会角色及其赚钱之道

点击次数: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主要讲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重点分析成为资本家的条件及其决定剩余价值量的规律,即在资本主义下,我因为是纯粹的劳动力出卖者而成为无产阶级,他因为是参与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私有者而成为小业主,而你由于是一个拥有超过最低限额的货币,特别是能全年逐日支付一定量工人工资的生产资料私有者而成为资本家。在靠延长工作日赚钱的条件下,你的赚钱数量和你所在阶级的赚钱总量分别由三个规律和一个规律决定!

社会角色及其赚钱之道

——《资本论》第一卷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秦兴方

20230425

一、概述

1.总体框架:本章在第三篇中具有“总结”性质,以第5章为理论基础和基于第6-8章的具体分析,提炼决定剩余价值量的规律,归纳总结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劳资关系。

2.主要内容:本章重点分析了决定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剩余价值量的规律,阐释了货币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成为资本家(还是小业主)的条件,对第三篇所揭示的劳资关系进行了总结。

 

二、原著解读

1.假设前提

“假定劳动力的价值不变,从而再生产或维持劳动力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是一个已经不变的量”。“在这个前提下,知道剩余价值率,同时也就知道一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为资本家提供的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是资本家同时使用的全部劳动力的总价值的币表现。因此,可变资本的价值,等于一个劳动力的平均价值乘以所使用的劳动力的数目”(P351)。

科学的假设是理论(模型)分析和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

 

    2.决定单个资本剩余价值量的三个规律和决定社会总资本剩余价值量的规律

1)决定单个资本剩余价值量的第一个规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等于预付的可变资本量乘以剩余价值率,或者说,是由同一个资本家同时剥削的劳动力的数目与单个劳动力受剥削程度之间的复比决定的”。如果用M表示剩余价值量、m是一个工人每天平均提供的剩余价值量、v是购买一个劳动力平均每天预付的可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总数,k为一个平均劳动力的价值,a’/a为一个平均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n为工人人数,则M=m/v*V=k*a’/a*n。在这里,“在一定量剩余价值量的生产上,一种因素的减少可以由另一种因素的增加来补偿”(P352)。

2)决定单个资本剩余价值量的第二个规律——靠提高剩余价值率或延长工作日来补偿工人人数或可变资本量的减少是有不能超越的界限的,“平均工作日(它天然总是小于24小时)的绝对界限,就是可变资本的减少可以有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或者说,就是受剥削的工人人数的减少可以由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明白这个规律,“对于解释资本要尽量减少自己所雇用的工人人数即减少转化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趋势(以后将谈到这种趋势)所产生的许多现象,是十分重要的”(P354)

3)决定单个资本剩余价值量的第三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从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和预付的可变资本量这两个因素而得出来的,“如果剩余价值率或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一定,劳动力价值或必要劳动时间量已定,那么不言而喻,可变资本越大,所生产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大。如果工作日的界限及其必要组成部分的界限已定,那么,一个资本家所生产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显然就只取决于他所推动的劳动量。但……他所推动的劳动数量取决于他所剥削的劳动力的数量,或者他所剥削的工人人数,而工人的人数又是由他预付的可变资本量决定的。因此,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已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量成正比。……无论一定量的资本怎样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部分,……刚才确定的规律都不会受到影响。……因此,上面确认的规律就具有这样的形式:在劳动力的价值已定和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资本所生产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同这些资本的可变资本部分即转化为活劳动力的组成部分的量成正比”(P354-355)。尽管“这一规律同一切以表面现象为根据的经验显然是矛盾的”,即不变资本多而可变资本少的纺纱主,获得的利润或剩余价值量并不比可变资本多而不变资本较少的面包房老板少,但也解决这个问题还有许多中间变量,“尽管古典经济学从严没有表述过这一规律,但是它却本能地坚持这一规律。因为这个规律是价值规律本身的必然结果。古典经济学企图用强制的抽象法把这个规律从现象的矛盾中拯救出来。以后我们会看到,李嘉图学派是怎样被这块拦路石绊倒的。‘确实什么也没有学到’的庸俗经济学,在这里也像在其他各处一样,抓住了现象的外表来反对现象的规律。他与斯宾诺莎相反,认为‘无知就是充足的论据’”(P355-356)。

4)决定社会总资本剩余价值量的规律——“我们可以把社会总资本每天所使用的劳动看成一个唯一的工作日。……在这个工作日的长度已定时,不管它的界限是由生理条件还是由社会条件决定,只有工人人数即工人人口增加,剩余价值量才能增加。在这里,人口的增加形成社会总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数学界限。反之,在人口数量已定时,这种界限就由工作日的可能的延长来决定。”当然,“在下一章,我们会看到这个规律只适用于以上所考察的剩余价值形式”(P356)。

这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在假定劳动力价值不变前提下,分析了决定了单个资本剩余价值量的三个规律。另一方面,由微观上升到宏观,分析了决定社会总资本剩余价值量决定的规律。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限额

1)货币转化为资本存在一个最低限额——不是任何货币都可以转化为资本的,例如一个货币所有者直接参加生产过程,那他“不过成了介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中间人物,成了‘小业主’”,中世纪的行会为“力图用强制的办法防止手工业者师傅转化为资本家,限定一个师傅可以雇用的劳动者人数不得超过一个极小的最高界限”(P357)。马克思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指出了“最低界限”,即理论上“这种转化的前提是单个货币占有者或商品占有者手中有一定的最低限额的货币或交换价值。可变资本的最低限额,就是为取得剩余价值全年逐日使用的一个劳动力的成本价格”(P356)。在实践中,“货币和商品的占有者,只有当他在生产上预付的最低限额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最高限额时,才真正变为资本家。在这里,也像在自然科学上一样,证明了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所发现的下列规律的正确性,就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转变为质的区别”(P357-358)。

2)货币转化为资本最低限额的变化——从现实的角度看,“单个的货币占有者或商品占有者要蛹化为资本家而必须握有的最低限度价值额,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是不同的,而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内,也由于它们的特殊的技术条件而各不相同。还在资本主义生产初期,某些生产部门所需要的最低限额的资本就不是在单个人手中所能找到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引起国家对私人的补助,……另一方面,促使对某些工商业部门的经营享有合法垄断权的公司的形成,这种公司就是现代股份公司的前驱”(P358)。

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转化为资本家是有条件的,即要握有最低限度的价值额,其中,可变资本最低限额是为取得剩余价值全年逐日使用的一个劳动力的成本价格。当然,从资本主义现实看,这个最低限额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生产部门是不同的。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劳资关系的总结(第三篇结语)

1)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的指挥权——“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及对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或工人本身的指挥权。人格化的资本及资本家监督工人有规则的。并以应有的强度工作”P359)

2)资本发展成为一种强制关系——“资本发展成为一种强制关系,迫使工人阶级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狭隘范围而从事更多的劳动。作为他人辛勤劳动的制造者,作为剩余劳动的榨取者和劳动力的剥削者。资本在精力、贪婪和效率方面,远远超过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P359)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没有直接改变生产方式——“资本起初是在历史上既有的技术条件下使劳动服从自己的。因此,它并没有直接改变生产方式。所以我们上面所考察的,单靠延长工作日这种形式的剩余价值的生产,看来是与生产方式本身的任何变化无关的。它在旧式面包业中和在现代棉纺业中同样有效”P359)

4)资本主义下物对人的统治初步确立(形式隶属)——如果只是从劳动过程看,工人是将物(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当作有目的的活动的手段或对象,是人统治物!但是,从价值增殖过程看,情况完全颠倒了!“生产资料立即转化为吮吸他人劳动的手段。不再是工人使用生产资料,而是生产资料使用工人了。不是工人把生产资料当做自己生产活动的物质要素来消费,而是生产资料把工人当做自己的生活过程的酵母来消费,并且资本的生活过程只是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的运动。夜间停止不用、不吮吸活劳动的熔炉和厂房,对资本家说来是一种‘纯粹的损失’。因此,熔炉和厂房就造成了要劳动力‘做夜工的要求’。货币单纯地转化为生产过程的物质要素,转化为生产资料,就使生产资料转化为占有他人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合法权和强制权。……资本主义生产所固有的并成为其特征的这种颠倒,死劳动和活劳动、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力之间的关系的倒置,……反映在资本家头脑的意识中……”P359)

    作为第三篇的结语,马克思分析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劳动资本关系。由于绝对剩余价值方式出现在资本主义早期,没有从直接改变既往的生产方式,所以,劳资关系还是反映在表面上的,即资本指挥劳动,对劳动有一定的强制,劳动还只是形式上隶属于资本。

 

三、主要启示

   1.方法论启示

    1)科学运用综合-分析—综合方法。

    (2)科学应用模型分析法(尤其是结论的科学解释)。

    (3)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2.理论启示

(1)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正确理解决定剩余价值量的规律。

(2)正确把握市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劳资关系特征及其制度演进。

(3)正确理解社会阶层(劳动者、小业主和资本家)形成的条件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