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0190我的教学(25)跟我精读《资本论》(12):赚钱新招
点击次数:
引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讲解《资本论》第一卷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主要分析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另一种更为“高明”、隐蔽的手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本章主要阐述这一新招的基本原理,以后三章则具体分析这一新招——三种特殊生产方式。
赚钱新招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秦兴方
20230429
一、概述
1.总体框架
(1)本篇结构——第四篇由第十——十三章共四章构成。其中,第十章为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而第第十一、十二和十三章分别研究了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种特殊生产方式。在本篇,马克思遵循了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揭示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奥秘,以及工人是如何从形式上走向实际上隶属于资本的。
(2)本章结构——作为第四篇的开篇,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原理,包括相对剩余价值概念的提出——超额剩余价值生成并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机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性质三个部分的内容,为第十一、十二和十三章提供理论铺垫。
2.主要内容
主要阐释了相对剩余价值是一种工作日不变前提下通过变革生产方式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生产方法,分析了劳动生产力提高从而使资本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从而形成超额剩余价值并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内在机理,揭示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即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其根本目的不是要缩短工作日而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二、原著解读
1.相对剩余价值概念的提出
(1)假设——为科学分析相对剩余价值概念,马克思作以下假设:一是“假定有一个工作日,它的长度以及它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是已定的”,在这一条件下,“怎样才能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呢?也就是怎样才能延长剩余劳动呢?”(P363)。因此,“必要劳动的缩短要与剩余劳动的延长相适应,或者说,工人实际上一直为自己耗费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要转化为资本家耗费的劳动时间。这里改变的不是工作日的长度,而是工作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P364);二是“我们假定,一切商品,包括劳动力在内,都是按其十足的价值买卖的”,再结合第一个假设,即工作日长度不变,则“剩余劳动的延长必然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不是相反,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由于剩余劳动的延长”(P365)。
必要的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在二个假设前提下,得出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必要性。
(2)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必须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力——要降低劳动力价值,或者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不提高劳动生产力是不可能的。……不改变他的劳动资料或他的劳动方法,或不同时改变这二者,就不能把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因此,他的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他的生产方式,从而劳动过程本身,必须发生革命。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我们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在研究我们上面考察的那个那种形式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时,我们曾假设生产方式是既定的。而现在,对于由必要劳动转化为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来说,资本占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或者说现存形态的劳动过程,并且只延长它的持续时间,就绝对不够了。它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P366)。
必要劳动时间如何缩短?只有依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什么是“劳动生产力提高”?是指劳动过程中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也就是用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劳动生产率则是劳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一种比较)。如何提高劳动生产力呢?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定义——“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P366)。
基于前文的分析,定义绝对剩余价和相对剩余价值概念。
2.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1)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要缩短必须劳动时间,单纯依靠本部分劳动生产力提高还不够,“要使劳动力的价值降低,生产力的提高必须扩展到这样一些产业部门,这些部门的产品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他们或者属于日常生活资料的范围,或者能够代替这些生活资料。但是,商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使商品取得最终形式的那种劳动的量,而且还取决于该商品的生产资料所包含的劳动量。……因此,那些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提供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的产业部门中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他们的商品相应的便宜,也会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相反,那些既不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必要生活资料提供了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中生产力的提高,不会影响劳动力的价值”(P366-367)。“变得便宜的商品当然只是相应地,即只是按照该商品在劳动力的再生产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但是,必要生活资料的总和是由各种商品、各个特殊产业部门的产品构成的,每一种这样的商品的价值总是劳动力价值的一个相应部分。劳动力价值随着它的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缩短而降低,这种必要劳动时间的全部缩短等于所有这些特殊生产部门中这种劳动时间缩短的总和”(P367)。“在这里我们把这个总结果看成好像是每个个别场合的直接结果和直接目的。当一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使例如衬衫便宜的时候,他决不是必然抱有相应的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目的;但是,只要他最终促成这个结果,他也就促成一般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必须把资本的一般的必然的趋势同这种趋势的表现形式区别开来”(P367-368)。
马克思强调指出:劳动力价值的降低,或者必要劳动的缩短,必须依靠那些提供必要生活资料的部门和为制造这些必要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生产力提高;与劳动力价值形成相关的单个资本家或单个生产部门生产力的提高,只是按比例地降低劳动力的价值或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的全部缩短,等于所有这些特殊生产部门中这种劳动时间缩短的总和;尽管这不是单个资本家的主要生产目的,,但其结果就是如此,这是资本必然趋势有可能与其表现形式之间的不一致。
(2)资本家为何致力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动因)——“这里不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怎样表现为资本的外部运动,怎样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发生作用,从而怎样成为单个资本家意识中的动机。然而有一点一开始就很清楚,只有了解了资本的内在本性,才能对竞争进行科学的分析,正像只有认识了天体的实际的、但又直接感觉不到的运动的人才能,了解天体的表面上的运动一样。但是,为了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根据已经得出的结果,要做如下的说明”(P367-368)。
资本家之所以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内在规律——不断追求最大化的剩余价值,以及外部的强制规律——竞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并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的——一方面,超额剩余价值是这样产生的。“现在假定有一个资本家是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这个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这个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少于在社会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大众同类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但是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他的社会价值,就是说,它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用生产它所必须的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如果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按……这个社会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那么它的商品就是超出个别价值……出售,这样,他就实现了……超额剩余价值。但是另一方面,……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的商品只有降低价格才能获得较大的市场。因此,资本家要高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又低于它的社会价值来出售商品,……这样,他从每件商品上仍然赚得……超额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总会这样提高,不管他的商品是不是属于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是不是劳参加劳动力的一般价值的决定。因此,即使撇开后面这种情况,每个资本家都抱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的动机”(P368-369)。另一方面,超额剩余价值又是通过以下途径转化成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即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的生产的:“然而,甚至在这种场合,剩余价值生产的增加也是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的相对延长”(P369)。为什么呢?“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他个别的所做的,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场合所做的。但是另一个方面,当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较便宜地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这同一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感觉到,他必须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他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因此,只有当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扩展到同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部门,以致使属于必要生活资料范围,从而构成劳动力价值要素的商品变得便宜时,一般剩余价值率才会最终受到这整个过程的影响”(P370-371)。
主要分析了超额剩余价值并转化为相对剩余的内在机理: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从而不断劳动力生产力提高,结果使资本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其中的差额构成超额剩余价值;当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扩展到同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部门,以致使属于必要生活资料范围,从而构成劳动力价值要素的商品变得便宜时,其结果是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相对延长了,超额剩余价值也就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相反,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因此,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P371)。
(2)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不是要缩短工作日而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是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不关心的。他关心的只是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自然就包含着预付价值的补偿。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正比,而商品价值的降低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因为同一过程使商品便宜,并使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提高,所以这就解开了一个谜:为什么只是关心生产交换价值的资本家,总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P371-372)。“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目的决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的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在商品没有变便宜的情况下,究竟能在多大的程度上达到这个结果,我们在下面考察相对剩余价值的各种特殊的生产方式时,就可以看到”(P372-373)。
揭示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另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不是要缩短工作日而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三、主要启示
1.方法论启示
(1)将本章与第五章、本篇与第三篇结合起来,更好地运用比较研究方法。
(2)将本章与后三章联系起来,掌握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
2.理论启示
(1)正确理解超额剩余价值形成并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的机理。
(2)科学理解马克思劳动生产力(及其资本生产力、技术生产力)的含义。
(3)生产方式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及其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理。
(4)资本主义内在规律和外部强制规律共同作用劳动生产力提高机理及其双重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