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0191我的教学(26)跟我精读《资本论》(13):惊人的集体力
点击次数:
引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主要讲解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一章《协作》,分析协作是如何产生集体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 、在资本主义下又是如何转化为资本力的。
惊人的集体力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一章《协作》
秦兴方
20230501
一、概述
1.总体框架
(1)第四篇中的地位: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三种特殊生产方式中的第一种生产方式。
(2)本章的结构:从一般到特殊,分析协作一般性(作用)和资本主义协作特殊性质。
2.主要内容
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三种特殊生产方式中最基本、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协作一方面具有一般性,它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形成了结合劳动,创造了集体力,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化生产都可以而且应该利用的。另一方面又具有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协作创造集体力转化为资本力、劳动隶属于资本从形式走向实际,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
二、原著解读
1.“这种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在同一资本同时雇用人数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产品的时候才开始的。人数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概念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就生产方式本身来说,例如,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除了同一资本同时雇用的工人人数较多而外,和行业手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区别”(P374)。
“这种生产方式”(实际上是指协作,但马克思在此还没有直接点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但表面上看,除了雇用工人数量或规模外,与过去的行业手工业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这只是一种表象。
2.“这种生产方式”是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1)生产的社会条件(价值生产)方面的变化——较大规模雇用工人的生产,一方面会产生剩余价值总量的变化,即“起初这是量的区别。我们已经看到,一定的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等于一个工人所提供的剩余价值乘以同时雇用的工人人数”。雇用的工人人数越多,剩余价值量越大。但是,“工人人数本身丝毫不会改变剩余价值率或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而且,就商品价值的生产来说,劳动过程的任何质的变化。看来是没有关系的。这是由价值的性质得出来的”(P374)。“在价值生产上,多数始终这是许多个体数的总和。因此对于价值生产来说,……工人无论是单独进行生产,还是在同一资本指挥下联合起来进行生产,都不会引起任何差别。”另一方面在价值生产领域也会发生一些质的变化,即使劳动更具有社会平均性质。“不过在一定限度内还是会发生变化,对象化为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平均性质的劳动,也就是平均劳动力的表现。但是平均量始终只是作为同种的许多不同的个别量的平均数而存在的。在每个产业部门,个别工人,彼得或保罗,都同平均工人多少相偏离。这种在数学上叫做‘误差’的个人偏离,只要把较多的功能聚集在一起,就会互相抵消,归于消失。……同时雇用的人数较多的工人的总工作日除以工人人数,本身就是一天的社会平均劳动”(P375)。“在六个小业主中间,有人赚到的会高于一般剩余价值率,有人赚到的会低于一般剩余价值率。这些差别就整个社会来说会互相抵消,但是就单个业主来说,却不是这样。因此对单个生产者来说,只有当他作为资本家进行生产,同时使用许多工人,从而一开始就推动社会平均劳动的时候,价值增殖规律才会完全实现”(P376)。
(2)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或物质条件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物质条件上的革命。“即使劳动方式不变,同时使用人数较多的工人,也会在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P376-377)。为什么呢?因为“容纳许多人做工的厂房、储藏原料等的仓库、供许多人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的容器、工具、器具等,总之,一部分生产资料,现在是在劳动过程中共同消费的。一方面,商品的交换价值,从而生产资料的交换价值,丝毫不会因为它们的使用价值得到某种更有效的利用而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的规模会增大。……建造一座容纳20个人的作坊比建造十座各容纳两个人的作坊所耗费的劳动要少,因此大量积聚的并且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一般的说,不会和这些生产资料的规模及其效果成比例的增加,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转移到单个产品上去的价值组成部分所以较小,部分是因为这些生产资料转移的总价值要同时分配在较大量的产品上,部分是因为这些生产资料加入生产过程的价值同分散的生产资料相比,绝对地说虽然较大,但从他们作用范围来看,相对地说却较小。因此,不变资本的价值组成部分降低了,而随着这部分价值的量的减少,商品的总价值也降低了。其结果和商品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变得便宜时所产生的结果一样。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这种节约,只是由于许多人在劳动过程中共同消费他们。即使许多人只是在空间上聚合在一起,并不协同劳动,这种生产资料也不同于单干的独立劳动者或小业主的分散的并且相对地说花费大的生产资料,而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条件和劳动的社会条件这种性质。一部分劳动资料甚至在劳动过程本身取得这种社会性质以前,就已经取得这种社会性质”(P377)。另一方面生产资料节约引起劳动力价值下降,助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生产资料的节约一般要从两个方面去考察。一方面,它使商品便宜,从而使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另一方面,它改变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也就是同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和可变组成部分的价值总额之间的比例。后一点要到本书第三册才来探讨,……分析的进程要求把研究的对象这样分割开来啊,而这种分割也是符合资本主义生产的精神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条件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与工人相对立,所以劳动条件的节约也表现为一种与工人无关、因而与提高工人的个人生产率的方法相脱离的特殊操作”(P377-378)。
(协作)“这种生产方式”是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在生产的社会条件方面,虽然不能改变生产的根本性质,但是雇用较大规模工人一方面会增加剩余价值总量,另一方面会使劳动更具有社会平均性质;从生产的技术条件看,会引起物质条件上的革命——生产资料更有效、更节约地利用,生产资料更具有社会劳动的条件和劳动的社会条件这种性质,从而进一步引起形成劳动力所需要各种生活资料的便宜,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资本主义生产更符合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特征。
3.协作提高劳动生产力机理
(1)什么是协作——“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P378)。
(2)协作促成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机理
①总论:协作创造了一种生产力或集体力——“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每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每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同样,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例如举起重物、转绞车、清理道路上的障碍物等)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在这里,结合劳动的效果要么是单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要么只能在长的多的时间内,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达到。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P378)。
②分析:协作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P379)。
③分析:协作提高总产品生产效率——“尽管许多人同时协同完成同一或同种工作,但是每个人的个人劳动,作为总劳动一部分,仍可以代表劳动过程本身的不同阶段,由于协作,劳动对象可以更快地通过这些阶段,……劳动对象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同样的空间。另一方面。例如,如果一座建筑物同时从各个方面动工兴建,尽管协助的人做的是同一或同种工作,那也会发生劳动的结合。……结合工作日完成总产品,比只能比较单方面地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多少是单干的劳动者的12个十二小时工作日要快。产品的不同的空间部分同时成长”(P379-380)。
④分析:协作引起分工并缩短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如果劳动过程是复杂的,只要有大量的人共同劳动,就可以把不同的操作分给不同的人,因而可以同时进行这些操作,这样,就可以缩短制造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P380)。
⑤分析:协作可在紧急时期短时期内动用大量劳动——“在许多生产部门都有紧急时期,即由劳动过程的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一定时期,在这些时期内必须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这种操作是否在一定的时间开始并在一定的时间结束。在这里,劳动过程要占用的时间是事先决定了的。……短促的劳动期限可以由在紧要关头投入生产场所的巨大的劳动量来补偿。在这里,能否及时获得成果,取决于是否同时使用许多结合的工作日,成效的大小取决于劳动者人数的多少;但是,这种人数总比在同样长的时间内为达到同样效果所需要的单干劳动者的人数要少”(P380-381)。
⑥分析:协作既可以扩大劳动空间范围又能在空间上缩小生产领域——“一方面,协作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因此,某些劳动过程由于劳动对象空间上的联系就需要协作(例如排水、筑堤、灌溉、开凿运河、修建道路、铺设铁路等等)。另一方面,协作可以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地在空间上缩小生产领域。在劳动的作用范围扩大的同时劳动空间范围的这种缩小,会节约非生产性费用(faux frais),这种缩小是由劳动者的集结、不同劳动过程的靠拢和生产资料的积聚造成的”(P381-382)。
⑦结论:协作造成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工人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不能在一定的情况下结合工作日怎样达到生产力的这种提高:是由于提高劳动的机械力,是由于扩大这种力量在空间上的作用范围,是由于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的在空间上缩小生产场所,是由于在紧急时期短时间内动用大量劳动,是由于激发个人的竞争心和振奋他们的精力,是由于是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是由于同时进行不同的操作,是由于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而达到节约,是由于是个人劳动具有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在所有这些情形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P382)。
从经济一般,定义了协作,揭示了协作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理,从总体上说,即“协作创造了一种生产力或集体力”,是一种“造成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具体包括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提高总产品生产效率、引起分工并缩短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在紧急时期短时期内动用大量劳动、既可以扩大劳动空间范围又能在空间上缩小生产领域(以及在第3部分所揭示的可以使劳动更具有社会平均性质、引起生产资料更有效、更节约地利用等)。
4.资本主义协作的条件和特点
(1)资本主义协作的条件——开展协作必须以一事实上规模的工人集中在一定的空间为条件,因此,资本主义协作也是有条件的。一方面,一定规模的雇用工人或预付可变资本量。“同一资本,同一个资本家,如果不同时使用雇佣工人,也就是同时购买他们的劳动力,雇佣工人就不能进行协作。因此,在劳动力本身结合在生产过程以前,这些劳动力的总价值或工人一天、一周等等的工资总额,必须已经结合在资本家的口袋里。……协助工人的人数或者协助的规模,首先取决于单个资本家能支付多大资本量来购买劳动力,也就是取决于每一个资本家在多大规模上拥有供许多工人用的生活资料”(P382-383)。另一方面,一定规模的不变资本量。“可变资本的情形是这样,不变资本的情形也是这样。……诚然,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在价值量和物质量方面都不会同雇佣的工人人数按同一程度增加,但是它们的增加还是很显著的。因此,较大量的生产资料集聚在单个资本家手中,是雇佣工人进行协助的物质条件,而且协助的范围或生产的规模取决于这种集聚的程度”。正如我们在前文所指出的那样,“使资本关系在形式上建立起来,需要有一定的最低限额的单个资本”。“现在,这个最低限额又表现为是许多分散的和互不依赖的单个劳动过程转化为一个结合的社会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P383)。
资本主义协作是有条件的,即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预付资本额,从而可以雇用一定规模的工人,以及有较大量的生产资料集聚在单个资本家手中。
(2)资本主义协作的基本特征(劳动对于资本的实际隶属)
①资本主义协作使资本对劳动的指挥权成为生产的必要条件——“起初资本指挥劳动只是表现为这样一个事实的形式上的结果:工人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为资本家。因而是在资本家的支配下劳动。随着许多雇佣工人的协作,资本的指挥发展成为劳动过程本身的进行所必要的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现在,在生产场所不能缺少资本家的命令,就像在战场上不能缺少将军的命令一样”(P383-384)。
②管理、监督和调节职能成为资本家的职能——“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的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运动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这种管理的职能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P384)。
③资本主义管理职能取得了对抗性质——“首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的自行增值,也就是尽可能多的生产剩余价值,因而也就是资本家尽可能多的剥削劳动力。随着同时雇佣的工人人数的增加,他们的反抗也加剧了,因此资本为压制这种反抗所施加的压力也必然增加。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一种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和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间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同样,随着作为他人的财产而同雇佣工人相对立的生产资料的规模的增大,对这些生产资料的合理使用进行监督的必要性也增加了”(P384-385)。“其次,雇佣工人的协作只是资本同时使用他们的结果。他们的职能上的联系和他们作为生产总体所形成的统一,存在于他们之外,存在于把他们集合和连接在一起的资本中。因此,他们的劳动的联系,在观念上作为资本家的计划,在实践中作为资本家的权威,作为他人意志——他们的活动必须服从于这个意志的目的——的权力,而和他们相对立”(P385)。
④资本主义专制的管理形式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管理的生产过程是二重的,“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随着大规模协作的发展,这种专制也发展了自己特有的形式。正如起初当资本家的资本一达到开始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最低限额时,他便摆脱体力劳动一样,现在他把直接和经常监督单个工人和工人小组的职能交给了特种的雇佣工人。正如军队需要军官和军士一样,在同一资本指挥下共同工作的大量工人,也需要工业上的军官(经理)和军士(监工),在劳动过程中以资本的名义进行指挥。监督工作固定为他们的专职”(P385)。在这里,“政治经济学家在拿独立的农民或独立的手工业者的生产方式同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种植园经济作比较时,把这种监督工作算作非生产性费用。相反地,他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却把从共同的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同从这一过程的资本主义的、从而对抗的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混为一谈。资本家所以是资本家,并不是因为他是工业的管理者,相反,他所以成为工业的司令官,因为他是资本家。工业上的最高权力成了资本的属性,正像在封建时代,战争中和法庭裁判中的最高权力是地产的属性一样”(P385-386)。
⑤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转变为实际隶属、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转化为资本生产力——“只要工人作为劳动力的出卖者和资本家进行交易,他就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他只能出卖他所占有的东西,出卖他个人的单个的劳动力。……工人作为独立的人,是单个的人,他们和同一资本发生关系,但是彼此不发生关系。他们的协作是在劳动过程中才开始的,但是在劳动过程中他们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了。他们一进入劳动过程,便并入资本。作为协作的人,作为一个工作有机体的肢体,他们本身只不过是资本的一种特殊存在的方式。因此,工人作为社会工人所发挥的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因为工人在他的劳动本身属于资本以前不能发挥这种生产力,所以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好像是资本天然具有的生产力,是资本内在的生产力”(P386-387)。
资本主义协作,不仅资本家对劳动的指挥成为必要,而且使管理、监督和调节职能成为资本家的职能,使资本主义管理职能取得了对抗性质,进一步发展成为专制的形式(由特种的雇佣工人进行专门的监督管理),从而使劳动对资本由形式隶属转变为实际隶属。
5.协作的历史考察及其与资本主义协作的比较
(1)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协作——“古代的亚洲人、埃及人、伊特洛里亚人等等的庞大的建筑,显示了简单协作的巨大作用”(P387)。但是,“亚洲和埃及的国王和伊特洛里亚的神权政治的首领等等的这种权利,在现代社会已经转到资本家手里,不管他是单个资本,还是像在股份公司那样,是结合资本家”(P387-388)。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协作,“在人类社会初期,在狩猎民族中,或者例如在印度公社的农业当中,我们所看到的那种在劳动过程中占统治地位的协作。一方面,以生产条件的公有制为基础,另一方面,正像单个蜜蜂离不开蜂房一样,以个人尚未脱离氏族或公社的脐带这一事实为基础。……在古代世界,中世纪和现代的殖民地,偶尔采用的大规模协作,以直接的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为基础,大多数以奴隶制为基础”(P388)。
在资本主义社会前,就产生了简单的协作,显示了巨大的作用,但这些偶尔采用的大规模协作要么以原始的公有制为基础,要么以直接的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为基础(大多数以奴隶制为基础);个人要么个人尚未脱离氏族或公社的脐带,要么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
(2)与资本主义协作的区别——与历史上的协作相比较,“资本主义的协作方式一开始就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的自由雇佣工人为前提。不过历史的说,资本主义的协作形式是同农民经济和独立的手工业生产(不管是否具有行会性形式)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对农民经济和独立的手工业生产来说,资本主义协作不是表现为协作的一种特殊的历史形式,而协作本身倒是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固有的并表示其特征的历史形式”(P388)。
资本主义协作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协作既有差别,即资本主义协作中的工人是“自由人”,是同农民经济和独立的手工业生产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生产)而发展起来的。当然,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协作中协作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的特殊历史形式。
(3)结论:资本主义协作的历史地位——①协作表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特有形式,是实际的劳动过程由于隶属于资本而经受的第一个变化,“正如协作发挥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一样,协作本身表现为同单个的独立劳动者和小业主的生产过程相对立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有形式。这是实际的劳动过程由于隶属于资本而经受的第一个变化”(P388)。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这种变化是自然发生的。这一变化的前提就在同一个劳动过程中同时雇佣人数较多的雇佣工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这个起点适合资本本身的存在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过程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劳动过程的这种社会形式表现为资本通过提高劳动过程的生产力来更有利于剥削劳动过程的一种方法”(P388-389)。②简单协作不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形式,是历史上的产物并在资本主义初期的工场手工业和大农业中近似地保留下来,并在大规模运用资本并分工或机器不起主要作用的部门中占统治地位。“上面所考察的简单形态的协作,是同规模较大的生产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并不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特殊发展时代的固定的具有特征的形式。”这种简单形态的协作 “它至多不过在仍然保持手工业性质的初期工场手工业中,在那种和工场手工业时期相适应的、仅仅由于同时使用的工人的数量和所积聚的生产资料的规模才和农民经济有本质区别的大农业中,近似地表现出来。简单协作在那些大规模应用资本而分工或机器还不起重大作用的生产部门,始终占统治的形式。”③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虽然协作的简单形态本身表现为同它的更发展的形式并存的特殊形式,协作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P389)。
协作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但它之所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有形式,是由于劳动劳动过程隶属于资本而产生;简单协作在历史上就已经存在,在资本主义初期的工场手工业和大农业中近似地保留下来,并在大规模运用资本并分工,或者在机器不起主要作用的部门中占统治地位;无论资本主义下协作如何发展,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
三、主要启示
1.方法论启示
(1)在第四篇中理解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
(2)进一步科学把握从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方法。
2.理论启示
(1)正确理解协作创造集体力原理及其运用。
(2)正确理解协作的历史变迁规律及其当代价值。
(3)资本主义社会下集体力转化为资本生产力机理及其影响。
(4)正确理解劳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向实际隶属的转变。
(5)中国“大国小农”及其转型发展的必然性。
(6)科学认识竞争与合作、协作、协同的关系及其管理方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