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0192我的教学(27)跟我精读《资本论》(14):分工的密码
点击次数:
引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主要讲解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重点解开分工的密码,包括分析工场手工业起源、要素与总机构、两种分工的联系和区别,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及其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领域的效应、缺陷及其向机器大生产的过渡。
分工的密码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秦兴方
20230502
一、概述
1.总体框架
(1)第四篇中的地位: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三种特殊生产方式中的第二种生产方式。
(2)本章的结构:从一般到特殊,重点分析了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两种分工的联系与区别,揭示了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2.主要内容
主要分析了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两个要素和总机构,阐释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与社会内部的分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揭示了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特别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分析了工场手工业的效应、缺陷及其向机器大生产过渡的客观必然性。
二、原著解读
1.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1)研究的起点——基于分工的协作在工场手工业取得自己的典型形态并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形式:“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在工场手工业上取得了自己的典型形态。这种协作,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形式,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占居统治地位。这个时期大约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最后30多年”(P390)。
协作、分工、工场手工业,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前就已经产生了。马克思一开篇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边界进行了界定,强调这里研究的工场手工业:是基于分工的协作已经成为典型形态、而非个别现象的工场手工业,大约是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最后30多年时期的工场手工业。
(2)工场手工业产生的两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是: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工人在同一个资本家的指挥下联合在一个工厂里,产品必须经过这些工人之手才能最后制成生产,……生产逐渐地分成了各种特殊的操作,其中每一种操作都固定为一个工人的专门职能,全部操作由这些全部工人联合起来完成”(P390-391)。例如,马车制造。第二种方式是:“工场手工业也以相反的方式产生。许多从事同一个或同一类工作(例如造纸、铸字或制针)的手工业者,同时在同一个工场里为同一个资本所雇用。这是最简单形式的协作。……但是,外部情况很快促使人们按照另一种方式来利用集中在同一个场所的工人和他们同时进行的劳动。……于是,劳动有了分工。各种操作不再由同一个手工业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完成,而是分离开来,孤立起来,在空间上并列在一起,每一种操作分配给一个手工业者,全部操作由协作者同时进行。这种偶然的分工一再重复,显示出它特有的优越性,并渐渐的固定为系统的分工。商品从一个要完成许多种操作的独立手工业者的个人产品,转化为不断地只完成同一种局部操作的各个手工业者的联合体的社会产品”(P390-391)。由此可见,“工场手工业的产生方式,它由手工业形成的方式,是二重的。一方面,它以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结合为出发点,这些手工业非独立化和片面化到了这种程度,以致它们在同一个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成为只是互相补充的局部操作。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以同种手工业者的协作为出发点,它把这种个人手工业分成各种不同的特殊操作,使之孤立和独立化到这种程度,以致每一种操作成为一个特殊工人的专门技能。因此,一方面工场手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分工,或者进一步发展了分工,另一方面它又把过去分工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但是不管它的特殊的出发点如何,它的最终形态总是一样的: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P391-392)。
工场手工业分工以两种方式产生——以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结合为出发点,或者以同种手工业者的协作为出发点。前者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分工或进一步发展了分工,后者则将过去分工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但是无论何种途径,其最终形态总是一样的: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
(3)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特点及其缺陷——一方面,“首先,在这里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特殊阶段是同手工业活动分成各种不同的局部操作完全一致的”(P392-393)。在这里,“不管操作是复杂还是简单,它仍然是手工业性质的,因而仍然取决于每个工人使用工具时的力量、熟练速度和准确。”正是由于“手工业仍然是基础。这种狭隘的技术基础使生产过程得不到真正科学的分解,因为产品所经过的每一个局部过程都必须能够作为局部的手工业劳动来完成。正因为手工业的熟练仍旧是生产过程的基础,所以,每一个工人都只适合于从事一种局部职能,他的劳动力就转化为终身从事这种局部职能的器官”。另一方面,“最后,这种分工是特殊种类的协作。它的许多优越性都是由协作的一般性质产生的,而不是由协作的这种特殊形式产生的”(P393)。
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一方面,将生产过程分成若干阶段与手工业分成不同操作完全一致,仍然具有手工业性质并包含其缺陷,另一方面,这里的分工是特殊种类的协作,但其优势性都由协作的一般性质产生。
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工场手工业的两个要素)
基于分工的协作在工场手工业取得自己的典型形态后,使工人成为局部工人,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为机器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1)局部工人的产生及其对劳动生产率效应——局部工人是这样产生的:“终身从事同一种简单操作的功能,把自己的整个身体转化为这种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因而他花费在这一操作上的时间,比顺序地进行整个系列的操作的手工业者要少。但是,构成工场手工业活机构的结合总体工人,完全是由这些片面的局部工人组成的”(P393)。这种局部工人不仅使局部劳动的方法不断完善,而且具有代际传递性。“与独立的手工业比较,在较短时间内能生产出较多的东西,或者说,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在局部劳动独立化为一个人的专门职能之后,局部劳动的方法也就完善起来。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动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有限的动作上,就能够从经验中学会消耗最少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又因为总是有好几代工人同时在一起生活,在同一些手工工场内共同劳动,所以,这样获得的技术上的诀窍就能巩固、积累和迅速的传下去”(P393-394)。不仅生产出局部工人的技艺,而且手工业变成世袭职业、固定为种姓并硬化为行会。“工场手工业在工场内部把社会上现成的各种手工业的自然形成的分立再生产出来,并系统的把它发展到极端,从而在实际上生产出局部工人的技艺。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把局部劳动转化为一个人的终身职业,符合以前社会的如下倾向:使手工业变成世袭职业,使它固定为种姓,或当一定条历史条件产生与种姓制度相矛盾的个人变化时,使它硬化为行会。种姓和行会由以产生的自然规律,就是调节动植物分化为种和亚种的那个自然规律。不同的只是种姓的,种性和行会的排他性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当做社会法令来颁布”(P394)。“正如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特殊熟练,才使印度人具有蜘蛛一样的技艺。但是同大多数工场手工业的工人相比,这样一个印度织工从事的是极其复杂的劳动”。局部工人的产生对劳动生产率来说是两个方面的。一方面,“一个在制品的生产中依次完成各个局部过程的手工业者,必须时而变更位置,时而调换工具。由一一种操作转到另一种操作会打断他的劳动过程,造成他的工作日中某种空隙。一旦手工业者整天不断的从事同一种操作,这些空隙就会缩小,或者说会随着他的操作变化的减少而趋于消失。在这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者是由于增加了一定时间内劳动力的支出,也就是提高了劳动强度,或者是由于减少了劳动力的非生产性耗费。就是说,每次由静止到运动所需要的力量的额外消耗,为已经达到的正常速度在较长时间的持续所补偿”。“另一方面,不断从事单调的劳动会妨碍精力的振奋和焕发。因为精力是在活动本身的变换中得到恢复和刺激的”(P395)。
在工场手工业中,基于分工的协作会使工人的分工更细、其身体成为生产局部的、片面的器官,工人成为局部工人,从而使局部劳动的方法不断完善并且具有代际传递性,在生产出局部工人的技艺,并且使手工业变成世袭职业、固定为种姓并硬化为行会。局部工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会因劳动的单调性而降低劳动效率。
(2)劳动工具分化和专门化(简化、改进和多样化)——“劳动生产率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记忆,而且也取决于他的工具的完善程度。……一旦劳动过程的不同操作彼此分离。并且每一种局部操作在局部工人手中获得最合适的因而是专门的形式,过去用于不同目的的工具就必然要发生变化。工具形式变化的方向,是根据从工具原来形式带来的特殊困难中得出的经验决定的。劳动工具的分化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是工场手工业的特征,前者使同类的工具获得了适合于每种特殊用途的特殊的固定形式,后者使每种这样的特殊的工具只有在专门的局部工人的手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工场手工业时期,通过劳动工具适合于局部工人的专门的特殊职能,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这样,工场手工业时期也就同时创造了机器的物质条件之一,因为机器就是由许多简单工具结合而成的”(P395-396)。
工场手工业中基于分工的协作,也会促进劳动工具的发展,其基本方向是:劳动工具的分化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促进了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为机器的产生提供了创造了物质条件之一。
3.工场手工业的(总机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1)总体:工场手工业有两种基本形式——“工厂手工业的组织有两种基本形式,这两种形式虽然有时交错在一起,但仍然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类别,而且特别在工场手工业后期转化为使用机器的大工业时,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P396)。“这种二重性起源于制品本身的性质.制品或者是由各个独立的局部产品纯粹机械地装配而成,或者是依次经过一系列互相关联的过程和操作而取得完成的状态”(P396-397)。其中,前者是混成的工场手工业,而后者是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根据制品性质差异,可以将工场手工业分为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两种基本形式,前者的制品是由各个独立的局部产品纯粹机械地装配而成的,而后者则是依次经过一系列互相关联的过程和操作而取得完成的状态。这两种形式虽然有时交错在一起,但仍有本质差别,特别是在工场手工业后期转化为使用机器的大工业时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2)分析:混成的工场手工业——例如机车、手表等制品,是由众多的部件组成的,“所有这些分散的肢体只是在最终把它们结合成一个机械整体的人的手中才集合在一起。在这里,同在其他类似的制品上一样,成品和它的各种不同的要素的外在联系,使局部工人在同一个工场中的结合成为一种偶然的事情。局部劳动本身又可以作为彼此独立的手工业进行,……也就是说,那里局部工人在一个资本指挥下进行直接的协作。……在这里,结合的工场手工业生产,只有在例外的情况下才是有利的,因为在家里劳动的工人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生产分为许多异质的过程,使人们不大可能使用共同的劳动资料;而且在生产的情况下,资本家可节省厂房等的费用。不过,这些在家里为一个资本家(工厂主)劳动的局部工人的地位,也是和仅仅为自己的顾客劳动的独立手工业者的地位完全不同的”(P397-398)。
像机车、手表等制品,由众多部件组装而成,但这些零部件本身是由彼此独立的手工业完成的。所有这些分散生产的零部件,只是在最终把它们结合成一个机械整体的人的手中,才真正集合在一起。除了少数例外情况,机车、手表等制品才在同一个结合的工场手工业中生产。
(3)分析: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①总体特征——“第二类,工场手工业是工厂手工业的完成形态,它制造的制品要经过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要顺序地经过一系列的阶段过程”(P398)。这种工场手工业,一方面,因缩短了空间距离而节省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由于这种工场手工业把原来分散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它就缩短了制品的各个特殊生产阶段之间的空间距离。制品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减少了,同样,用在这种转移上的劳动也减少了。这样,同手工业相比,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这种提高是由工场手工业的一般协作性质产生的”(P398-399)。另一方面,又使生产阶段孤立起来。“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特有的分工原则,使不同的生产阶段孤立起来,这些阶段作为同数的手工业性质的局部劳动而互相独立。既然各个孤立的职能之间要建立和保持联系,制品就得不断的由一个人之手转到另一个人之手,由一个过程转移到另一个过程。从大工业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形表现为一种具有特征的、破费的、工厂手工业原则所固有的局限性”(P399)。
②从局部工人到总体工人——“如果我们考察一定量的原料(如造纸手工工场的破布或者制针手工工场的针条)就可以看到,这些原料在获得自己的最后形态之前,要在不同的局部工人手中经过时间上顺序进行的各个生产阶段。但如果把工场看成是一个总机构,那么原料就同时处在它的所有的生产阶段上。由局部工人组成的总体工人,用他的许多握有工具的手的一部分拉针条,同时用另一些手和工具把针条拉直、切断、磨尖等等。不同的阶段过程由时间上的顺序进行转化为空间上的并存。因此在同一时间内可以提供更多的成品。虽然这种同时性是由总过程的一般协作形式产生的。但是工场手工业不只是发现了现成的协作条件,而且还通过把手工业的活动加以分解而部分地创造出协作条件。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所以能够达到劳动过程的这种社会组织,只是因为同一工人固定在同一局部工作上”(P399-400)。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展成为生产过程本身的技术规律——由于“每个局部工人的局部产品同时只是同一制品的特殊的发展阶段,所以,一个工人是给另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是给另一组工人提供原料。一个工人的劳动结果,成了另一个工人劳动的起点。因此在这里,一个工人是直接给另一个工人提供工作”,而且“每一个全部过程中,取得预期效果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是根据经验确定的,工场手工业总机构是以一定的劳动时间内取得一定的结果为前提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互相补充的各个劳动过程才能不间断的、同时地、空间上并存地进行下去。很明显,各种劳动因而各个工人之间的这种直接的互相依赖,迫使每个工人在自己的职能上只能使用必要的时间”,所以,“在这里形成了和独立手工业中,甚至和简单协作中完全不同的连续性、划一性、规则性、秩序性,特别是劳动强度。在一种商品上只应耗费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表现为竞争的外部强制,因为肤浅地说,每一个生产者都必须按商品的市场价格出售商品。而在工场手工业中,在一定劳动时间内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成了生产过程本身的技术规律”(P400)。这一技术规律包括质的组成、量的规则和比例性。“不同的操作需要不等的时间,因此在相等的时间内会提供不等量的局部产品。因此,要使同一个工人每天总是只从事同一种操作。不同的操作就必须使用不同比例数的工人。……在这里,又回到了最简单形式的协作原则:同时雇用许多人从事同种工作。但现在这个原则表现为一种有机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不仅使社会总体工人的不同质的器官简单化和多样化,而且也为这些器官的数量大小,即为从事每种专门职能的工人小组的相对人数和相对量,创造了数学上固定的比例。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在发展社会劳动过程的质的组成的同时,也发展了它的量的规则和比例性”(P400-401)。其中,“量的规则和比例性”是指:“如果各个不同的局部工人小组之间最合适的比例数,已由经验为一定的生产规模确定下来,那么,只有使每个特殊工人小组按倍数增加,才能扩大这个生产规模。此外,某些工作不管规模大些或小些,都可以由同一个人来做。例如,总监督的工作,……使这些职能独立,或者把它们交给特殊工人,只有在增加雇佣工人人数的情况下,才是有利的,但是这种增加必须立刻在所有小组中按比例实行”(P401)。同时,“一个小组,即执行同一局部职能的一定数目的工人,是由同质的要素组成的,并且构成总机构的一个特殊器官。现在某些手工业工场,这种小组本身就是一个已经组织好了的劳动体,而总机构由这些基本的生产有机体的重复而倍加形成”(P401-402)。
④从工场手工业劳动方式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一是不同工场手工业结合产生了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必要性。“正如工场手工业部分地由不同手工业结合而成一样,工场手工业又能发展为不同的工场手工业的结合”(P402)。例如,制造生产资料的工场手工业同制造产品的工场手工业联合起来,反过来制造产品的工场手工业也可以同那些又把它的产品当做原料的工场手工业,或者同那些把它的产品与自己的产品结成一体的工场手工业联合起来。“在这种场合,不同的结合的工场手工业成了一个总工场手工业在空间上多少分离的部门,同时又是各有分工的互不依赖的生产过程。结合的工场手工业虽有某些优点,但它不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达成真正的技术上的统一。这种统一。只有在工场手工业转化为机器生产时才能产生”(P402)。二是机器的偶尔(间或)应用。“工场手工业时期很快就表明,减少生产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是自己的原则,因此也就间或发展了机器的使用。特别是在某些需要大量人力、费力很大的简单的最初的过程。……但总的来说,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机器在分工之旁起着次要的作用。机器在17世纪的间或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当时的大数学家们创立现代力学提供了实际的支点和刺激”(P402-403)。三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机器的性质——由许多局部工人结合成的总体工人本身。“工场手工业时期所特有的机器始终是由许多局部工人结合成的总体工人本身”(P404)。为什么呢?因为,在这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顺序地完成的,在其全部劳动过程中交织在一起的各种操作,向商品生产者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在各种操作分离、独立和孤立之后,工人就按照他们的特长分开、分类和分组。如果说工人的天赋特性是分工赖以生长的基础,那么工场手工业一经建立,就会使生来只适宜于从事片面的特殊职能的劳动力发展起来。现在总体工人具备了技艺程度相同的一切生产素质,同时能最经济地使用它们,因为它使自己的所有器官个体化而成为特殊的工人或工人小组,各自担任一种专门职能。局部工人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肢体,他的片面性甚至缺陷就成了他的优点。从事片面职能的习惯,使它转化为本能地准确地起作用的器官,而总结构的联系迫使他以机器部件的规则发生作用”(P404-405)。四是结果及其影响。一方面,由于总体工人的各种职能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低级,有的比较高级,所以他的器官,即各个劳动力,需要极不相同的教育程度,从而具有基本相同的价值。所以,“工场手工业发展了一种劳动力的等级制度,与此相适应的是一种工资的等级制度”(P405)。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在它掌握的每一种手工业中,造成了一类所谓的非熟练工人,这些工人是手工业生产极端排斥的。如果说工场手工业靠牺牲完整的劳动能力使非常片面的专长发展成技艺,那么它又使没有任何发展开始成为专长。与等级制度的阶梯相并立,工人简单地分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P405-406)。对后者说来完全不需要学习费用,而对前者说来,由于职能的简化,学习费用比手工业者要低,“在这两种场合,劳动力的价值都降低了”。但也有例外,当劳动过程的分解产生了一些在手工业生产中根本没有过的,或者不是在同样大的范围内有过的新的综合的职能时,就是如此。通常情况下,“由学习费用的消失或减少所引起的劳动力的相对贬值,直接包含着资本的更大的增值,因为凡是缩短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的时间的事情,都会扩大剩余劳动的领域”(P406)。
阐释了有机的工场手工业的内涵和总体特征,即因缩短空间距离、节省时间而提高劳动时间,又使生产阶段孤立起来,由此派生出以下一系列特点:如果把工场看成是一个总机构,局部工人的角色向总体工人的组成部分发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展成为生产过程本身的技术规律,包括质的组成、量的规则和比例性等内容;推动了由工场手工业劳动方式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4.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1)关于两种分工一般——①研究对象:“现在我们简单地叙述一下工场手工业分工和构成一些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的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P406)。②分工的类型:“单就劳动本身来说,可以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大类,叫做一般的分工;把这些生产大类分成种和亚种,叫做特殊的分工;把工场内部的分工,叫做个别的分工”(P406-407)。前两者构成社会内部的分工或社会分工,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则是个别分工。③分工的两个相反方向的起源:其中一个是以生理分工为起点,即“在家庭内部,随后在氏族内部,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差别,也就是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分工。随着共同体的扩大,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各氏族间的冲突,一个氏族之征服另一个氏族,这种分工的材料也扩大了”。另一个起源是产品交换为起点:“另一方面,产品交换是在不同的家庭、氏族共同体互相接触的地方产生的,因为在文化的初期,以独立的资格互相接触的不是个人,而是家庭、氏族等等。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种自然的差别,在共同体互相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渐转化为商品。交换没有造成生产领域之间的差别,而是使不同的生产领域发生关系,从而使它们转化为社会总生产的多少互相依赖的部门”(P407-408)。“在这里,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而在那里,在以生理分工为起点的地方,直接互相联系的整体的各个特殊器官互相分开和分离——这个分离过程的主要推动力是同其他共同体交换商品,——并且独立起来。以致不同的劳动的联系是以产品作为商品的交换为中介的。在一种场合,原来独立的东西丧失了独立,在另一种场合,原来非独立的东西获得了独立。”④两种分工的基础和物质前提:一方面,关于分工的基础:“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另一方面,关于分工的物质前提:“一定量同时使用的工人,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同样,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在这里,人口密度代替了工人在同一个工场内的密集。但是人口密度是一种相对的东西。人口较少但交通工具发达的国家,比人口较多但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国家有更加密集的人口”(P408)。
这里主要研究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后者包括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总体而言,分工的产生有两个方向相反的起源,即基于生理分工为起点,其结果使原来非独立的东西获得了独立,以及以产品交换为起点,其结果使原来独立的东西丧失了独立;城乡分离是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分工的基础,而一定量同时使用的工人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
(2)两种分工的联系——两种分工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前提,所以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相反地,工场手工业分工又会发生反作用,发展并增加社会分工”(P409)。工场手工业分工发展并增加社会分工的内在机理是:“随着劳动工具的分化,生产这些工具的行业也日益分化。一旦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扩展到这样一种行业,即到目前为止作为主要行业或辅助行业和其他行业联系在一起,并由同一个生产者经营的行业,分离和互相独立的现象就会立即发生。一旦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扩展到某种商品的一个特殊的生产阶段,该商品的各个生产阶段就转化为各种独立的行业。……为了使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完善,同一个生产部门,根据其原料的不同,根据同一种原料可能具有的不同形式,而分成不同的有时是崭新的工场手工业。……把特殊生产部门固定在一个国家的特殊地区的地域分工,由于利用各种特点的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出现,获得了新的推动力。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殖民制度……,为社会内部的分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这里,我们不去进一步论证,分工除了扩展到经济领域以外,又怎样扩展到社会的其他一些领域,怎样到处为专业化、专门化的发展,为人的细分奠定基础”(P409-410)。
工场手工业分工要以社会内部分工达到一定发展程度为前提,同时工场手工业分工又会通过劳动工具分化、生产这些工具的行业分化等途径,发展并增加社会分工。
(3)两种分工的区别——社会内部的分工与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的区别不是主观的,也不是空间上看不见与看得见的差别,而是存在本质性差别:①社会分工中每个主体都是商品所有者,而工场手工业分工中主体不生产商品:“使牧人、皮匠和鞋匠的独立劳动发生联系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他们各自的产品都是作为商品而存在。反过来,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局部工人不生产商品。转化为商品的只是局部工人的共同产品”(P411)。②两种分工内部联系的中介不同:“社会内部的分工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为中介;工场手工业内部更局部劳动之间的联系,以不同的劳动力出卖给同一个资本家,而这个资本家把他们作为一个结合劳动力来使用为中介”(P411-412)。③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不同:“工场手工业分工以生产资料集中在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社会分工则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④生产过程是否遵循按比例规律不同:“在工场手工业中保持比例数或比例的铁的规律使一定数量的工人从事一定的职能;而在商品生产者及其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的分配上,偶然性和任意性发挥着自己的杂乱无章的作用”。“诚然,不同的生产领域经常力求保持平衡,一方面因为,每一个生商品生产者都必须生产一种使用价值,即必须满足一种特殊的社会需要,而这种需要的范围在量上是不同的,一种内在联系把各种不同的需要量连接成一个自然的体系;另一方面因为,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但是,不同生产领域的这种保持平衡的经常趋势,只不过是对这种平衡经常遭到破坏的一种反作用。在工场内部的分工中预先地、有计划地起作用的规律,在社会内部的分工中只是在事后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自然必然性起着作用,这种自然必然性只能在市场价格的晴雨式的变动中觉察出来,并克服着商品生产者的无规则的任意行动”。⑤权威性不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前提是资本家对于只是作为他所拥有的总机构的各个肢体的人们享有绝对的权威;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只承认他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正如在动物界中一切反对一切的战争多少是一切物种的生存条件一样”(P412)。正是因为两种分工存在以上差别,“因此,资产阶级意识一方面称颂工场手工业分工,工人终身固定从事某种局部操作,局部工人绝对服从资本,把这种说成是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劳动组织,同时又同样高声责骂对社会生产过程的任何有意识的社会监督和调节,把这说成是侵犯资本家个人的不可侵犯的财产权、自由和自决的‘独创性’。工厂制度的热心的辩护士们在斥责社会劳动的任何一种普遍组织时,只会说这种组织将把整个社会转化为一座工厂,这一点是很能说明问题的”(P412-413)。
从参与分工的主体对于商品体的作用、内部联系的中介、生产资料占有方式、按比例规律的遵循、权威性等方面,分析了两种分工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别。
(4)人类早期社会形式的分工考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中,社会分工的无政府状态和工厂手工业分工的专制是互相制约的。与此不同,或者“相反地,在职业的分离自然地发展起来,随后固定下来、最后由法律加以巩固的早期社会形式中,一方面呈现出一副有计划和有权威的组织社会劳动的图画,另一方面,工厂内部的分工还完全受到排斥,或者只是间或和偶然地得到发展。”①规模小的印度公社的社会分工,“就是建立在土地共同占有、农业和手工业直接结合以及固定分工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分工在组成新公社时成为现成的计划和略图。”在这里,公社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整体”、“生产的产品只有剩余才转化为商品”(P413)、“公社的机构显示了有计划的分工,但是它不可能有工场手工业”、“调节公社分工的规律在这里以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的权威起着作用”(P414)。②行会组织:“行会的规章通过严格限制一个行会师傅所能雇用的帮工的人数,有计划的阻止了行会师傅转化为资本家。同样,行会师傅只能在他本人是师傅的那个手工业中雇用帮工。行会竭力抵制商人资本这种与他对立的、唯一自由的资本形式的任何侵入。商人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但是不能购买作为商品的劳动,他只许充当手工业产品的订购人。如果外部情况引起进一步的分工,现存的行会就分为几个亚种,或者在原有行会之外建立新的行会,但是各种手工业并不联合在一个工场内。因此,虽然行会组织造成的手工业的分离、孤立和发展是工厂手工业时期的物质存在条件,但行会组织排斥了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总的说来,工人和他的生产资料还是互相结合的,就像蜗牛和它的甲壳互相结合一样,因而工场手工业的起码基础还不具备。也就是说,生产资料还没有独立化为资本而同工人相对立”(P415)。③基本结论:“整个社会内的分工,不论是否以商品交换为中介,是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而工场手工业分工却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P415-416)。
社会内部的分工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内部分工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分工不同,如印度公社的社会分工建立在土地公有、农业和手工业直接结合基础之上,公社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整体,公社机构进行有计划的分工,不存在工场手工业及其分工,公社具有高度权威;在资本主义产生前夕的行会,也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排斥了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因此,工场手工业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
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1)工场手工业所反映的资本主义性质——①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性质决定了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人数较多的工人受同一资本指挥,既是一般协作的自然起点,也是工场手工业的自然起点。反过来,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又使所使用的工人人数的增加成为技术上的必要。现在,单个资本家所必须使用的最低限额的工人人数,要由现有的分工来规定。另一方面,要得到进一步分工的利益,就必须进一步增加工人人数,而且只能按倍数来增加。但是随着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的增加,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也必须增加。……由于分工,劳动生产力提高了,一定数、一定劳动量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原料数量也就按比例增大。因此,单个资本家手中的资本最低限额越来越增大,或者说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这是由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性质产生的一般规律”(P416)。②工场手工业造成了工人对于资本的实际隶属。“在工场手工业中,也和在简单协作中一样,执行职能的劳动体是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由许多单个的局部工人组成的社会生产机构是属于资本家的。因此,由各种劳动的结合所产生的生产力也就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真正的工场手工业不仅使以前独立的工人服从资本家的指挥和纪律,而且还在工人自己中间造成了等级的划分,从根本上侵袭了个人的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现在,他个人的劳动力不卖给资本,就得不到利用。他只有在一种联系中才发挥作用,这种联系只有在他出卖以后,在资本家的工场中才存在。工场地手工业工人按其自然的性质没有能力做一件独立的工作,他只能作为资本家工场的附属物展开生产活动。……分工在工场手工业工人的身上打上了他们是资本的财产的烙印”(P417-418)。③工场手工业不仅使工人身体畸形化,而且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他人财产和统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一个产物,就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他人的财产和统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这个分离过程在简单协作中开始,在工厂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大工业中完成。简单协作中,资本家在单个工人面前代表社会劳动体的统一和意志,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变成局部工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科学为资本服务”。因此,“在工场手工业中,总体工人从而资本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生产力上的贫乏为条件的”(P418)。“某种智力上和身体上的畸形化,甚至同整个社会的分工也是分不开的。但是,因为工场手工业时期大大加深了劳动部门的这种社会分裂,另一方面,因为它以自己特有的分工才从生命的根源上侵袭着个人,所以工场手工业时期也首先给工业病理学提供了材料和刺激力”(P420)。④工场手工业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形式。“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和工场手工业,最初是自发的形成的。一旦它得到一定的巩固和扩展,它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形式。真正工场手工业的历史表明,工场手工业所特有的分工最初是如何根据经验,好像背着当事人获得了适当的形式,但后来是如何像行会手工业那样,力图根据传统把一度找到的形式保持下来,在个别场合甚至把它保留了几百年。这种形式的变化,除了在次要事情上的变化以外,始终只是由于劳动工具的革命”(P421)。
总而言之,工场手工业分工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提高方法的历史进步,也是生产关系上资本家相对剩余生产或剥削技巧的进步。“工场手工业分工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工场手工业分工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特殊的资本主义形式,——它在当时的基础上只能在资本主义的形式中发展起来,——只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靠牺牲工人来加强资本(人们把它叫做社会财富、‘国民财富’等等)自行增值的一种特殊方法。工场手工业分工不仅只是为资本家而不是为工人发展社会的劳动生产力,而且靠使各个工人畸形化来发展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它生产了资本统治劳动的新条件。因此,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的经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因素。另一方面,他表现为文明的和精巧的剥削手段”(P421-422)。
首先,从四个方面分别阐释了工场手工业分工所反映的资本主义特征,即工场手工业的技术性质决定的社会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造成工人对于资本进一步由形式隶属转向实际隶属、不仅使工人身体畸形化使智力作为他人财产和统治力量同工人自己相对立、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和系统的形式。最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对工场手工业分工的效应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
(2)关于学术史上有关社会分工的认识——“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它只是从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观点把社会分工一般看成是用同量劳动生产更多商品,从而使商品便宜和加速资本积累的手段。同这种着重量和交换价值的观点截然相反。古典古代的著作家只注重质和使用价值。……”(P422)。
分析了学术史上对社会分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并进行了评析。
(3)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及其向机器大生产的过渡——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本身存在多方面障碍。虽然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分成等级、分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但是“由于熟练工人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影响,非熟练工人的人数仍然极其有限”;虽然工场手工业使特殊操作适用于剥削妇女和儿童,但“总的来说,这种倾向由于习惯和男工的反抗而遭到破坏”;虽然手工业活动的分解降低了工人的教育费用和工人的价值,但“较难的局部劳动仍然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甚至在这种学习时间已成为多余的地方,工人曾用心良苦的把它保留下来。”所以,“资本不得不经常同工人的不服从行为做斗争”(P425)。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和社会生产及需要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工厂手工业既不能掌握全部社会生产,也不能根本改造它。工场手工业作为经济上的艺术品,耸立在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工业的广大基础之上。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狭隘的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和他自身创造出来的生产需要发生矛盾”。其结果,加速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工场手工业最完善的产物之一,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机器使手工业的活动不再成为社会生产的支配原则。因此,一方面,工人终生固定从事某种局部职能的技术基础被消除了。另一方面,这个原则加于资本统治身上的限制消失了”(P426)。
揭示了工场手工业面对自身榨取剩余价值过程中的种种障碍,面对与社会生产需要之间的矛盾,加速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必然性。
三、主要启示
1.方法论启示
(1)进一步认识和科学运用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方法。
(2)正确认识和科学掌握宏观经济(社会内部分工)的微观基础(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
2、理论启示
(1)科学理解工场手工业的两个基本要素及其生产力效应。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展成为生产过程本身技术规律的理论及其应用。
(3)科学理解局部工人、总体工人与人的全面发展悖论。
(4)正确理解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内部分工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科学运用。
(5)正确理解市场调节机制机理及其与工场手工业内部有计划按比例生产的关系。
(6)正确认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转型的必然性(内生机制)。
(7)科学认识劳动、技术、智力(科学)服从资本的规律及其影响。
(8)正确认识私有权、独立(生产或经营)、分工与效率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