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0194我的教学(28)跟我精读《资本论》(15):一把“双刃剑”

点击次数: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主要讲解《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通过分析200多年前机器替代人的体力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全面、正确认识200年后智能机器替代人的脑力效应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把“双刃剑”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

秦兴方

20230507

一、概述

 1.总体框架

(1)第四篇中的地位: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三种特殊生产方式中的第三种生产方式。

(2)本章的结构:本章有十节构成,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节)基本理论,即分别研究工厂的躯体-机器体系、价值转移、对工人的直接影响,以及从工厂整体归纳、总结机器生产或大工业的资本主义特征;第二部分(第5-6节)机器体系矛盾引致的阶级斗争,包括实践中的斗争和理论斗争;第三部分(7-10)机器和大工业产生的影响,包括首先成为机器竞争对象的旧有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首当其冲的是棉纺织业)、一般的工场手工业或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社会对生产过程自发作用有意识有计划调节(作为大工业必然产物的工厂立法),以及大工业引起农业农民社会关系革命。通过分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尤其是大工业生产的一般原理,另一方面揭示了劳动对资本由形式隶属到实际隶属的高级形态及其矛盾、斗争。

2.主要内容

本章分析了以机器体系为基础的大工业或社会化生产的一般原理及其资本主义特征,揭示了以机器生产为基础资本主义相对剩余生产的内在矛盾、劳资冲突和斗争,阐解了大工业对社会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二、原著解读

1.机器的发展

(1)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一方面 ,资本家使用机器的目的,是为了减轻人的体力吗?“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说道:‘值得怀疑的是,一切已有的机械发明,是否减轻了任何人每天的辛劳’”。减轻人的体力“这也决不是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目的。像其他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法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也就是说,机器只是作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另一方面,“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因此,首先应该研究。劳动资料如何从工具转化为机器,或者说机器和手工业工具有什么区别?这里这能谈谈显著的、一般的特征”(P427)。

机器本身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所以,马克思一开始就强调,他所研究的机器是作为相对剩余价值手段的机器,是作为大工业生产方式(劳动资料)变革起点的机器!研究的重点是劳动资料如何从工具转化为机器、机器替代人的体力过程中产生显著的、一般的社会特征,而非机器本身。

 

(2)机器的发展过程——什么是机器?“数学家和力学家说,工具是简单的机器,机器是复杂的工具”,“还有人认为,工具和机器的区别在于:工具的动力是人,机器的动力是不同于人力的自然力”。在马克思看来,这些说法都不准确,“因为其中没有历史的因素”(P428)。马克思说:“所有发达的机器都是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发动机是整个机构的动力。……传动机构由……装置和各种各样的附件构成。它调节运动,在必要时改变运动的形式(……),把运动分配并传送到工具机上。机构的这两个部分的作用,仅仅是把运动传给工具机,由此工具机才抓住劳动对象,并按照一定的目的来改变它”。由此可见,机器中最核心的是工具机,“机器的这一部分——工具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在今天,每当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时,工具机也还是起点”(P429)。②机器——工具机:不同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工人所使用的器具和工具,“工具机是这样一种机构,它在取得适当的运动后,用自己的工具来完成过去工人用类似的工具所完成的那些操作,至于动力是来自人还是本身又来自另一台机器,这并不改变问题的实质。在真正的工具从人那里转移到机构上以后,机器就代替了单纯的工具。即使人本身仍然是动力,机器和工具之间的区别也就一目了然了”(P430)。在这里,“作为单纯动力的人和作为真正操作功能的人之间的区别,在许多手工业工具上表现的格外明显。……这些工具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个别地地甚至在更早以前,就已经发展为机器,但并没有引起生产方式的革命。……17世纪末工场手工业时期发明的、一直存在到18世纪80年代初的那种蒸汽机本身,并没有引起工业革命。相反的,正是工具机的创造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一般人不再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而只是作为动力作用于工具机,人的肌肉充当动力的现象就成为偶然的了,人就可以被风、水、蒸汽等等代替了。当然,这种变更往往会使原来只以人为动力而设计的机构发生重大的技术变化”(P431-432)。所以,从本质上说,“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这样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这个机构用许多同样的或同种的工具一起作业,由一个单一的动力来推动,而不管这个动力具有什么形式”。③机器——发动机和传动机构:“工作机规模的扩大和工作机上同时作业的工具数量的增加,需要一种较大的发动机构。这个机构要克服它本身的阻力,就必须有一种比人力强大的动力,更不用说人是一种进行划一运动和连续运动的很不完善的工具了”(P432)。发动机的创新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结果,同时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大工业最初的科学要素和技术要素就是这样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发展起来的”(P433)。“只是在工具由人的有机体的工具转化为一个机械装置即工具机的工具以后,发动机才取得了一种独立的、完全摆脱人类限制的形式。于是,我们以上所考察的单个的工具机就降为机器生产的一个简单要素了。现在,一台发动机可以同时推动许多工作机。随着同时被推动的工作机数量的增加,发动机也在增大,传动机构也跟着扩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装置”(P434)。

从科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角度界定了机器的概念,即所有发达的机器都是由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三部分构成的系统。其中,工具机是机器中的核心要求,其创新带动着发动机、传动机构的变革。“机器替代人的体力”,是指随着工具机的革命,人不再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而只是作为动力作用于工具机,人的肌肉充当动力的现象成为偶然现象,主要是被风、水、蒸汽等等代替了。

 

(3)机器协作和机器体系——一方面,所谓的机器协作,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工厂内,即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场内,总有简单协作重新出现,这种协作首先表现为同种并同时共同发生作用的工作机在空间上的集结……。但这里存在着技术上的统一,因为许多同种的工作机都是同时并同等的从共同的原动机的心脏跳动中得到博动,这是通过传动机构传送来的,而传动机构对这些工作机来说也有一部分是共同的,因为它不过是分出一些特殊的分支同每个工具机相连接。正像许多工具只组成一个工作机的器官一样,许多工作机现在只组成同一发动机构的同样的器官”(P435-436)。另一方面,真正的机器体系则是,“只有在劳动对象顺次通过一系列互相联结的不同的阶段过程,而这些过程是由一系列由各不相同而又互为补充的工具机来完成的地方,真正的机器体系才代替了各个独立的机器。在这里,工场手工业所特有的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又出现了,但这种协作现在表现为各个局部工作机的结合。各种局部工人的专门工具,……现在转化为各种专门化的工作机的工具”(P436)。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工场手工业生产和机器生产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即“在工场手工业中,单个的或成组的工人必须用自己的手工工具来完成每一个特殊的局部过程。……在机器生产中,这个主观的分工原则消失了。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P436-437)。当然,两者之间也有相同之处,即“在工场手工业中,局部工人的直接协作,使每个特殊工人小组形成一定的比例数,同样,在有组织的机器体系中,各局部机器不断地互相交接工作,也使各局部机器的数目、规模和速度形成一定的比例。结合工作机——现在是各种单个工作机和各组工作机的一个有组织的体系——所完成的整个过程越是连续不断,即原料从整个过程的最初阶段转到最后阶段的中断越少,从而,原料越是不靠人的手而靠机构本身从一个生产阶段转送到另一个生产阶段,结合工作机就越完善。如果说,在工场手工业中,各个特殊过程的分离是一个由分工本身得出的原则,那么相反地,在发达的工厂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个特殊过程的连续性”(P437)。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出现了自动机和自动机器体系(当时机器生产的最发达形态)。“一个机器体系,……一旦它由一个自动的原动机来推动,它本身就形成一个大自动机。整个体系可以有例如蒸汽机来推动,虽然个别工具机在动作上还需要工人,……或者,机器的某些部分必须像工具一样,靠工人操纵才能进行工作……。当工作机不需要人的帮助就能完成加工原料所必需的一切运动,而只需要人从旁照料时,我们就有了自动的机器体系。不过,这个机器体系在细节方面还可以不断地改进。……现代造纸工厂可以说是生产的连续性和应用自动原理的范例。在纸张的生产上,我们可以详细而有益地研究以不同生产资料为基础的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区别,以及社会生产关系同这些生产方式之间的联系”。在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中叶时代,最发达的机器生产形态是:“通过传动机由一个中央自动机推动的工作机的有组织的体系,是机器生产的最发达的形态。在这里,代替单个机器的是一个庞大的机器怪物,它的躯体充满了整座整座的厂房,它的魔力先是由它的庞大肢体庄重而有节奏的运动掩盖着,然后在它的无数真正工作器官的疯狂的旋转中迸发出来”(P438)。

分析了什么是机器协作和机器体系,指出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和机器生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机器发展的高级形式——自动机和自动机器体系。

 

(4)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及其引致的生产方式变革——一方面,有关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马克思首先指出了技术发明实现的原因,即大工业时期“发明之所以能够实现,就是因为这些发明家找到了相当数量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就已准备好了的熟练的机械工人。这些工人中一部分是各种职业的独立的手工业者,另一部分是联合在像前面所说的分工非常严格的手工工场内的。”技术发明的结果是:“随着发明的增多和对新发明的机器的需要的增加,一方面机器制造业日益分为多种多样的独立部门,另一方面制造机器的工场手工业内的分工也日益发展。这样,在这里,在工场手工业中,我们看到了大工业的直接的技术基础。工场手工业生产了机器,而大工业借助于机器,在它首先占领的那些生产领域排除了手工业生产和工场手工业生产。因此,机器生产是在与它不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上自然兴起的。机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定推翻这个最初是现成的遇到的、后来又在其旧形式中进一步发展了的基础本身,建立起与它自身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新基础”。进一步说,“正像在单个机器还要由人来推动时,它始终是一种小机器一样,正像在蒸汽机还没有代替现成的动力——牲畜、风甚至水以前,机器体系不可能自由发展一样,当大工业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还要依靠个人的力量和个人的技巧才能存在时,也就是说,还取决于手工工场内的局部工人和手工工场外的手工业者用来操纵他们的小工具的那种发达的肌肉、敏锐的视力和灵巧的手时,大工业也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P439)。另一方面,这一物质技术基础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生产方式的变革。“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这首先涉及因社会分工而孤立起来以及致各自生产一种独立的商品,但又作为一个总过程的各阶段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工业部门。因此,有了机器纺纱就必须有机器织布,而这两者又使漂白业、印花业和染色业必须进行力学和化学革命。同样,另一方面,棉纺业的革命又引起分离棉花纤维和棉仔的轧棉机的发明,由于这发明,棉花生产才有可能按目前所需要的巨大规模进行。但是,工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尤其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手段的革命成为必要”(P440-441)。由此,用机器生产机器成为必要并具有可能性。“因此,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随着19世纪最初几十年机器生产的发展,机器实际上逐渐掌握了工具机的制造,但只是到了最近几十年,由于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和远洋航运事业的发展。用来制造原动机的庞大机器才产生出来”(P441)。其中,机器制造机器需要具备相应的生产条件:一个是符合条件发动机。“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最重要的生产条件,是要有能供给各种强度的力量同时又完全受人控制的发动机。蒸汽机已经是这样的机器。但是,机器各部件所必须的精确的几何形状,如直线、平面、圆、圆柱形、圆锥形和球形,也同时要用机器来生产”。如果我们借考察一下机器制造业所采用的机器中构成真正工具机的部分,那么,手工业工具就再现出来了。不过规模十分庞大。”另一个是工具机、自然力、自然科学的运用。“如果我们现在考察一下机器制造业所采用的机器中构成真正工具机的部分,那么手工业工具就再现出来了,不过规模十分庞大”(P442)。“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承承载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到的成规。在工场手工业中,社会劳动过程的组织纯粹是主观的,是局部工人的结合;在机器体系中,大工业具有完全客观的生产有机体。这种有机体作为现成的物质生产条件出现在工人面前。在简单协作中,甚至在因分工而专业化的协作中,社会化的工人排挤单个的工人还多少是偶然的现象。而机器,除了下面要谈的少数例外,则只有通过直接社会化的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P443)。

分析了大工业产生的物质技术基础——技术创新(发明)和技术进步,以及由此引起的连锁的生产方式变革,不仅是机器的普遍使用,而且出现了机器制造机器。后者又是发动机的进步和工具机、自然力、自然科学的运用为条件的。

 

2.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1)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它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力,如蒸汽、水等等,也不费分文”(P443-444)。“可是,就像人呼吸需要肺一样,人要在生产上消费自然力,就需要一种‘人的手的创造物’。要利用水的动力,就要有水车,要利用蒸汽的压力,就要有蒸汽机。利用自然力是如此,利用科学也是如此。……现在资本不要工人用手工工具去做工,而要工人用一种会自行操纵工具的机器去做工。因此,如果说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那么生产力的这种提高并不是靠增加另一方面的劳动耗耗费换来的,这一点却决不是同样一目了然的。”因为,从我们前面的分析所知道的那样,“像不变资本的任何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由它的服务所生产的产品上。就机器具有价值,从而把价值转给产品来说,它是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机器不是使产品变便宜,而是按照它自身的价值使产品变贵。很明显,机器和发达的机器体系这种大工业特有的劳动资料,在价值上比手工业生产和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劳动资料增大啊,无可比拟”(P444)。那么,大工业将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并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什么不是靠增加劳动消耗换来的呢?

马克思首先指出:大工业将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这一生产力并不是靠增加劳动消耗换来的。那么,这是靠什么换来的呢?由此,为分析机器价值转移、机器生产率和机器使用的界限提供了铺垫。

 

(2)机器价值的转移——①总体规定性:全部投入劳动过程价值部分转移:“机器总是全部地进入劳动过程,始终只是部分地进入价值增值过程。它加进的价值,决不会大于它由于磨损而平均丧失的价值。因此,机器的价值和机器定期转给产品的价值部分有很大的差别。作为价值形成要素的机器和作为产品形成要素的机器有很大的差别。同一机器在同一劳动过程中反复使用的时间越长,这种差别就越大”(P444-445)。诚然,我们知道,“每一种真正的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总是全部地进入劳动过程,始终只是按照它每天平均的损耗而部分地进入价值增值过程。但是,使用和磨损之间的这种差距,在机器上比在工具上大的多,因为机器是由比较耐用的材料制成的,寿命较长;因为机器的使用要遵照严格的科学规律,能够更多地节约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的消费资料的消耗;最后,因为机器在生产范围比工具的生产范围广阔无比”。因此,“如果我们不算机器和工具两者每天的平均费用,即不算由于他们每天的平均损耗和机油、煤炭等辅助材料的消费而加到产品上的那个价值组成部分,那么,它们的作用是不需要代价的,同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自然力完全一样。机器的生产作用范围越是比工具大,它的无偿服务的范围的也就越是比工具大。只是在大工业中,人才学会让自己过去的、已经对象化的劳动的产品大规模地、像自然力那样无偿的发挥发生作用”(P445)。②机器因共同使用而节约:“在考察协作和工场手工业时,我们知道,共同消费某些共同的生产条件(如建筑物等),比单个工人消费分散的生产条件要节约,因而能使产品便宜一些。在机器生产的场合,不仅一个工作机的许多工具共同消费一个工作机的躯体,而且许多工作机共同消费同一个发动机和一部分传动机构”(P445)。因此,加到产品上的机器转移价值就小,机器生产率更高。机器价值转移量的规定性:一是“如果机器的价值和机器转给日产品的价值部分之间的差额已定,那么这个价值部分是产品变贵的程度,首先取决于产品的数量”(P446);二是“如果工作机的作用范围已定,也就是说工作机的工具数量已定,或者在涉及力的时候,工作机工具的规模已定,那么产品的数量就取决于工作机作业的速度”;三是“如果机器转给产品的价值的比率已定,那么这个价值部分的大小就取决于机器本身价值的大小。机器本身包含的劳动越少,它加到产品上的价值也就越小。它转移的价值越小,它的生产率就越高,它的服务就越接近自然力的服务。而用机器生产机器,会使机器的价值同机器的规模和作用相对而言降低下来”(P447-448)。基本结论是:“比较分析一下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商品的价格和机器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价格,一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机器产品中,由劳动资料转来的价值组成部分相对地说是增大了,但绝对地说是减少了。这就是说,它的绝对量是减少了,但它同产品(如一磅棉纱)的总价值相比较的量是增大了”(P448)。

机器的价值转移具有与其它生产工具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全部投入劳动过程价值部分转移,但在使用和磨损之间的差距上机器比其它生产工具大的多;机器与其它生产工具一样,共同使用的节约会降低加到产品上的价值,提高生产率;机器的价值转移的数量,取决于产品数量、机器本身(关键是工作机)的效率和机器自身的价值等多重因素,与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价格相比较,机器价值转移部分在产品中的绝对量是减少的,但同产品总价值相比较的量增大了。

 

(3)机器的生产率及其使用界限——所谓机器的生产率,是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与使用机器所节省的劳动之间的比较。“如果生产一台机器所费的劳动与所使用给机器所节省的劳动相等,那么这只不过是劳动的变换,就是说。生产一个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总量没有减少,或者说劳动生产力没有提高。但是,机器所费的劳动和他所节省的劳动之间的差额,或机器生产率的高低,显然不是由机器本身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工具的价值之间的差额来决定的。只要机器所费的劳动,从而机器加到产品上的价值部分,小于工人用自己的工具加到劳动对象上的价值,这种差额就一直存在。因此,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代替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P448-449)。在机器替代劳动的实践表明,“即使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所值相等,对象化在机器本身中的劳动总是比它所代替的活劳动少得多”。机器生产率是使用机器与否的重要指标,但这里涉及一般界限与资本界限,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机器使用的一般界限,即“如果只把机器看做是产品便宜的手段,那么使用机器的界限就在于: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可是,对资本家说来,这个界限表现的更为狭窄,“因为资本支付的不是所使用的劳动,而是所使用的劳动力的价值”。所以,资本家使用机器的界限是:“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机器才会被使用”。“因为工作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比例,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而且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时期,或者在同一个时期不同的生产部门,也是不同的;其次,因为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时降低到他的劳动力价值以下,有时升到他的劳动力价值以上,所以,机器的价格和他所要代替的劳动力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可以有很大的变动,就是生产机器所必要的劳动量和机器所代替的劳动总量之间的差额保持不变。但是,对资本家本身来说,只有前一种差额才决定商品的生产费用,并通过竞争的强制规律对他发生影响”(P451)。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一些较老的发达国家,机器本身在某些产业部门的使用,会造成其他部门的劳动过剩(……),以及其他部门的工资降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从而阻碍机器的应用,并且使机器的应用在资本家看来是多余的,甚至往往是不可能的,因为资本的利润本来不是较减少所使用的劳动得来的,而是靠减少有酬劳动得来的。……对于资本家说来,机器反而会使生产变贵。在英国,直到现在还有时不用马而用妇女在运河上拉纤等等,因为生产马和机器所需要的劳动是一个数学上的已知量,而维持过剩人口中的妇女所需要的劳动,却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恰恰是英国这个机器国家,比任何地方都更无耻的为了卑鄙的目的而浪费能力”(P452-453)。

机器的生产率是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与使用机器所节省的劳动之间的比较,这是从生产力角度或者从使用价值角度的定义的范畴,是使用机器与否的重要指标,但只能用来界定机器使用的一般界限,也就是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是否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使用机器是否让产品更加便宜。 对于资本家来说,使用机器的界限则要狭窄的多,即机器的价值(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格)之间是否存在差额!如果资本家不能从机器的使用中得到好处,那么他宁可不使用机器!

 

3.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总体——研究对象:“前面已经指出,大工业的起点是劳动资料的革命,经过变革的劳动资料在工厂的有组织的机器体系中获得了最发达的形态。在研究人生材料怎样合并到这个客观有机体之前,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这次革命对工人本身的某些一般影响”(P453)。

本节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作为大工业起点的机器及其机器体系对工人本身产生的一般影响。然后再考察“人生材料怎样合并到这个客观有机体”——工厂(机器体系是工厂的躯体,人生材料+躯体构成工厂整体,或者“客观有机体”)的。

 

(a)资本对补充劳动力的占有。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①扩大了剥削范围。“就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肉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这样一来,这种代替劳动和工人的有力手段,就立即转化为这样一种手段,它使工人家庭全体成员不分男女老少都受资本的直接统治,从而使雇佣工人人数增加。为资本家进行的强制劳动,不仅夺去了儿童游戏的时间,而且夺去了家庭本身惯常需要的、在家庭范围内从事的自由劳动的时间”(P453-454)。②提高了剥削程度。“机器从一开始在增加人身剥削材料,即扩大资本固有的剥削领域的同时,也提高了剥削程度”(P454-455)。③改变了资本关系的在形式上的中介。“机器还从根本上使资本关系的形式上的中介,即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契约发生了革命。……资本家购买未成年人或半成年人,……现在他出卖妻子儿女,他成了奴隶贩卖者”(P455)。④加重了对妇女和儿童的身体摧残和精神摧残。“机器起初使儿童、少年像工人妻子一样在以机器为基础而产生的工厂内直接的受资本的剥削,后来使他们在所有其他工业部门内间接地受资本的剥削,而使他们的身体受到摧残”(P457)。不仅如此,而且“把未成年人变成单纯制造剩余价值的机器,就人为地造成了智力的荒废,——这和自然的物质完全不同,后者把智力闲置起来,并没有损坏它的发展能力,它的自然肥力本身,……这一切明显的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精神”(P460)。⑤扩大了反抗资本专制队伍的类型。“机器使儿童和妇女以压倒的多数加入结合劳动人员中,终于打破了男工在工厂手工业时期仍在进行的对资本专制的反抗”(P463)。

(b)工作日的延长(“经济学上的悖论”!)

概述:“如果说机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那么,它作为资本的承担者,首先在它实际占领的工业中,成了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一切自然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方面,它创造了新条件,使资本能够任意发展自己这种一贯的倾向。另一方面,他创造了新动机,使资本增强了对他人劳动的贪欲”(P463)。

机器创造了延长工作日的新条件——将反抗压到最低限度:“在机器上劳动资料的运动和活动离开工人独立了。劳动资料本身成为总工业上的永动机,如果它不是在自己的助手——人的身上遇到一定的自然界限,即人的身体的虚弱和人的意志,它就会不停顿的进行生产。因此,劳动资料作为资本——而且作为资本,自动机在资本家身上获得了意识和意志——就受这样一种欲望的激励,即力图把有反抗性但又有弹性的人的自然界限的反抗压到最低限度。而且,由于在机器上劳动看来很容易,由于妇女和儿童比较温顺驯服。这种反抗无疑减小了”(P464)。

机器创造了延长工作日的新动机——提高机器生产率及减少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一方面,“机器的生产率同机器转移到制品上的价值组成部分的大小成反比,机器执行职能的期限越长,分担机器加进的价值的产品量就越大,机器加到单个产商品上的价值部分就越小。而机器的有效寿命,显然取决于工作日的长度或每天劳动过程的长度乘以劳动过程反复进行的日数”(P464-465)。另一方面,也是减少机器磨损的需要。尽管“机器的磨损决不像在数学上那样精确地和它的使用时间相一致”,但有效使用时间短(如7年半)的机器却能在短期内“吞下在第二种情况下15年才能吞下的剩余价值”。在这里,“机器的有形磨损有两种。一种是由于使用,就像铸币由于流通而磨损一样。另一种是由于不使用,就像剑入鞘不用而生锈一样。在后一种情况下,机器的损耗是由于自然力的作用,前一种损耗或多或少的同机器的使用成正比,后一种损耗在一定程度上同机器的使用成反比”(P465)。“机器除了有形损耗以外,还有所谓无形损耗。只要同样结构的机器能够更便宜地再生产出来,或者出现更好的机器同原有的机器相竞争,原有机器的交换价值就会受到损失。在这两种情况下,即使原有的机器还十分年轻和富有生命力,它的价值也不再由实际对象化在其中的劳动时间来决定,而由它本身的再生产或更好的机器的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了。因此,它或多或少的贬值了。机器总价值的再生产时期越短,无形损耗的危险就越小,而工作日越长,这个再生产时期就越短。……因此,在机器的最初的生活期,这种延长工作日的特别动机也最强烈”(P466)。在这里,“随着工作日的延长,生产的规模会扩大,而投在机器和厂房上的资本部分却保持不变。因此,不仅剩余价值增加了,而且榨取剩余价值所必需的开支减少了。当然,只要延长工作日,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这种情况。但是在这里,他却更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转化为劳动资料的资本部分具有更大的意义”(P466-467)。

利用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所包含的矛盾——在机器最初被个别资本家使用时(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不仅由于它直接地使劳动力贬值,使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商品便宜,从而间接地使劳动力便宜,而且还由于它在最初偶尔被采用时,会把机器占有者使用的劳动转化为高效率的劳动,把机器产品的社会价值提高到它的个别价值以上,从而使资本家能够用日产品中较小的价值部分来补偿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在机器生产还处于垄断状态的这个过渡时期,利润特别高,而资本家也就企图尽量延长工作日来彻底利用这个‘初恋时期’,高额的利润激起对更多的利润的贪欲”(P467-468)。然而,当机器被普遍使用时(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被平均化或归零),“随着机器在同一生产部门内普遍使用,机器产品的社会价值就降低到它的个别价值的水平。于是下面这个规律就会发生作用:剩余价值不是来自于资本家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而是相反地来源于资本家雇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剩余价值只是来源于资本的可变部分。而且我们已经知道,剩余价值量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剩余价值率和同时使用的工人人数”;而我们又知道,“在工作日的长度已定时,剩余价值率取决于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比例。同时使用的工人人数则取决于资本的可变部分和不变部分的比例”(P468)。“现在很明显,不管机器生产怎样靠减少必要劳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而以此扩大剩余劳动,它只有减少一定资本所使用的工人人数才能产生这样的结果。机器生产使以前的可变资本的一部分,也就是曾转化为活劳动力的资本的一部分,转化为机器,即转化为不生产剩余价值的不变资本。……可见,利用机器生产剩余价值包含着一个内在的矛盾:在一定量资本所提供的剩余价值的两个因素中,机器要提高一个因素,要提高剩余价值率,就只有减少另一个因素,减少工人人数。一旦机器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随着机器在一个工业部门普遍应用而成为所有同类商品的起调节作用的社会价值,这个内在的矛盾就会表现出来;但正是这个资本没有意识到的矛盾又重新推动资本拼命延长工作日,以便不仅增加相对剩余劳动,而且增加绝对剩余劳动,来弥补被剥削的工人人数的相对减少”(P468-469)。

⑤结论:“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一方面创造了无限制度的延长工作日的新的强大动机,并且使劳动方式本身和社会劳动体的性质发生这样的变革,以致打破对这种趋势的抵抗。另一方面,部分地由于使资本过去无法染指的那些工人阶层受资本的支配,部分地由于使那些被机器排斥的工人游离出来,制造了过剩的劳动人口,这些人不得不听命于资本强加给他们的规律。由此产生了现代工业史上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由此产生了经济学上的悖论,即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竟变为把工人及其家属的全部生活时间转化为受资本支配的增殖资本价值的劳动时间的最可靠的手段”(P469)。

(c)劳动的强化——①研究对象:这里要研究的是“在正常工作日的基础上,我们前面已经看到的劳动强化现象,就获得了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在分析绝对剩余价值时,首先涉及的是劳动的外延量,而劳动的强度则是假定不变的。现在我们要考察外延量怎样转变为内涵量或强度”(P471)。②劳动强化的性质(“外延量”+“劳动密度”):“随着机器的进步和机器工人这一特殊类别工人的经验积累,劳动的速度,从而劳动的强度,自然的会也会增加。……自从剩余价值的生产永远不能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以来,资本就竭尽全力一心一意加快发展机器体系来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同时,相对剩余价值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强制缩短工作日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节约,同时迫使工人在同样的时间内增加劳动消耗,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更紧密地填满劳动时间的空隙,也就是说,使劳动浓缩到只有在缩短了的工作日中才能达到的程度。这种压缩在一定时间内的较大量的劳动,现在是算做较大的劳动量,而实际上也是如此。现在计算劳动时间的,除了它的‘外延量’以外,还有它的密度。……撇开相对剩余价值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增加不说,现在,例如*小时剩余劳动和*小时的必要劳动,也和从前四小时剩余劳动和八小时必要劳动一样,给资本家提供同样大的价值量”(“*”见原著,P471-472)。③劳动强度是怎样强化的?其一般原理是:“工作日缩短的第一个结果,是基于一个显而易见的规律,就劳动力的活动能力同它的活动时间成反比。因此,在一定的限度内,力的作用的持续时间上的损失,可由力的作用强度来弥补”(P472)。“资本也会通过付酬的方式,设法使工人在实际上付出更多的劳动力。在工场手工业中,例如,在机器不起作用或只起很小作用的陶瓷业中,工厂法的实行令人信服地证明,单单缩短工作日,就惊人的增加了劳动的规则性、划一性、持续性、连续性和效能”(P472-473)。从现实角度看,劳动强度的强化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缩短工作日,这种起初创造了是劳动凝缩的主观条件,也就是使工人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付出更多力量的办法,一旦由法律强制执行,资本手中的机器就成为一种客观的和系统地利用的手段,用来在同一时间内榨取更多的劳动”。“这是通过两种办法达到的:一种是提高机器的速度,另一种是扩大同一个工人看管的机器数量,即扩大他的劳动范围。改进机器结构,一方面是对工人施加更大的压力所必需的,另一方面,这本身又是和劳动的强化伴随在一起的,因为工作日的限制,迫使资本家在生产费用上面精打细算”(P474)。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毫无疑问,当法律使资本永远不能延长工作日时,资本就力图不断提高劳动强度来补偿,并且把机器的每一改进变成一种加强吮吸劳动力的手段,资本的这种趋势很快又必定达到一个转折点,使劳动时间不可避免地 再一次缩短。”

本部分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一是资本对补充劳动力——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占有,从而使剥削范围扩大、剥削程度提高、劳动力买卖平等契约践踏、妇女儿童的身体和精神摧残,从而扩大进一步反抗资本专制队伍的。二是工作日的延长,主要分析了机器既是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但作为资本的承担者又成了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一切自然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因为它创造了工作日延长的新条件,创造了工作日延长新动机,由此揭示了利用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所包含的矛盾,或者“经济学上的悖论”——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竟然变为把工人及其家属的全部生活时间,都转化为增殖资本价值的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的最可靠的手段!三是劳动的强化,考察了在机器生产下,是如何在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共同作用下,劳动的外延量转变为内涵量、密度或强度,使劳动浓缩到只有在缩短了的工作日中才能达到的程度,在同样甚至缩短了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同样甚至更多剩余价值的。

 

4.工厂

(1)关于研究对象和工厂范畴——“我们在本章的开头考察了工厂的躯体,即机器体系的构成。……现在我们转过来考察工厂整体,而且考察的是它的最发达的形态”(P481-482)。那么,什么是工厂?马克思对尤尔博士的两种说法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不同的适用性:一是“各种工人……的协作,这些工人……看管着由一个中心动力(原动机)不断推动的、进行生产的机器体系”;二是“一个由无数机械的和有自我意识的器官组成的庞大的自动机”(P482)。 马克思说:“这两种说法决不是相同的。在前一个说法中,结合总体工人或社会劳动体表现为积极行动的主体,而机械自动机则表现为客体;在后一种说法中,自动机本身是主体,而工人只是作为有意识的器官与自动机的无意识的器官并列,而且和后一同从属于中心动力。第一种说法适用于机器体系的一切可能的大范围应用,第二种说法表明了机器体系的资本主义应用。从而表明了现代工厂制度的特征”(P482)。马克思所要研究的工厂是后一种意义的工厂,在前三节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提炼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特征。

(2)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特征——①工厂工人随着工场手工业分工的技术基础的消失而发生某些特质性的变化。随着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出现,“使用劳动工具的技巧,也同工劳动工具一样,从工人身上转到了工机器上面。工具的效率从人类劳动力的人身限制下解放出来。这样一来,工场手工业分工的技术基础就消失了”。因此,“在自动工厂里,代替工场手工业所特有的专业化工人的等级制度的,是机器的助手所要完成的各种劳动的平均化和均等化的趋势,代替局部工人之间的人为差别的,主要是年龄和性别的自然差别。”(P483)②分工和协作变成纯技术性的和简单的。“就分工在自动工厂里重新出现而言,这种分工首先是把工人分配到各种专门化机器上去,以及把大群并不形成有组织的小组的工人分配到大工厂的各个部门,在那里,他们在并列着的同种工作机上劳动,因此,在他们之间只有简单的协作。工场手工业的有组织的小组被一个主要工人同少数助手的联系代替了。重大的差别是实际操作工作机的工人(……)和这些机器工人的单纯下手(……)之间的区别。……这种分工是纯技术性的”(P483-484)。③工厂劳动变成划一的连续的劳动且不需要专门或特殊培养。“一切在机器上从事的劳动,都要求训练工人从小就学会使自己的动作适应自动机的划一的、连续的运动。……机器生产不需要像工场手工业那样,使同一些工人始终从事同一种职能,从而把这种分工固定下来。因为工厂的全部运动不是从工人出发,而是从机器出发,所以不断更换人员也不会使劳动过程中断。……最后,年轻人很快就可以学会使用机器,因此也就没有必要专门培养一种特殊的工人成为机器工人”(P484-485)。④物(资本、机器)对人的统治空前加强。一是旧的分工的延续造成工人对机器和工厂的依赖。“虽然机器从技术上废弃了旧的分工制度,但是这种旧制度最初由于习惯,仍然作为工厂手工业的传统在工厂里延续着,后来被资本当做剥削劳动力的手段,在更令人厌恶的形式上得到了系统的恢复和巩固。过去是终生专门使用一种局部工具,现在是终生服侍一台局部机器,……而且工人始终毫无办法,只有依赖整个工厂,从而依赖资本家。在这里,像其他各处一样,必须把社会生产过程的发展所造成的较大的生产率,同这个过程的资本主义剥削所造成的较大的生产率区分开来”(P485-486)。二是工人成为机器的活的附属物。“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做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P486)。三是智力转化为资本劳动的权力。“机器劳动极度的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夺去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甚至减轻劳动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为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既然不仅是劳动过程,而且同时是资本的增值过程,就有一个共同点,即不是工人使用劳动条件,相反的,而是劳动条件使用工人,不过这种颠倒只是随着机器的采用才取得了在技术上很明显的现实性。由于劳动资料转化为自动机,它就在劳动过程本身中作为资本,作为支配和吮吸活劳动力的死劳动,同工人相对立。……生产过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智力转化为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利,是在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中完成的。变得空虚了的单个机器工人的局部技巧,在科学面前,在巨大的自然力面前,在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面前,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消失了。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并同机器体系一道构成主人的权利”(P486-487)。⑤创造出兵营式纪律和完整的工厂制度,强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专制。一方面,“工人在技术上服从劳动资料的划一运动以及由各种年龄的男女个体组成的劳动体的特殊构成,创造了一种兵营式的纪律。这种纪律发展成为完整的工厂制度,并且使前面已经提到的监督劳动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使那种把工人划分为劳动和监工,或分为普通工业士兵和工业军士的现象得到充分发展”(P488)。另一方面,“资产阶级通常十分喜欢分权制,特别是喜欢代议制,但资本在工厂法典中却通过私人立法独断地确立了对工人的专制。这种法典只是对劳动过程实行社会调节,即对大规模协作和使用共同的劳动资料,特别是使用机器所必需的社会调节的一幅资本主义讽刺画。奴隶监督者的鞭子被监工的罚金薄代替了。自然,一切处罚都简化成罚款和扣工资,而且工厂的莱喀古士们立法的英明,使犯法也许比守法对他们更有利”(P488-489)。⑥工厂物质条件的节约成为对工人掠夺的一部分。“社会生产资料的节约只是在工厂制度的温和适宜的气候下才成熟起来的,这种节约在资本手中却同时变成了对工人在劳动时的生活条件系统的掠夺,也就是对空间、空气、阳光以及对保护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设备系统的掠夺,至于工人的福利设施就根本谈不上了”(P491)。

与工场手工业相比较,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具有一系列特征,随着工场手工业分工的技术基础的消失,专业化工人的等级制度让位于劳动的平均化和均等化,局部工人之间的人为差别让位于年龄和性别的自然差别;分工和协作变成更得更加纯技术性的和简单化;工厂内工人的劳动变成划一的连续的劳动,而且不需要专门或特殊培养;物、机器从而资本对人的统治得到空前加强,不仅体现在旧的分工的延续使工人依赖机器和工厂,工人成为机器的活的附属物,而且智力转化为资本劳动的权力;创造出了兵营式纪律和完整的工厂制度,强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专制;甚至,工厂物质条件的节约成为对工人掠夺的重要组成部分。

 

5.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

(1)斗争的特点——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斗争就存在,但“只有在采用机器以后,工人才开始反对劳动资料本身,即反对资本的物质存在形式”(P492)。

(2)斗争史(17-19世纪工人反对机器的斗争)——斗争实践表明:“工人要学会把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区别开来,从而学会把自己的攻击从物质生产资料本身转向物质生产资料的社会使用形式,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P491)。

(3)斗争的原因——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人为工资而斗争,但并不反对工场手工业这一存在形式(反对者是行会师傅等而非工人)。“在许多国家中,早在大革命时期以前很久,协作和劳动资料在少数人手中的结合,当应用于农业时,确实使农村居民的生产方式,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手段发生了巨大的、突然的和强烈的革命。但是,这种斗争最初与其说是在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发生的,不如说是在大土地所有者和小土地所有者之间发生的;另一方面,就劳动者被劳动资料(羊、马等等)排挤来说,那么在这里,直接的暴力行为首先形成工业革命的前提。先是劳动者被赶出土地,然后羊进去了”(P494-495)。而机器大生产后,工人之所以要与机器斗争,一方面,是因为机器直接成为工人本身的竞争者。“劳动资料一作为机器出现,就立刻成了工人本身的竞争者。资本借助机器进行的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的人数成正比。……一旦工具有机器来操纵,劳动力的交换价值就随同它的使用价值一起消失,工人就像停止流通的纸币一样卖不出去。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就这样被机器转化为过剩人口”(P495)。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机器使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与工人之间完全对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具有的与工人相对立和相异化的形态,随着机器的发展而发展成为完全的对立。因此,随着机器的出现,才第一次发生工人对劳动资料的粗暴的反抗。”这种对立既体现在劳动资料扼杀工人,即“劳动资料扼杀工人……,在新采用的机器同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或工场手工业生产发生竞争时表现得最明显。但在大工业本身内,机器的不断改良和自动体系的发展也发生类似的作用”(P497),又体现在机器已经成为镇压工人的机器,“机器不仅是一个极强大的竞争者,随时可以使雇佣工人‘过剩’,他还被资本公开地有意识地宣布为一种和雇佣工人敌对的力量并加以利用。机器成了镇压工人反对资本专制的周期性暴动和罢工等等的最有力的武器。用加斯克尔的话来说,蒸汽机一开始就是‘人力’的对头,它使资本家能够粉碎工人益高涨的、可能使刚刚开始的工厂制度陷入危机的那些要求。可以写出整整一部历史,说明1830年以来的许多发明,都只是作为资本对付工人暴动的武器而出现的”(P501)。

分析了机器大生产下资本主义社会首次出现的工人与劳动资料(机器)的斗争特点、17-19世纪工人反对机器的斗争史,科学揭示了这一斗争的原因,即不仅因为资本主义下的机器直接成为工人本身的竞争者,而且使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与工人之间完全对立。

 

6.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

(1)理论斗争的由来及主要观点——面对实践中工人反对机器的斗争,不同学者站在不同立场进行解释或辩护,由此开展了理论斗争。“詹姆斯.穆勒、麦克库勒赫、托伦斯、西尼尔、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一整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预言,所有排挤工人的机器,总是同时地而且必然地游离出相应的资本,去如数雇用这些被排挤的工人”(P504)。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批判和科学的、辩证的分析。

(2)对于所谓的“可变资本的游离”和“被游离出来的工人的生活资料”的批判(軥略,P504-507)。通过对相关谬论的剖析,一方面,揭示了“被经济学上的乐观主义所歪曲的事实真相:受机器排挤的工人从工场被抛到劳动市场,增加了那里已可供资本主义剥削支配的劳动力的数量”(P507)。马克思在第七篇将会分析机器的这种应用在这里被说成是对工人阶级的补偿。其实正相反是对工人的极端可怕的鞭笞!“在这里只指出一点:从一个工业部门被抛弃出来的工人,当然可以在另一个工业部门找职业。如果他们找到了职业,从而在他们和同他们一道被游离出来的生活资料之间重新建立了联系,那么,在这里起中介作用的,是正在挤入投资场所的新追加的资本,而决不是过去已经执行职能的并且现在转化为机器的资本。并且,即使如此,他们的前途也是多么渺茫!!这些因为分工而变得畸形的可怜的人,离开他们原来的劳动范围就不值钱了,只能在少数低级的,因而始终是人员充斥和工资微薄的劳动部门去找出路。其次,每个工业部门每年都吸收一批新人,供该部门用于人员的正常补充和扩充。一旦机器把一部分至今在一定工业部门就业的工人游离出来,这些补充人员也要重新分配,由其他部门来吸收。不过原来的那些牺牲者大部分在过渡期间堕落丧亡”(P507-508)。另一方面,还揭露了这个问题的实质。“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值的责任的”!为什么?因为,机器使它所占有的那个部门的产品便宜,产品增加,而且最初也没有使其他工业部门生产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发生变化,因此,完全撇开年产品中被非劳动者挥霍掉的巨大部分不说。在使用机器以后,社会拥有的可供被解雇的工人用的生活资料同以前一样多,或者更多。“而这正是经济学辩护论的主要点!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不可分离的矛盾和对抗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主要体现在:“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如此等等”。“所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简单的宣称,对机器本身的考察确切地证明,所有这些显而易见的矛盾都不过是平凡现实的现象,而就这些矛盾本身来说,因为从理论上来说,都是根本不存在的。于是他们就用不着再动脑筋了,并且还指责他们的反对者愚蠢,说这些人不是反对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而是反对机器本身”(P508)。因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认识逻辑是:即使“在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中也出现了短暂的不便;但是哪个徽章没有反面呢!对他们说来,机器除了资本主义的利用以外不可能有别的利用。因此,在他们看来,机器使用工人和工人使用机器是一回事。所以谁要是揭露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真相?谁就是根本不愿意有机器的应用,就是社会进步的敌人!”(P508-509)

(3)对机器生产引起相关部门就业增加的辩证分析——强调与“补偿理论”没有关系!其原因及其途径,一是直接使用机器的部门因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加而增加就业。“因为任何一种机器产品,……总是比被他排挤的同种手工产品便宜,所以就产生一条绝对的规律:如果机器生产的物品的总量同它所代替的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的物品的总量相等,那么所使用的劳动总量就要减少。……但是事实上,人数减少了的工人所生产的机械制品总量不是不变,而是远远超过被排挤的手工业制品的总量”(P508)。二是与机器生产相关部门因需求扩大而增加就业。“随着机器生产在一个工业部门的扩大,给这个工业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那些部门的生产首先会增加。就业工人数量会因此增加多少,……取决于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和可变组成部分的比例”(P510)。三是其它关联部门就业的增加。“如果机器占领了某一劳动对象在取得最终形式前所必须经过的初期阶段和中间阶段,那么,在这种机器制品进入的那些仍保持手工业和工厂手工业生产方式的部门中,对劳动的需求就随着劳动材料的增加而增加”(P511)。四是原材料半成品等加工部门多样化而增加就业。“机器生产用相对少的工人人数所提供的原料、半成品、劳动工具等等的数量不断增加,与之相适应,对这些原料和半成品的加工也就分成无数的部门,因而社会生产部门的多样性也就增加了。五是剩余产品增加从而资本家阶级及其仆从消费增加。机器生产在增加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同时,“从而,在增加供资本家阶级及其仆从消费的物质时,也增加了这些社会阶层本身。……一方面产生出新的奢侈需求,另一方面又产生出满足这些要求的新手段。……大工业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关系,也引起产品的精致和多样化。……随着这种世界市场关系的发展,运输业对劳动的需求增加了,而且运输业又分成许多新的下属部门”(P512)。六是全新的生产部门的产生。“在工人人数相对减少的情况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增加,使那些生产在较远的将来才能收敛的产品(如运河、船坞、隧道、桥梁等等)的工业部门中的劳动扩大了。一些全新的生产部门,从而一些新的劳动领域,或者直接在机器体系的基础上,或者在与机器体系相适应的一般工业变革的基础上形成起来”(P512-513)。七是非生产性劳动和“仆役阶级”的增加。“大工业领域内生产力的极度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其他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剥削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的加强,使工人阶级中越来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产劳动,特别是使旧式家庭奴隶在“仆役阶级”(如仆人、使女、侍从等等)的名称下越来越大规模地被再生产出来”(P513)。

一方面,重点分析了理论上的斗争,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有关“所有排挤工人的机器,总是同时地而且必然地游离出相应的资本,去如数雇用这些被排挤的工人”的谬论,指出了机器利用与机器资本主义应用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揭示了事实真相和问题的实质。另一方面,客观分析了机器生产下就业增加的原因及其主要途径,强调与所谓的“补偿理论”没有关系。

 

7.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棉纺织业的危机

从本节开始,讨论机器的资本主义利用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本节主要分析资本主义机器生产部门内部机器对工人的影响,引发这一讨论的起点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一个王牌观点:“机器在其采用时期和发展时期的恐怖过去之后,最终是增加而不是减少劳动奴隶”。马克思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并非如此,结果既有可能绝对减少——“有些例子(例如英国精梳毛纺织厂)已经表明,到了一定的发展程度上,在工业部门极度扩展的同时,所使用的工人人数。不仅可能相对地减少,而且可能绝对地减少”(P515)。其中所谓的“增加”也有可能是附属部门的合并。“根据某些有经验提供的事实,工厂工人就业人数的增加往往这是表面的,也就是说,这种增加并不是由于已经建立在机器生产基础上的。工厂扩大了,而是由于辅助部门逐渐和他合并”(P516)。比较普遍的趋势是工人被排斥和被吸引并行不悖!“尽管机器生产实际地排挤和潜在地代替了大量工人,但随着机器生产本身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为同种工厂数目的增多或现有工厂规模的扩大),工厂工人的人数最终可以比被他们排挤的工场地手工业工人数或手工业工人的人数多。……就业工人人数的相对减少和绝对量增加是并行不悖的”(P517)。对于这一趋势,马克思作了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和事实说明: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展的能力和新的国际分工的产生,会使劳动力的排斥和吸引并存。“只要机器生产在一个工业部门内部,靠牺牲旧有的手工业和工厂手工业来扩展,他就一定取得成功。……机器刚刚为自己夺取活动范围的这个初创时期,由于借助机器生产出异常高的利润而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这些利润本身不仅形成加速积累的源泉,而且把不断新生的并正在寻找新的投资场所的很大一部分社会在家资本吸引到有利的生产领域,突飞猛进的初创时期的这种特殊利益,不断地在新采用机器的生产部门呈现。但是。一旦工厂制度达到一定的广度和一定的成熟程度,特别是一旦他自己的技术基础即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一旦煤和铁的采集、金属加工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发生革命,总之,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了一种弹性,一种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展的能力,只有原料和销售市场才是它的限制,一方面,机器直接引起原料的增加,……。另一方面,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机器生产摧毁国外市场的手工业产品,迫使这些市场变成它的原料产地。……大工业国工人的不断‘过剩’,大大促进了国外移民和外国的殖民地化,而这些外国变成宗主国的原料产地。……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转变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P518-520)。另一方面是热病似的生产和周期性的瘫痪,也会使劳动力的排斥和吸引交替进行。“工厂制度的巨大的跳跃式的扩展能力和它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必然造成热病似的生产,并随之造成市场商品充斥,而当市场收缩时,就出现瘫痪状态。工业的生命按照中常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停滞这几个时期的顺序而不断地转换。由于工业循环的这种周期变换,机器生产使工人在就业上升并从而在生活状况上遭遇的没有保障和不稳定性,成为正常的现象。繁荣时期以外,资本家之间总是进行十分激烈的斗争,以争夺各自在市场上的份额。这个份额同产品的便宜程度成正比。除了由此造成的资本家竞相采用代替劳动力的改良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以外,每次都出现这样的时刻:为了追求商品便宜,强制的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P522)。最后,1770-1863年间英国棉纺织业工厂工人的命运,就很好地证明了以下结论:“可见,工厂工人人数的增加以投入工厂的总资本在比例上更迅速得多的增加为条件。但是,这个过程只是在工业循环的退潮期和涨潮期内实现。它还经常地被技术进步所打断,这种进步有时潜在的代替工人,有时实际地排挤工人。机器生产中这种质的变化,不断地把工人逐出工厂,或者把新的补充人员的队伍拒之门外,而工厂的单纯的量的扩大在把被逐出的工人吸收进来的同时,还把新的人员吸收进来。工人就这样不断被排斥又被吸引,被赶来赶去,而且被新招募来的人的性别、年龄和熟练程度也不断变化”(P523)。

主要以棉纺织业危机为例,分析了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下,特别是面对资本主义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展的能力和新的国际分工的产生、热病似的生产和周期性的瘫痪等现实,工人不断地被排斥又被吸引、被赶来赶去的命运,证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所谓的“机器在其采用时期和发展时期的恐怖过去之后,最终是增加而不是减少劳动奴隶”观点是极其错误的,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矛盾性。

 

8.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主要分析大工业对传统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产生的影响及其革命

(a)以手工业和分工为基础的协助的消灭——“我们已经看到,机器如何消灭了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协作和以工业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如果一台单个的工作机代替了协作或工场手工业,那么,工作机本身又可以成为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但是,手工业生产在机器基础上的再现只是向工厂的生产的过渡,只要机械力(蒸汽或水)代替人的肌肉来推动机器,工厂生产通常就会出现。……在过程的性质并不是一开始就要求大规模生产的场合,那些最近几十年间新兴的工业,……通常都是先经过手工业生产,然后经过工场手工业生产这些短暂的过渡阶段才达到工厂生产”(P529-530)。

(b)工厂制度对于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反作用——“随着工厂制度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农业的变革,不仅所有其他工业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了,而且他们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这个原则到处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一方面 “机器时而挤进工场手工业的这个局部过程,时而又挤进那个局部过程。这样一来,从旧的分工中产生的工场手工业组织的坚固结晶就发生了溶解,并给不断变化腾出位置”。另一方面,“此外,总体工人即结合工人的构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同工场手工业时期相反,现在,只要可行,分工的计划总是把基点放在使用妇女劳动、各种年龄的儿童劳动和非熟练工人劳动上,总之,放在使用英国人所谓的‘廉价劳动’上。这些情况不仅适用于使用机器或者不使用机器的一切大规模组合的生产,而且适用于在工人的私人住宅或者在小工场中进行生产的所谓家庭工业。这种所谓的现代家庭工业,与那种以独立的城市手工业、独立的农民经济,特别是以工人家庭的住宅为前提的旧式家庭工业,除了名称,毫无共同之处。现在它已经转化为工厂、手工工场或商店的外部分支机构。资本除了把工厂工人、手工工场工人和手工业工人大规模地集中在一起,并直接指挥他们,它还通过许多无形的线调动着另一支居住在大城市和散居在农村的家庭工人大军”(P531)。新产生的现代工场和家庭劳动对工人的剥削更无耻了。“现代工场手工业中对廉价劳动力和未成熟劳动力的剥削,比在真正的工厂中还要无耻,因为工厂所拥有的技术基础,即代替肌肉力的机器和轻便的劳动,在现代工场手工业中大多是不存在的;同时,在现代工场手工业中,女工和未成熟工人的身体还被丧尽天良地置于有毒物质等等的侵害之下。而这种剥削在所谓的家庭劳动中,又比在工场手工业中更加无耻。……最后,在这些由大工业和大农业所造成的‘过剩’人口的最后避难所里,工人之间的竞争必须必然达到顶点。……而现在,在一个工业部门中,社会劳动生产力和结合的劳动过程的技术基础越不发达,这种节约就越暴露出它的对抗性和杀人的一面”(P532)。

(c)现代工场手工业——“现在,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上述原理”(P532,案例,略)。

(d)现代家庭劳动——“我现在来谈谈所谓家庭劳动”(P536,案例,略)。

(e)现代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向大工业的过渡。这一革命由于工厂法在这两种生产方式中的实现而加速——现代工场手工业和现代家庭劳动无耻的剥削,“终究会遇到某些不可逾越的自然界限,而以此为基础的商品的便宜化和整个资本主义的剥削,随着也会发生这种情形。当这个点终于达到时(这需要很长的时间),采用机器和把分散的家庭劳动(还有工场手工业)迅速转化为工厂生产的时刻就来到了”(P541)。“服饰”的生产为这一运动提供了最明显的例证,既证明了过渡的必要性(略),又证明了过渡的形式工,即“社会的生产力方式的变革,生产资料改革的这一必然产物,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过渡形式中完成的。……在英国,现在盛行的实际上是这样一种制度,资本家在自己的厂房里集中大量的机器,然后把机器产品分给家庭工人大军去进一步加工。但是,过渡形式的错综复杂并不能掩盖向真正的工厂生产转化的趋势”(P544-545)。随着工厂法的出台,以上趋势大大加速了。“这种自发进行的工业革命由于工厂法在所有使用妇女、少年和儿童的工业部门的推行而被人为地加速了”(P546)。“仅仅一项强制性的法律,就可以消除一切有碍于限制和规定工作日的所谓生产上的自然障碍。……如果说工厂法就这样像在温室里那样使工场手工业生产转化为工厂生产所必须的物质要素成熟起来。那么,它又由于使扩大资本支出成为必要而加速了小师傅的破产和资本的积聚”。如果“撇开纯技术上的和技术上可以排除的障碍的说,对工作日的规定还遇到工人本身的不规则的生活习惯的障碍”(P549),以及“在那些尚未受工厂法约束的工厂和手工工场里,在所谓旺季,由于突如其来的订货,周期性的盛行着骇人听闻的过度劳动”(P550)等,“这些所谓‘商业习惯’,同技术上的障碍一样,过去和现在都被有利害关系的资本家硬说成是生产上的‘自然界限’”(P551),由于实行工厂法而扫清了障碍,从而加速了现代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向大工业的过渡。

这部分主要分析了大工业对传统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产生的影响,特别传统生产方式的革命所产生的剥削方式的变革,揭示了其“无耻性”,为工厂法普遍实行提供了铺垫。

 

9.工厂立法(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它在英国的普遍实行。

(1)工厂法是机器大工业的必然产物——机器大工业对本部门和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甚至家庭劳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激烈的劳资矛盾,国家不得不对此进行有意识的、有计划的调整,工厂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工厂法是机器大工业的必然产物。“工厂立法是社会对其生产过程自发形态的第一次有意识、有计划的反作用。正如我们前讲过的,它像棉纱、走锭纺纱机和电报一样,是大工业的必然产物” (P553

(2)对工厂法中“卫生条款”的评价——“内容也是非常贫乏的” (P553),“为了迫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最起码的清洁卫生设施,必须由国家颁布强制性的法律。还有什么比这一点更能更好地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呢?”“工厂法的这个部分清楚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其本质来说,只要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拒绝任何合理的改良。”(P554)。

(3)对工厂法中“教育条款”的评价——一方面,证明了体力劳动和智育、体育相结合的可能性。尽管工厂法中的教育条款微不足道,但还是把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性条件。“这条款的成就第一次证明了智育和体育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可能性,从而也证明了体力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可能性” (P555-556。“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的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 (P556-557另一方面,反映了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的要求。一是消灭工厂内部旧的分工。“大工业从技术上消灭了那种使一个完整的人终身固定从事某种局部操作的工场手工业分工,而同时,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形式又更可怕地再生产了这种分工:在真正的工厂中,是由于把工人转化为局部机器的有自我意识的附件;在其他各处,一部分是由于间或地使用机器和机器劳动,一部分是由于采用妇女劳动、儿童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作为分工的新基础。工场手工业分工和大工业性质之间的矛盾强烈的表现出来。例如,它表现在这样一个可怕的事实上:现代工厂和手工工场雇佣的大部分儿童从最年幼的时期起就被束缚在最简单的操作上,多年遭受的剥削,却没有学会任何一种哪怕以后只是在同一手工工场或工厂中能用得上的手艺” (P557-558二是消灭旧的社会分工。“关于工厂内部的工场手工业分工所谈到的这一切,也适用于社会内部的分工。只要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构成的社会生产的普遍基础,生产者对专一生产部门的隶属,他的职业的原有多样性的破坏,就成为发展的必要因素。在这些基础上,每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都通过经验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技术形态,慢慢的使它完善,而一当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就迅速的使它固定下来。除商业提供的新的劳动资料外,劳动工具的逐步逐渐改变也会不时的引起变化。一旦从经验中取得适合的形式,工具就固定不变了;工具往往世代相传千年之久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层帷幕在人们面前掩盖他们自己的社会生产过程,使各种自然形成的分门别类的生产部门彼此作为哑谜,甚至对每个部门的内行都成为哑谜” (P558-559然而,“大工业撕碎了这层帷幕。大工业的原则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样,把每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成各个构成要素,从而创立了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社会生产过程的五光十色的、似无联系的和已经固化的形态,分解成为自然科学的、自觉按计划的和为取得预定有用效果而系统分类的应用。工艺学也揭示了为数不多的重大的基本应用,尽管所使用的工具多种多样,人体的一切生产活动必必然在这些形式中进行。正向机器虽然异常复杂,力学仍会看出他们不过是简单机械力的不断重复一样。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做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他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的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另一方面,大工业在它的资本主义形式上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专业。我们已经看到,这个绝对的矛盾怎样破坏着工人生活的一切安宁、稳定和保障,使工人面临这样的威胁:在劳动资料被夺走的同时,生活资料也不断被夺走,在他的局部职能变成过剩的同时,他本身也变得过剩的东西;这个矛盾怎样通过工人阶级的不断牺牲、劳动力的无限度的浪费和社会无政府状态造成的灾难而放纵地表现出来。这是消极的方面。但是如果说劳动的变化,现在只是作为不可克服的自然规律并且带着自然规律在任何地方遇到障碍时都有的那种盲目破坏作用而为自己开辟道路,那么,大工业又通过它的灾难本身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承认劳动的变化,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大工业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来代替那些适用于资本的不断变动的剥削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贫穷工人人口;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工人” (P559-561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这里,“综合技术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职业学校是另一个要素,在这种学校里,工人的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学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的教育” (P561可惜,工厂法没有涉及这样的教育,只有到未来社会才有可能!“如果说工厂立法作为从资本那里争取来的最初的微小让步,只是把初等教育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那么毫无疑问,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在夺取政权之后,将是理论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同样毫无疑问,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工人的经济关系,是同这种变革酵母及其目的——消灭旧分工——直接矛盾的。但是,一种历史生产形式的矛盾的发展,是这种形式瓦解和新形式形成的唯一的历史道路” (P561-562

(4)对工厂法中“家庭劳动”和儿童权利规定的评价——相关规定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大工业在瓦解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家庭劳动的同时,也瓦解了旧的家庭关系本身。不得不为儿童的权利来呼吁了” (P562旧家庭的解体有其深刻的原因,同时产生深远影响。“然而,不是亲权的滥用造成了资本对未成熟劳动力的直接或间接的剥削,相反,正是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通过消灭与亲权相适应的经济基础,造成了亲权的滥用。不论旧家庭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解体表现的多么火可怕和可恶,但是由于大工业使妇女、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家庭范围以外,在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生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也就为家庭和两性关系的更高级形式创造了新的经济基础。……同样很明白,由各种年龄的男女个人组成的结合劳动人员这一事实,尽管在其自发的、野蛮的、资本主义的形式中,也就是在工人为生产过程而存在,不是生产过程为工人而存在的那种形式中,是造成毁灭和奴役的祸根,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必然会反过来转变成人道的发展的源泉”(P562-563

(5)工厂法普遍实行的评价——①工厂法的普遍实行有其原因:“工厂法从一项在机器生产的最初产物即纺纱业和织布业中实行的特殊法,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生产中普遍实行的法律,这种必然性,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是从大工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在这里,最后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有两个方面的情况:第一,经验不断反复证明,如果资本只是在社会范围的个别点上受到国家的监督,他就会在其他点上更加无限度的把损失捞回来;第二,资本家自己叫喊着要求平等的竞争条件,即要求对劳动的剥削实行平等的限制” (P564。②工厂法的实施(1864-1972,案例,略)有其局限性:“一方面,统治阶级的议会不得不被迫在原则上采取非常的和广泛的措施,来防止资本主义剥削的过火现象。另一方面,议会的真正实现这些措施时,又很不彻底,很不自愿,很少诚意。”。一方面,统治阶级的议会不得不被迫在原则上采取非常的和广泛的措施来防止资本主义剥削的过火现象。另一方面,议会的真正实现这些措施时又很不彻底、很不自愿,很少诚意” (P568。③工厂法的普遍实施,对使用机器的部门内部、产业间的工人、劳资关系,乃至资本主义制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说作为工人阶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保护手段的工厂法的普遍化已经不可避免,那么,另一方面,正如前面讲到的。这种普遍化是小规模的分散的劳动过程向大的社会规模的结合的劳动过程的转化也普遍化和加速起来,从而使资本的积聚和工厂制度的独占统治也普遍化和加速起来。它破坏一切还部分地掩盖着资本统治的陈旧的过渡的形式,而代之以直接的、无掩饰的资本统治,这样,它也就使反对这种统治的直接斗争普遍化。它迫使单个的工厂实行划一性、规则性、秩序和节约,同时,它又通过对工作日的限制和规定所造成的对技术的巨大刺激而加重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灾难,提高劳动强度,并扩大机器与工人的竞争。它在消灭小生产和家庭劳动的领域的同时,也消灭了‘过剩人口’的最后避难所,从而消灭了整个社会机制的迄今为止的安全阀。它在使生产过程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结合成熟的同时,也是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和对抗成熟起来,因此也同时使新社会的形成要素和旧社会的变革要素成熟起来” (P576-577

分析了作为大工业必然产物的工厂法出台的必然性,重点评价了工厂法中有关卫生条款、教育条款、“家庭劳动”和儿童权利规定,以及工厂法普遍实行的原因、局限性和意义。其中,既分析了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有意识、有计划调节劳动资关系的无奈性、局限性,也揭示了对未来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一些结论或思想。例如,合理部门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促进职业或岗位合理流动,促进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等。

 

10.大工业和农业

两点说明:第一,从一般的逻辑,本节应该放到工厂法前(第九节)展开分析。为什么放到最后一节分析了呢?主要是因为,“为了把工厂立法的原则和形式上加以改变而运用到农业方面去,曾有过各种尝试,但直到今天,这种尝试都完全失败了”(P576)。所以,“留到以后才能说明。在这里我们先简短的。提一下某些结果就够了”(P578。马克思将在第七篇中分析“社会关系上引起的革命”,本节主要简述其结果。

(1)机器造成农业工人“过剩”——“如果说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大多避免了机器是工厂工人遭受的那种身体上的伤损害,那么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在造成工人‘过剩’方面却发挥了更加强烈的作用。而且没有遇到什么抵抗”(P578

(2)大工业对农业、农民和土地影响——“在农业领域内,就消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并代之于雇佣工人来说,大工业起了最革命的作用”(P578其结果是:一方面,“这样,农村中社会变革的需要和社会对立,就和城市相同了。最墨守成规和最不合理的经营,被科学在艺上的自觉应用代替了。农业和工手工业的原始的家庭纽带,也就是把两者的幼年未发展的形态联在一起的那种纽带,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撕断了”(P578-579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农业和工业在们对立发展的形态的基础上的联合,创造了物质前提。资本主义生产使汇集在各大城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他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的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这样,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但是资本主义生产通过破坏这种物质变换的纯粹自发形成的状态,同时强制把这种物质变换作为调节社会生产的规律,并在一种同人的充分发展相适应的形式上系统的建立起来”(P579由此,“在农业中,像在工手工业中一样,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转化同时表现为生产者的殉难史,劳动资料同时表现为奴役工人的手段、剥削工人的手段和使工人贫穷的手段,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同时表现为对工人个人的活力、自由和独立的有组织的压制。农业工人在广大土地上的分散,同时破坏了他们的反抗力量,而城市工人的集中却增强了他们的反抗力量。在现代农业中,像在城市工业中一样,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量的增大是以劳动力本身的破坏和衰退为代价的。此外,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这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P579-580

机器大工业在促进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过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同,但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其直接结果是造成农业工人的“过剩”,其深层影响是破坏了农业劳动力自身的发展,破坏了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破坏了对农业资本家的反抗力量,破坏了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三、主要启示

1.方法论启示

(1)理论研究中案例分析方法的科学应用

(2)从第四篇整体进一步掌握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

2.理论启示

(1)从机器的产生和大规模应用中理解科学技术发展与实践的相互关系。

(2)正确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机器替代人(体)力及其当代启示。

(3)科学理解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及其生产方式的变革效应。

(4)正确理解资本使用机器(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界限原理及其指导价值。

(5)资本将劳动力、自然力、自然科学和技术并入生产过程原理及其意义。

(6)正确理解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矛盾(“经济学悖论”)及其当代价值。

(7)正确认识机器(科技)利用与机器的资本主义利用的关系启示。

(8)机器生产(科技革命)引致就业吸引与排斥并存的原理及其意义。

(9)家庭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转型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10)消灭旧分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11)利用法律工具进行社会有意识、有计划调节的机理及其当代价值。

(12)科学分析农业工业化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