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0195我的教学(29)跟我精读《资本论》(16):谁主沉浮?

点击次数: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主要讲解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科学内含和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相互关系,阐释了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主宰剩余价值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及其关系。


谁主沉浮?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秦兴方

20230508

一、概述

1.总体框架

(1)本篇的总体地位及其结构:本篇在第一卷中,是对第三篇、第四篇分析内容的总结和两部分内容相互关系的阐释。本篇中第十四章是对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相互关系方法的定性描述,第十五、六章则是对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及其相关公式的系统总结。

(2)本章的结构: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范畴——生产方法及其比较——生产成果的自然基础等三个核心问题进行的了阐释,进一步丰富的发展了剩余价值理论,批判或纠正了古典经济学中的错误。

2.主要内容

系统阐释了生产劳动范畴的“扩大”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缩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绝对的;揭示了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主宰剩余价值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及其关系,指出良好的自然条件只是提供了剩余劳动的可能性,其必然性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指出了古典经济学的进步性,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及庸俗经济学家的“低水平”。

 

二、原著解读

1.资本主义生产劳动

(1)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在第五章中曾经从简单劳动过程或劳动过程一般角度对“生产劳动”进行以下定义:“如果整个劳动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者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同时,在注(7)中特别补充指出:“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P581)

(2)协作使生产劳动和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了——劳动过程不只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过程,后来(产生协作后)这一过程发生了变化:因此,“就劳动过程是纯粹个人的劳动过程来说,同一劳动者是把后来彼此分离开来的一切职能结合在一起的。当他为了自己的生产目的,对自然物实行个人占有时,他是自己支配自己的。后来他成为被支配者。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挥作用。正如在自然机体中头和手组成一体一样,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后来他们分离开来,直到处于敌对的对立状态。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总体工人的各个成员较直接的或者较间接的作用于劳动对象”(P581-582)因此,“随着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本身的发展,生产劳动和他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这也就是说:“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功能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说的某一职能就够了。上面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中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的定义,对于作为整体来看的总体工人始终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总体工人的每一个单个成员来说,它就不再适用了”(P582)

(3)资本主义又将生产劳动概念缩小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值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因此,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是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着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值的直接手段。所以,生产工人不是一种幸福,而是一种不幸”(P582)

马克思从一般到特殊,对生产劳动概念进行了定义。协作的产生(凡是存在协作的社会都是如此)使生产劳动、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了,而资本主义又使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生产的相互关系

(1)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三种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有多种方法: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它“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彻底的革命”,它“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他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资本的这种形式上的从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P583)。三是中间形式。“在这些中间形式中,剩余劳动不是用直接强制的办法从生产者那里榨取的,生产者也没有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资本家在这里还没有直接支配劳动过程。在那些用古老传统的生产方式从事手工业或农业的独立生产者的身上,有高利贷者或商人,有高利贷资本或商业资本,他们像寄生虫似的吮吸着这些独立生产者。……正如现代家庭劳动的例子所表明的,某些中间形式还会在大工业的基础上在某些地方再现出来。虽然它的样子完全改变了”(P583-584)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到相对剩余生产的联系——“对于剩余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只要劳动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就够了。……另一方面却可以看到,生产相对剩余价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无限度的延长工作日,正是表现为大工业的特有的产物。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一旦掌握整整一个生产部门,它就不再是单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手段,而一旦掌握所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那就更是如此。这时它成了生产过程的普遍的、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形式。现在它作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方法,只在下面两种情况下还起作用:第一,以前只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的那些产业为它所占领,也就是说,它扩大作用范围,第二,已经受它支配的产业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不断发生革命”。因此,两种方法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从一定观点看来,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区别似乎完全是幻想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绝对延长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他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P584)。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生产的区别——“如果注意一下剩余价值的运动,这种表面上的同一性就消失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确立并成为普遍的生产方式的情况下,只要涉及剩余价值率的提高,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差别就可以感觉到了。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么我们就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的正常强度一定,剩余价值率就只能通过工作日的延长绝对延长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界限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能通过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而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情况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变化为前提”(P584-585)。

资本主义下剩余价值生产有三种方法,即占主导地位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生产,以及用古老传统生产方式从事生产领域的中间形式;分析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生产的联系,即绝对剩余生产是相对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绝对的;同时,指出了两种的区别。

 

3.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

(1)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如果工人需要用他的全部时间来生产维护他自己和他的家庭所必要的生活资料,那么他就没有时间来无偿的为第三者劳动。”这也就是要求有一定的劳动生产率将必要劳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就没有剩余劳动、没有剩余价值,也就没有资本家!因此,“剩余价值有一个自然基础”,也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然障碍会妨碍一个人把维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劳动从自身解脱下来并转嫁给别人,比如,同样没有绝对的。自然障碍会妨碍一个人去把别人的肉当做食物,绝不应该像有时发生的情况那样,把各种神秘的观念同这种自然发生的劳动生产率联系起来。只有当人类通过劳动摆脱了最初的动物状态,从而他们的劳动本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化的时候,一个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另一个人的生存条件的关系才会出现”(P585)。从人类社会变迁角度看,“在文化初期,已经取得的劳动生产率很低,但是需要也很低,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起来的,并且是依靠这种手段发展的。其次,在这个文化初期,社会上依靠他人劳动来生活的那部分人的数量,同直接生产者的数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进,这部分人也就是绝对地和相对地增大起来。此外,资本关系就是在作为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的经济土壤之上产生的。作为资本关系的基础和起点的现有的劳动生产率,不是自然的恩惠,而是几十万年历史的恩惠”(P585-586)

(2)劳动生产率与自然条件相联系一般原理——“撇开社会生产的形态的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纳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些自然条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绝对必需满足的自然需要的数量越少,土壤自然肥力越大,气候越好,维持和再生产生产者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因而,生产者在为自己从事的劳动之外来为别人提供的剩余劳动也就越多”(P586)。“单个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他能提供的剩余劳动就越多;同样,工人人口中为自己必要生活资料所需要的部分越小,可以用于其他事情的部分也就越大”(P587)。

(3)自然条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①剩余劳动量随着自然条件特别是土壤肥力而变化。“资本主义生产一旦成为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和工作日保持一定长度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量随劳动的自然条件,特别是随土壤的肥力而变化。但决不能反过来说,最肥沃的土壤最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子离不开引带一样’,它不能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然必然性。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处于多样化。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从而节约地利用自然力,用人力新建大规模的工程占有或驯服自然力,——这种必要性在产业史上起着最有决定性的作用。”(P587-588)②良好的自然条件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其必然性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而决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这些自然条件只作为自然界限对剩余劳动发生影响,就是说,他们在确定开始为别人劳动的起点。产业越进步,这一自然界限就越退缩”(P588-589)。③在资本主义下,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也表现资本生产力。“同历史的发展起来的社会劳动生产力一样,是自然制约的劳动生产力也表现为合并劳动的资本的生产力”(P589)。

 

4.对资产阶级相关理论的评价或批判

“李嘉图从来没有考虑到剩余价值的起源。他把剩余价值看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东西,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他看来是社会生产的自然形式。他在谈到劳动生产率的时候,不是在寻找剩余价值存在的原因,而只是寻找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原因。相反,他的学派公开宣称劳动生产力是利润(应读做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这无论如何总比重商主义者前进了一步,因为重商主义者认为,产品的价格超过产品生产费用而形成的余额是从交换中,从产品高于其价值的出售中产生的。不过,对这个问题,李嘉图学派也只是回避,而没有解决。”因为,“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实际上具有正确的本能,懂得过于深入的研究剩余价值的起源这个爆炸性的问题是非常危险的”!“可是在李嘉图以后半个世纪,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先生还在拙劣地重复那些那些最先把李嘉图学说庸俗化的人的陈腐循词,郑重其事地宣称他比重商主义高明,对此我们该什么呢”(P590):“平地上的一堆土,看起来像座小山;现代资产阶级的平庸,从他的大思想家的水平上就可以测量出来”(P592)。

 

三、主要启示

1.方法论启示

重点是“分析-综合”方法的科学运用。通过对“生产劳动”范畴、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之间的关系、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的研究,可以发现:“综合”不只是对分析结论的简单总结,而是在比较分析、历史分析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2.理论启示

(1)正确资本主义下生产劳动范畴既“扩大”又“缩小”了的思想。

(2)正确理解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及其启示。

(3)科学理解剩余价值自然基础理论及其启示。

(4)科学理解自然力合并为资本生产力及其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