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0196我的教学(30)跟我精读《资本论》(17):资本的算术
点击次数:
引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主要讲解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系统考察影响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变动的因素()及其规律性,深化认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的实现机制。
资本的算术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秦兴方
20230510
一、概述
1.总体框架
本章是作为本卷第三、四篇“综合”的第五篇中“定量关系研究”的内容,是对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等要素的变化,与劳动力价格-剩余价值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系统阐释。
2.主要内容
劳资对立在产品价值形态体现劳动力价格(资本家预付的V)与剩余价值(工人创造的M)的矛盾。本章系统考察了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三个关键要素的变化(三种因素在不变、延长或提高,缩短或降低三种情况下共有27种组合,本章重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6种组合情况)与劳动力价格-剩余价值量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深化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实现机制的认识。
二、原著解读
引言:决定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规律的因素
马克思首先对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但形成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量在一定社会的一定时代“可以看做一个不变量。变化的是这个量的价值”。另外,劳动力力的发展费用、劳动力的自然差别也会影响劳动力的价值,但在下面的研究中是“撇开这两个因素的”。为科学研究的需要,“我们假定:1.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出售的;2.劳动力的价格有时可能比它的价值高,但从不比它的价值低”(P593)。
在以上假定下,“我们看到,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取决于三种情况:1.工作日的长度,或劳动的外延量;2.正常的劳动强度,或劳动的内涵量,即一定时间内耗费一定量的劳动;3.最后,劳动生产力,即由于生产条件发展程度的不同,等量的劳动在同样时间内会提供较多或较少的产品量”(P593-594)。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这三种因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组合,或者是其中一个因素不变,其他两个因素可变;或者两个因素不变,一个因素可变;或者三个因素同时变化。而且因为变化的大小和方向的不同,会有很多组合。“下面只谈谈几种最主要的组合”(P594)。
科学的假设是正确分析的前提,不能穷尽所有组合但必须作出科学的说明。
Ⅰ.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已定),劳动生产力可变
(1)第一个规律——“不论劳动生产力如何变化,从而不论产品量和单个商品的价格如何变化,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表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P594)。
(2)第二个规律——“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按照相反的方向变化。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它的提高和降低,按照相反的方向影响劳动力的价值,按照相同的方向影响剩余价值”(P594)。也就是说:“工作日的价值产品是一个不变量,……变个不变量等于剩余价值加劳动力价值(这个价值由工人以等价物来补偿)之和。不言而喻,在一个不变量的两个部分当中,一个部分不减少,另一个部分就不能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价值或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如果没有它们的相对量或比例量的同时变化,是不可能变化的。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不可能同时提高或同时降低”。“其次,如果劳动生产力不提高,劳动力的价值就不能降低,从而剩余价值就不能提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相反地,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会提高劳动力的价值,降低剩余价值”(P595)。在经济学术史上,“李嘉图在表述这个规律时忽略了一点:虽然剩余价值量或剩余劳动量的变化是以劳动力的价值量或必要劳动量的相反的变化为前提的,但绝不能由此推论说,这些量是按照同一比例变化的。他们会以相同的量增加或减少。但是价值产品或工作日的各个组成部分增加或减少的比例,取决于劳动生产力变化以前的原来的划分……。劳动生产力的一定变化所引起的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减少的比例,取决于工作日中原来表现为剩余价值的那一部分,如果那部分原来较小,比例就较大。原来较大,比例就较小”(P595-596)。
(3)第三个规律——“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始终是劳动力价值相应的减少或增加的结果,而决不是这种减少或增加的原因”(P596)。因此,“按照第三个规律,剩余价值量的变化是以劳动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价值的变化为前提的。剩余价值量变化的界限是由劳动力价值的新的界限决定的”(P597)。“劳动力的价值是由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是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而不是他们的量。……可见,在劳动生产力提高时,劳动力的价格能够不断下降,而工人的生活资料量同时不断增加。但是相对的说,即同剩余价值比较起来,劳动力的价值还是不断下降,从而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状况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P597-598)。
总结:“李嘉图第一个严密地表述了上述三个规律。他的阐述中的缺陷是缺点是:1.他把这些规律所适用的各种特殊条件看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理所当然的、普遍的和独有的条件。……2.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一样,李嘉图从不研究剩余价值本身,就是说,他不是撇开他的特殊形式如利润、地租等去进行研究。这一点在比前一点大的多的程度上损害了他的分析”(P598)。
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但劳动生产力可变条件下,劳动生产力变化,会影响产品量(从而会影响单个商品的价格),但同样长度的工作日创造的产品价值相等;劳动生产力变化会使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按照不同方向变化,即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降低,按照相反的方向影响劳动力的价值,按照相同的方向影响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始终是劳动力价值相应的减少或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李嘉图的贡献是严密地表述了上述三个规律,但缺点是没有从利润、地租等表现形式中走出来,从而真正研究作为其实质的剩余价值本身,并将上述规律适用的特殊条件看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当然条件,因而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
Ⅱ.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
从一国范围内部看,“劳动强度的提高是以在同一时间内劳动消耗的增加为前提的。因此,一个强度较大的工作日比一个时数相同但强度较小的工作日体现为更多的产品。……在劳动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强度较大的工作日就体现为较多的价值产品。因而,在货币的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也就体现为较多的货币。强度较大的工作日的价值产品随着它的强度同社会的正常强度的偏离程度而变化。因此,同一个工作日不再像以前那样表现为一个不变的价值产品,而是表现为一个可变的价值产品。……这个价值产品的两个部分,即劳动力的价格和剩余价值可以同时按照相同的或不同的程度增加。……在这种场合,劳动力价格虽然提高,但不一定要超过它的价值。相反地,在劳动力价格提高时,劳动力价格还可以降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当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不能补偿劳动力的加速的损耗时总是发生这种情况”(P599-600)。因此,“如果一切产业部门的劳动强度都同时相等地提高,新的提高了的强度就成为普通的社会的正常强度,因而不再被算作外延量。但是甚至在这种情况下,平均的劳动强度在不同的国家仍然是不同的,因而会使价值规律在不同国家的工作日上的应用有所变化。一个国家的强度较大的工作日,比另一个国家的强度较小的工作日,表现为更大的货币额”(P600)。
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生产力不变但劳动强度可变条件下,一个强度较大的工作日比强度较小的工作日创造更的产品,且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都有可能增加,但劳动力价格虽然提高但不一定超过其价值。同理,价值规律在不同国家的工作日上的应用体现为,一个国家强度较大的工作日比另一个国家强度较小的工作日表现为更大的货币额。
Ⅲ.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已定),工作日可变
可以分为工作缩短和延长两种情况。一方面,“在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时,工作日的缩短不会使劳动力价值,从而不会使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它会缩小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随着剩余价值量的绝对量的下降,它的相对量,即它同劳动力价值的不变量相比的量也就下降。资本家只有把劳动力价格压低到它的价值以下,才能避免损失”。因此,一切反对缩短工作日的陈词滥调,都认定这种现象是在这里所假设的条件下发生的。另一方面,在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时,工作日延长,“劳动力价格不变,那么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就同它的绝对量一同增加。虽然劳动力价值按其绝对量来说没有变化,但按其相对量来说却下降了”(P601)。“因为工作日加以表现的价值产品随着工作日的延长而增加,所以劳动力的价格和剩余价值可以同时等量地或不等量地增长。这种同时增长可以发生在下述两个场合:工作日绝对延长,或者工作日没有绝对延长,但是劳动强度增加了。“随着工作日的延长,劳动力的价格尽管名义上不变,甚至有所提高,还是可能降到它的价值以下”(P602)。
在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时,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缩短,则不会使劳动力价值或必要劳动时间变化但会缩小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这也是资本家及其代表反对缩短工作日的理由!另一方面 ,如果工作日延长且劳动力价格也不变,会使剩余价值绝对量、相对量都会增加,而劳动力名义价格不变但实际上已经降低其价值以下。
Ⅳ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同时变化
这里可能因为变化的方向、程度等产生多种组合并有不同的结果。简单谈谈两种重要的情况。
(1)劳动生产力降低,同时工作日延长——“这里所指的劳动生产力的降低,是指这样一些劳动部门,他们的产品决定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土壤肥力下降以及农产品相应涨价所引起的劳动生产力的降低,就是一个例子。……即使剩余价值量的比例量降低,它的绝对量仍可以保持不变;即使剩余价值量的绝对量增加,它的比例量仍可保持不变;并且,工作日延长到一定的程度时,剩余价值的比例量和绝对量都可以增加”(P602)。由此,也批判了威斯特和李嘉图“农业生产率的下降引起剩余价值率下降”的错误观点。
(2)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提高,同时工作日缩短——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强度的增加都会增加任何一段时间内的产出,都能缩短工人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工作日部分。但是,“工作日的绝对最低界限,总是由工作日的这个必要的但能缩减的部分形成。如果整个工作日缩小到这个必要的部分,那么剩余劳动就消失了。这在资本的制度下是不可能发生的”!马克思进一步预见性地指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才允许把工作日限制在必要劳动上。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要劳动将会扩大自己的范围,一方面,是因为工人的生活条件将会更加丰富,他们的生活需求将会增大,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将会列入必要劳动,即形成社会准备基金和社会积累基金所必要的劳动”。当然,从三者之间的关系看,“劳动生产力越是增长,工作日就越能缩短;而工作日越是缩短,劳动强度就越能增加。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劳动生产率还随同劳动的节约而增长。这种节约不仅包括生产资料的节约,而且还包括一切无用劳动的免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迫使每一个企业实行节约,但是它的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制度却造成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大浪费,而且也产生了无数现在是必不可少的、但就其本身来说是多余的职能”(P605)。“在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已定的情况下,劳动在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得越平均,一个社会阶层把劳动的自然必然性从自身上解脱下来并转嫁给另一个社会阶层的可能性越小,社会工作日中用于物质生产的必要部分就越小,从而用于个人的自由活动、脑力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部分就就越大。从这一方面来说,工作日的缩短的绝对界限就是劳动的普遍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阶级享有自由时间,是由于群众的全部生活时间都转化为劳动时间了”(P605)。
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同时变化,会有众多组合。重点考察两种有较大影响的组合:一是对批判威斯特和李嘉图“农业生产率的下降引起剩余价值率下降”错误观点有重要作用的“劳动生产力降低,同时工作日延长”组合,说明在这一组合下,剩余价值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有可能继续保持增长;二是面对工人要求缩短工作日巨大压力的“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提高,同时工作日缩短”组合,说明资本主义下工作日缩短也能促进剩余价值相对量还是绝对量的提高或增加,但不可能将工作日限制在必要劳动上是不可能性的!只有在未来社会,才有这种可能和必要。
三、主要启示
1.方法论启示
(1)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分析-综合”方法。
(2)全面理解经济学分析中计量模型或数学分析工具的适用性。
2.理论启示
(1)正确理解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在不同影响因素组合下的实现机理。
(2)科学理解马克思未来社会必要劳动范围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3)科学理解马克思劳动的普遍化是工作日缩短的绝对界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