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0197我的教学(31)跟我精读《资本论》(18):工人的算法
点击次数:
引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主要讲解第十六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分析反映资本家剥削工人程度的各种公式及其经济关系。
工人的算法
——《资本论》第一卷第十六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秦兴方
20230509
一、概述
1.总体框架
本章是作为本卷第三、四篇“综合”的第五篇中“定量关系研究”的内容之二。其中,第十五章考察的是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及其各种变化规律,而本章则是从工人的立场分析资本家的剥削程度指标——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2.主要内容
系统梳理、总结作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程度指标的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派生公式进行分析和批判。
二、原著解读
1.剩余价值率的正确公式
“剩余价值率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的:
Ⅰ.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前两个公式是价值的比率,第三个公式是生产这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的比率,它们表示同一个东西。这些互相替代的公式在概念上是严格的” (P607)。
将第七章(剩余价值率)所揭示的剩余价值率公式进行归纳,阐明这三个公式只是形式不同,但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同的。
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派生公式及其批判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派生公式——“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这些公式诚然在实质上已经制定出来,但是还不是有意识地制定的。在那里我们看到的是下列派生的公式:
Ⅱ.剩余劳动/工作日=剩余价值/产品价值=剩余产品/总产品” (P607)。
“在这里,同一个比率交替地在劳动时间的形式上,在劳动时间借以体现的价值形式上,在这些价值借以存在的产品的形式上表现出来。不言而喻,这里所说的产品价值只能理解为工作日的价值产品,产品价值的不变部分不包括在内” (P607-608)。
首先肯定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实质上已经制定出来”,因为他们在实质上有了“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这个范畴,但是对剩余价值的来源或者到底是由谁创造的是“无意识的”。所以,才造成了以下错误——实际剩余价值率虚假表现出来。
(2)派生公式是实际剩余价值率的虚假表现——“在所有这些公式中,实际的劳动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率是虚假的被表现出来的” (608)。 “这两个派生的公式实际上表示工作日或者价值产品按怎样的比例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因此,如果把这些公式看做资本自行增殖程度的直接表现,就会得出一个虚假的规律: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决不能达到100%。因为剩余劳动始终只能是工作日的一个部分,或者剩余价值始终只能是价值产品的一个部分,所以剩余劳动必然始终小于工作日,或剩余价值必须始终小于价值产品” (P608-609)。不仅如此,而且 “古典经济学古典学派把工作日看作不变量的方法,由于公式Ⅱ的应用而固化了,因为人们在这里总是把剩余劳动同一定长度的工作日进行比较。如果只着眼于价值产品的分配,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已经对象化在一个价值产品中的工作日总是一个具有一定界限的工作日” (P609-610)。“把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表现为价值产品的两个部分……掩盖了资本关系的特殊性质,即掩盖了可变资本与活劳动力的交换,以及由此相适应的工人与产品的分离。代替的是一种协同关系的假象,仿佛工人和资本家在这种协同关系中是按照产品的不同的形成要素的比例来分配产品的”(P610)。
这个派生公式Ⅱ,表示的只是资本自行增殖程度的直接表现(即第三卷中的利润率指标),是剩余价值率的虚假表现,会掩盖了资本关系的特殊性质和劳资对立关系,从而产生劳动与资本和谐、协同的假象!
3剩余价值率的第三个公式
“我在前面已经顺便提到的第三个公式是:
Ⅲ.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无酬劳动/有酬劳动” (P610)。
其中的“无酬劳动/有酬劳动这个公式会引起一种误解,好像资本家是向劳动而不是向劳动力支付报酬,但是这种误解经过前面的说明已经消除了。无酬劳动/有酬劳动这个公式只是剩余劳动/必要劳动这个公式的通俗表达” (P610-611)。 “因此,资本不仅像亚(当).斯密所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一切剩余价值,不能它后来在利润、利息、地租等等哪种特殊形态上结晶起来,实际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化身。资本自行增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P611)。
第三个公式可能会使唤人产生误解。但是,如果理解了无酬劳动/有酬劳动,只是剩余劳动/必要劳动的通俗表达,误解就可以消除。实际上,归根结底,资本之所以能够增殖,就是因为取得了对别人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三、主要启示
1.方法论启示
(1)进一步掌握“分析-综合”方法及其应用。
(2)进一步掌握计量模型或数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2.理论启示
(1)从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范畴中把握创新研究范畴的基本原则。
(2)劳动支配权特别是无酬劳动支配权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矛盾及其协调。